结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20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结构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结构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结构调研报告

结构调研报告1

  近年来,XX县紧紧围绕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坚持走少种精养的路子,不断提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效益和水平,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金融机构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取得了推进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自身效益的双赢。本文通过对正镶XX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调查,探析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一、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服务呈现“双赢”。

  近年来辖区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紧紧围绕全旗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了农牧业基础建设、草原生态植被建设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在支持农牧业项目上,人民银行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的调控作用,全力推进和改善对农村牧区的金融服务工作,引导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20xx年至20xx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向辖内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26400万元,年均3771万元,极大地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能力。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不断创新信贷支农方式,在支农中发展壮大,20xx年末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达18655万元,较20xx年增加14795万元,年均递增14.28%。使辖区内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覆盖面达到有贷款需求户的80%以上,为辖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从20xx年至20xx年连续七年实现赢利,共创利润569万元,年均递增37.42%。

  畜牧业开始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xx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67.2万头,比20xx年下降21.22%,从20xx年以来,大小牲畜总头数每年以5.9%的速度递减,虽然牲畜头数呈下降态势,但是大多数效益指标增幅明显。20xx年,农牧业总产值突破20500万元大关,占全旗生产总值的26.5%,牲畜出栏率52.7%,商品率达到50.5%;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31个,固定资产总额6450万元,产值22300万元,实现利税220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727%、359%和817%。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带动农牧户增收,20xx年牧民人均纯收入2238元,增长16.0%;农业人均纯收入2120元,增长7.7%。

  农业加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压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获得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以西瓜、南瓜、蔬菜和订单农业为主的绿色、特色、优质、高效种植业规模达到8.34万亩,占到全旗总播面积的43.2%;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仅为4.87万亩,共联系种植订单2750亩,目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构成比为24:27:49。农产品销售收入由“九五”末的2765万元增加到20xx年末的4333万元,增长56.7%,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益正逐步显现出来。可见信贷资金的大量投入,推动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银企双赢的效果。

  二、存在问题

  1、农牧业结构调整资金需求大,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20xx年XX农业方面加大了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牧业方面畜种改良引进良种的力度也继续加大。据调查,全旗计划引进西门达尔良种牛3000头,按每头牛平均价格是4500元计算需资金1350万元,新建棚圈1.8万平方米,需资金396万元,新建温室大棚200座,需资金120万元,仅这三项就需资金1866万元,预计全旗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总量为6500万元。从统计资料上看,农牧业贷款占用余额较大,截至6月末,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0969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9.99%,但农牧业生产资金使用周期长,流动性慢,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少,尤其是在生产旺季,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大,自筹资金不足,金融机构又很难满足需求。据测算农牧民自筹后,尚有3500万元资金缺口,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2、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瓶颈,制约了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

  目前,在边牧地区旗县普遍存在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形成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金融格局。国有商业银行在县级机构的撤并,弱化了对畜牧业的支持。在过去,XX农行和信用社按乡、苏木划分,几乎每个乡苏木都有网点,随着农行机构改革力度的加深,网点全部撤出了乡苏木,只剩下信用社,而信用社由于受规模、效益等制约,部分牧区信用社撤消、降格,弱化了对当地农牧业的支持。由于缺少信贷投入,缺乏政策资金扶持,龙头企业不能做大做强。金融对全旗经济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全旗产业结构的调整。

  3、良种母牛引进成本高,良种比率低。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全旗存栏的4.8万头牛中,实际良种牛比率仅为10.47%;存栏的41万只羊中,实际良种羊比率为95.12%。可见牛改良慢。一是引进成本高,要加快土种牛的良改步伐,关键是大量引进西门达尔母牛,据调查,按现行价格计算,引进良种母牛每头需4000-4500元;二是改良养殖成本大,养殖一头西门达尔牛平均一年的支出是1860元,而养殖一头土种牛平均一年的支出是794元,两者相差1066元;三是农牧民收入水平低,20xx年末,全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38万元,比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209元,低1971元,可见,如此低的收入水平难以负担改良所需的较高费用支出。

  4、落后的生产资源及生产能力制约了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是种植蔬菜等受水源缺的影响,规模难度大。20xx年末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9.3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仅为1.3万亩,占6.73%;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作业仅以“小四轮”为主,生产能力很弱;三是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有限,农民从中获益不明显。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产品产量的增长空间,制约了农民有效增收,更制约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

  5、信贷资金沉淀问题突出,农牧业生产资金紧缺。

  全辖到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为29107万元,较年初增加XX5万元,增长了4.1%,各项贷款余额为20683万元,较年

  初增长了39.9%,存贷比例是71%,较为适中,但由于贷款增幅与存款增幅差距太大,贷款增幅高出存款增幅35.8个百分点,辖内贷款存量大,不良率偏大,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为6190万元,不良率为30%,很大一部分资产难以有效运作,导致辖内信贷资金相当紧缺,特别是春耕备耕,绒毛等农副产品上市之际,信贷形势紧张的局面相当严重。

  6、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畜牧业是XX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据调查,畜牧业在全旗农牧业中的比重为51.7 %.全旗奶牛、肉牛、肉羊优良品种少。肉牛大部分是本地黄牛,而且70%左右的`肉牛、肉羊分布在牧区,一方面给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畜牧业特别是牛羊育肥的发展。另外,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仅为草原伊盛公司,对广大农牧民生产经营的拉动幅射作用不够,如全旗20xx年出栏羊45万只,而该公司仅加工10万只,占全旗出栏总数的22.2 %,不能够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7、农牧业抗风险保障机制滞后。

  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农牧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生产周期长,投资风险大,收入预期稳定性差。近年来,正镶白旗种植业和养殖业受自然灾害、瘟疫侵蚀造成的损失非常大,但苦于没有保障机制,使农牧民的损失得不到补偿。目前,农业保险业务发展严重滞后,这与迅速发展的养牛、养羊、养鸡业成为明显的反差。由于受保险业务滞后的影响,农牧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另外,政府部门至今也没有出台农业抗风险保障制度。这些问题客观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建议

  1、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满足农牧业结构调整资金需求。

  针对全旗三农三牧资金需求大,投入不足较为突出的问题,建议一是整合国家通过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项目投入的资金,发挥最大的资金效用;二是商业银行尽快溶入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积极参与大力支持;三是修改完善再贷款的投放方式。针对再贷款期限与畜牧业生产周期不适应的情况,建议上级行贷款结构能适应畜牧业生产周期,许可由中长期周转,真正落实金融信贷政策促畜牧业经济生产发展的作用。四是农信社进一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改进放贷方式,在牲畜良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草原生态保护、饲草料基地建设、畜产品加工、牧区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优质的金融服务和充裕的信贷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紧缺问题。

  进一步推进农牧区金融体制改革,积极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牧区金融机构,并对民间融资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利用,使其成为牧区融资的合理补充,切实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以改革试点为契机,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优化资金配置、产权关系明晰、法人治理结构规范、风险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做到农村金融服务与订单农业相结合,与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市场化的农村经济运行体制相结合。此外,要限制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防止把农村资金转移到其它地区或产业,这样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紧缺问题。

  3、加大科技支牧的信贷投放力度,提高牲畜良种改良比重。

  一是对于牲畜良种改良基地建设按照优先扶持项目进行信贷支持。二是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降低抵押条件,延长贷款周期,扶持养殖大户引进和繁育良种牛。三是加大对延长肉牛育肥业产业化链条项目的扶持。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和辐射农牧民加大畜种改良力度,使之成为畜牧业产业化的生产第一车间,巩固和发展壮大黄牛改良的基础地位。

  4、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信贷支持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充分发挥央行支农再贷款货币政策“窗口”指导作用,合理引导农村信用社为缺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农户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农村信用社要立足“三农”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帮助农民调优品种,调整结构。三是调整现有邮政储蓄存款政策,将邮政储蓄新增存款中来源于农村资金以支农再贷款形式返还当地农村信用社,以确保农村资金来源于农村,用之于农村。四是要进一步发挥金融部门信息广的优势,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当好农民的金融顾问,切实支持农民增收。

  5、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工作力度,缓解农牧业生产资金紧缺问题。

  增加信贷的有效供给,盘活存量尤为重要。首先金融部门要积极寻求当地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对一些沉淀贷款的回收,能通过行政手段催收的,不用法律手段催收,营造一个银企和谐的局面,齐抓共管,对钉子户、赖债户要争取执法部门的支持,促其协助金融机构清收贷款,通过与执法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改变“赢了官司、输了钱”现象的不利局面;其次农村金融机构要完善收贷、收息激励政策,制定贷款收回的奖励措施;总之,通过逐渐盘活资金存量,增加信贷可用资金量,扭转目前生产旺季信贷形势较为紧张的局面。

  6、全力支持地方龙头企业,加大对XX县农村牧区经济的拉动作用。

  建议当地金融部门加大对当地农牧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利益联结机制三个关键环节,重点支持肉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走深加工之路,对于其合理的资金需求要优先解决,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对信贷资金、利率等方面要予以倾斜。这样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后,一方面能解决牧民卖难问题,另一方面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7、开展农业保险,建立保障机制,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

  一是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共同出资,建立农村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解决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问题,消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二是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应建立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以规避风险。政策性保险主要指因自然灾害、瘟疫形成的损失。政策性保险费率要低于商业性保险费率的50%,这块资金由财政贴补。三是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按照市场运作的办法,成立自助性担保机构,由相关企业共同出资,集体运营,为出资企业借款提供担保。四是地方政府要把风险补偿基金损失按比例纳入财政预算,定期予以补偿。这样,就能调动农牧民种养业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

结构调研报告2

  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园”的发展战略,巩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办工业园区。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促进了工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20xx年以来,我区先后建设了29个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277个,合同投资金额247.7亿元,已落实项目199个,落实率达72,已动工项目45个,已投产项目154个。

  一、成效与做法

  我区在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注重工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特色化”的要求,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做法上有如下特点: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快区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发展特色产业,各街、镇切实加强领导,相继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办,源潭镇还专门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要帮助投资者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相关问题,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等系列工作。

  2、合理规划,明确定位。我区根据各街、镇的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明确工业发展定位,将源潭、龙塘和石角三镇定位为工业重镇,在工业发展定位上明确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陶瓷、纺织制衣、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冶金制品、玩具饰物等7大支柱产业。

  3、科学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在工业布局方面,我区能够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根据各街、镇的资源和发展基础的实际情况,我区科学合理优化工业布局。其中,龙塘镇以发展电子电器、铝形钢材加工、汽车配件为主;石角镇重点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再生资源深加工为主;源潭镇以发展建材陶瓷为主;东城街办以纺织制衣为主;凤城街办以重点发展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为主。

  如源潭镇,该镇以清佛公路和银英公路为中心轴。规划建设清佛路两旁连片开发,形成工业走廊,把新马至大连、秀溪段约20xx亩建成为建材、五金、皮革等综合性产业为主的金沙滩工业小区;秀溪至大挞段约15000多亩建成为建陶工业小区、高桥工业小区。

  4、发挥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我区充分发挥各街、镇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源潭镇充分利用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以陶瓷产业为主导,推动其它工业项目的发展,该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陶瓷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吸纳11家大型建材陶瓷企业落户,签订合同投资金额30多亿元,计划150多条生产线。现建成投产有50多条,在建的有22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陆续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石角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该镇从事废旧五金、塑料拆解的企业有1000多间,开展五金深加工企业15家,其中铜材10家、铝材1家、钢材4家,企业总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2。最近该镇又引入国家供销总社投资建立了占地1万多亩的循环经济工业园,计划在2——3年内把全镇五金加工回收行业纳入统一经营和管理,加快五金深加工业发展,形成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加工等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5、突出重点,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在优化工业布局中,区委、区政府十分强调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尤其注重是引进“全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落户城区。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我区成功引进了以生产钢材、不锈钢制品为主的香港圣力实业有限公司;以生产精密电子、数码相机、电子玩具为主的香港和记黄铺集团有限公司;以生产汽车配件的马来西亚杰雅帝有限公司;以生产陶瓷系列产品为主的广东汇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以生产国际体育运动器材为主的香港嘉士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多间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合同投资额都超亿元以上,而且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利大。通过对知名大企业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羊群效应”。

  二、困难与问题

  我区在优化工业结构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进项目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够高。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的项目有277个,但10亿元以上规模的较少只有5个。在引进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项目不多,缺少“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在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产业成本增加,大部分效益底、高耗能、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纷纷实施产业转移,相比之下“含金量较高的企业在当地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急于转移。此外我区的个别街、镇与这些企业欠缺联系、沟通,致使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产业集群层次低,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除了陶瓷工业城和再生资源基地外,其它的工业项目尚未能真正形成产业集 群。主要表现在:首先,集群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成本低廉基础上;其次,个体、私营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的比重,不仅工艺设备普遍落后,而且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水平不高,低质产品比重大。再次,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外包意识”普遍薄弱,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集群内,尽管行业特点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少细致分工。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分工配套不完善,公司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现有的产业集群大多数没有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五是地方网络不健全,企业没有扎根的土壤。有的产业集群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3、个别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土地使用证办理滞后。一是因为国家严格用地审批,使大部分客商的土地使用证至今仍未能办好手续,阻碍了客商在本地的投资力度。二是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不到位未能真正为客商解决问题,部分地区客商对此反映较大。

  4、园区建设进度缓慢,基础设施未真正完善。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完全到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园区建设进度放慢,同时部分在建项目贷款难以到位,企业建设困难加大,影响了园区的整体进度。二是市个别部门通力合作办园区的氛围还不够浓,直接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三是园区征地难,部分农民要价太高,导致街镇未能按时交地给投资者,如龙塘的富源、盈富工业小区,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个别街镇工作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路与建议

  1、明确招商重点,提高项目质量。一是要把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是否引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准,把眼光放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创税多的`大型项目上。同时,要注重引进项目的社会效益以及成本效益;二是多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大专院校“攀亲结对”,广泛接触,争取更多高新尖科技、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城区。

  2、加强指导协调,推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我区优化工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加强与市的协调沟通,借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重点产品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产业群的发展。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的配套企业,纳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供应链,以外包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确保引进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大产业,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三是加快传统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园区是实施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平台,新发展的园区主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和目标,已有的园区要进行整合,搞好分工协作。四是在政策上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企业在区域内配套给予一定奖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目前我区项目的落实进度普遍不快,已签约(含0

  3、04年)未动工的项目还比较多。这要求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的力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使企业尽早动工建设、尽早产生效益。

  4、加大资金筹集,完善园区建设。建议多向市反映,加快城区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同时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多给予支持,使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促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推动城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结构调研报告3

  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我委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调研。

  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县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整体推进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形成了畜牧养殖、茶叶、蚕桑、食用菌、高山蔬菜、干鲜果、笋竹两用林、中药材等八个农业主导产业。

  到20xx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基地20多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4个,面积2.8万亩;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17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33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农民从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1903元,比上年增收568元,增幅达42.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主导产业散乱。

  第一,八大主导产业规模都比较小。各个产业20xx年的产值基本在1亿-2亿之间,其中蚕桑产业年产值是0.81亿元,食用菌产业年产值是1.62亿元,茶叶产业的产值是1.41亿元,最大的畜牧产业,20xx年产值也只有2.26亿元。

  第二,市场影响力不够。一方面是中药材等多个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不高,最有名的是禽业的"均得利",也仅仅是省著名商标。

  另一方面像茶叶产业品牌太多,共有十几个品牌,但没有一个品牌在全国,甚至在全省有影响力。

  第三,主导产业太多,有的起不到主导作用。比如中药材产业,笋竹两用林等产业,一直缺少管理和扶持,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农产品深加工滞后。

  一方面,本县农业产业缺乏深加工,向市场出售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波动大,容易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另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规模都比较小,起不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如全县12家茶厂绝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最大的企业日产量也只有几百公斤。

  3、产业发展资金缺乏。

  一是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20xx年全县的农业产业化资金仅有300万元,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求的资金投入差距很大。

  二是贷款困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产业发展都存在资金紧张问题,但由于抵押担保和信贷规模等问题,缺乏金融部门的.支持。

  4、农业技术力量薄弱。

  目前农业部门与乡镇在管理技术人员上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存在管人与管事脱节现象;农业部门、乡镇政府缺乏技术人员,有的产业根本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影响对产业的技术指导和农民的收益,从而影响产业的提升。

  5、产业用地制约多。

  第一是缺少规划,目前农业产业用地管理无序,出现"农民想批,土地部门不敢批;发生乱搭建,土地部门不好管"的现象;第二是土地指标制约,目前整个用地指标对农业企业支持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瓶颈项目得不到扩大,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务之急,须着力做好几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主导产业。

  农业主导产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一定的区域影响力,要通盘考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提倡发展生产成本低,适宜全县普通农户种养的产业。继续扩大蚕桑规模,解决集中连片问题;整合茶叶品牌,打响"仙都笋峰"牌子;培育畜禽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稳定菌业生产,着力开发多菌种,尤其是草腐菌;挖掘笋竹潜力,增加产业效益;提升蔬果档次,解决深加工问题;弘扬传统特色产业,如黄花菜、土索面、蕃莳片等一些传统农产品,代表着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一定要注意保护。

  (二)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意见。

  农业产业只有规模发展,才具有最大的市场效应和效益,必须改变我县 "零星、分散"的现状。因此,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意见,切实破解农村土地流转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发展的问题。

  (三)尽快出台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

  产业发展要紧紧依靠标准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尽快出台农业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标准,提高全县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要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解决他们的生产要素制约问题,尤其要优先解决他们项目发展用地。比如茧丝绸的中心茧库用地。

  (五)建立农产品加工功能区。

  农产品加工对空气和水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集中加工区,以优化农产品加工环境,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约集聚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领域转移,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延伸农业发展产业链。

  (六)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政策扶持。

  要重视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户增收问题,增加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要对他们发展效益农业进行政策性扶持,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增加收入。

  (七)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

  除香菇和茶叶产业有规模市场外,其它主导产业没有专业市场。必须重视农产品销售问题,加大投入,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经营环境。

结构调研报告4

  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周庄镇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镇与村、村与村通过规划,已形成交通网。贯穿全境的宝李路经多次修整并有县乡公路升级为升级公路,更名南石线s329。过境平临高速长9.4公里,并设有上下口。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各自然村的联系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xx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20xx年10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20xx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1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镇完成绿色通道25.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800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119条,植树总量达25万株,林业育苗100亩,林木覆盖率达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5098人,劳动力转移13314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3个,年加工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70余户,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据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原则对传统体制下所留下来的各类为农业服务的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重组。其次,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产业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

  总之,农业结构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赢得新的发展;我们别无他择。要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规划建设,有条件的镇街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重点,着力抓好市场建设,搞活产品流通,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

结构调研报告5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20xx年工作要点和主席团会议的安排20xx年6月1日早,在镇人大主席敖菲同志的带领下,对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辣椒生产

  20xx年全镇共种植辣椒20xx0亩,品种主要以“长虹”、“足法”、“甜杂一号”等品种为主。辣椒育苗在3月20日结束,大田移栽在5月30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xxx镇在20xx年共种植万寿菊9000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xx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200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月20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20xx年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2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00亩,3月25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20xx年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4个村委会完成水稻抛摆秧5000余亩,在4月29日日移栽结束。此项技术能使每亩水稻比常规育苗增产30至100公斤。

  二、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

  1、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使部分农民得到一定得实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增强。糯白村委会的山外村民小组,前几年在甜椒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的农户种植甜椒的亩产值超过了烤烟,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甜椒的积极性。今年群众自发种植“甜杂一号”品种400余亩,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形成一定的品牌,每年甜椒收获季节都有一些老板到村子里收购。

  2、村委会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的干部对闯市场充满了自信心。特别是古城村委会干部,根据村委会土地少的现实情况,努力发展高效农业,并身先士卒,首先自己租地200亩种植南瓜,自发地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形成了一定得品牌,吸引了部分老板落户xxx。这两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集中力量发展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品牌,老板张友清在长桥村委会建厂,到我镇发展辣椒产业;今年曲靖的老板也积极到xxx签订20xx亩辣椒合同。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群众的整体素质弱,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政府依赖心较强。我镇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部分群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缓慢,满足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意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持怀疑、观望态度,就是在村组干部的劝导下,种植万寿菊、青刀豆等产业,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吃亏;还有的农户,今年种植辣椒得到实惠,如果明年种植辣椒吃亏,就对辣椒产业持否定态度,接受不了市场变化,害怕失败,没有闯市场的意念;再者,在哪一个村委会发展新兴产业时,农户最希望的就是种子钱免费,机耕费用由政府部门埋单,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种出来的东西希望政府负责收购并付货款。

  2、群众的短期盲目性种植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阻。去年烤烟市场较好,使栽烟户得到了实惠,今年绝大多数种植户种植烤烟的面积比往年多了许多,而对于其他种植产品态度冷淡了不少,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不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生产。这期间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3、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老板和农户的诚信度不高。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中来xxx发展产业的老板中,有不少的“皮包老板”,对种出来的产品如果市场行情好时就收购,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时就难觅行踪;同时有的群众如果市场行情好时,产品的价格比老板的.合同价高时,就会自发地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还有的老板,恶意拖欠群众的货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特别是蔬菜产业,对水的需求很高,在种植的时候缺水,水库的水又不下来,没水浇灌,雨水多时水又排不出去,菜地被淹。

  5、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艺发展的趋势,而现在各家各户在各自的承包田内,各种各的,不能进行产业布局,没有形成产品竞争力。农户的观念依然是传统农业观念,生产技术上也还习惯传统的耕作方法,如抛摆秧推广了十多年了,今年政府部门没有补助,有的农户又重新回到了水育秧的传统技术。发生病虫害了,没有群防群治的观念,也没有综合防治的观念,你打你的农药,我施我的化肥,最终造成土地越来越瘦,病虫越来越难防治,生产承办提高了,但产品的品质、产量却没有得到提高。

  四、整改措施

  1、围绕现代农业生产,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寻找产业发展突破点。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土地集约化、操作机械化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引导农户组成生产合作组织来发展产业,推广新科技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形成特有的品牌。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量争取资金支持,可以发展田间地窖,同时和水库部门联系,协调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3、争取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水平,加强农民对市场的认知。

结构调研报告6

  巴川镇是我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川的教育举足轻重。它既是铜梁教育的窗口,也是全县教育的主导;它既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也是牵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办好巴川教育,应当是我县教育重要工作之一。为此,今年3月教体文卫专委会就巴川城区教育结构布局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学校,实地察看,查考数据,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形成了此报告。

  一、巴川城区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㈠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致使学校超负荷运转。

  自1992年成立第一个城建指挥部,巴川城区已由3平方公里发展至9平方公里,人口从3万增长到5万。各类学校学生数从5468人增加到10776人(不含师范)。然而,学校数没有增加,学生数却增加了一倍,全凭挖掘学校潜力和超负荷来承受的。目前城区小学班均已达69.1人,初中班73.4人,普高69.4人。按国家规定标准,城区小学班额40-45人,初中45人(一类)高中50人,足见严重超额。据教师反映,由于超员,教室缺氧,特别是复天,室内高温不下,浊气难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法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无法保证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质量。

  ㈡教学设施不达标,有碍素质教育的推进。

  根据重庆市普九验收细则,抽出几个数据分析就可见一斑。县、镇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均16平方米,初中24平方米;运动场地:小学生均2平方米,初中生均2.5平方米;实验室24个班以上五间。而实际情况是:实验一小学生占地才9.6平方米,运动场才1.平方米,实验室差5间以上。巴川中学生均占地才11.9平方米,运动场3.6平方,实验室差4间以上。其它方面,其它学校也仍然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人数增加所致。

  ㈢巴川城区将长期面临入学难的`问题。

  从静态数据分析。一是在校生人数严重超额,小学60个班,有学生4198人,超额1498人,足够另开33个班;巴川中学30个班,有学生223 人,超额887人,足够另开24个班;铜中、铜郭中学54个班,有学生3770人,超额1070人,足够另开21个班。二是全市科学兴渝战略规划要求,10年内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我县连续12年初中毕业生数均处于高峰期,年均高达11000余人,而我县现有各类高中阶段入学数是3000余人,按10年增长到80%入高中计,将达到8800人,净增5800人,年均将递增580人,足够开办12个班。从动态数据分析。一是小学目前各年入学基数比较,年递增25%,增加数显然是中途转入。二是按城市发展预测,每年增加4000人入城,按20%为就学人员计,即有80人,可开16个班,由此推算,5年就将增加80个班,10年即160个班。

  综上两方面数据,即使只考虑扩大高中招生和城区人口增加两个因素,巴川城区现有学校无论如何也容纳不下的。学生入学难已是当务之急。涉及千家万户,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二、几点建议。

  ㈠尽快建好一所小学,规划一所小学。

  目前,巴川镇已选定校址,建一所36班规模的小学,其中东郭中学转入12个班,实际净增24个班。可以解决3-5年新增入学数,3-5年以后,又将面临小学入学难问题。因此,现在还需要及时规划一所36个班规模的小学。保持与城市同步发展,不能因其它建设而打乱规划。

  ㈡两年内增设一个初中部,五年内建好一所高起点的高完中。

  巴川城郊的三所初中,主要承担原四郭的初中教育,可适量吸纳城区学生。城区初中入学问题,建议在新建的学校投一个初中部,来暂缓解巴川中学的压力。这也是符合国家“打破各类学校彼此隔绝”精神的。一个地区的高层教育宜设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中学校集中于巴川城区为宜。鉴于目前高中的发展势态,只宜逐步恢复2-3所原单设中学高中部,不宜全面开花。主要缓解铜梁中学、铜郭中学的压力,起暂时过渡的作用。建议在五年内建成一所高起点的高完中,校址宜定在个私园区,并及早作好前期规划。加上铜中、铜郭中学,10年内高中达到120个班规模。

  ㈢抓好多渠道,多层次办学

  1、目前巴川城区24个幼儿园点,只有一所公办园。这是一个好势头,应于鼓励和扶持。近年社会力量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实力单薄,但大浪淘沙,必有生机,应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和指导。

  2、现有的公办各类学校,可以有选择的推行股份制,或租赁,或出售。可以置换部分资金出来投入新的发展。

  3、新建的党校,可以办成一所综合型学校。既办成人教育,也办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㈣集各方之财,办教育为人民。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对巴川城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应有误区。它不只是巴川镇的“责任田”,也是全铜梁的“责任田”。应当举各方之财投入它。建议:

  1、新规划学校的土地或无偿划拨,或实行优惠,优惠部分由几个指挥部分摊解决。

  2、在企业改制中和其它国有资产中置换出来的资金,可以安排一定比例投入教育发展。

  3、可以推行股份制办学模式,引入社会资金。

  4、西部大开发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或融资。

  5、走群众路线,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搞适量的捐集资。

  6、争取政策,调整学校收费,挖掘学校自身的潜力投入发展。学校政策性收费已是多年未调整。如高中每生每期学费80元、住宿费20元,改善办学条件费50元,明显偏低,可以争取调整。

结构调研报告7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了落实袁书记的讲话精神,打造我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实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万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7月29日,我乡召开关于“围绕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大摸底、大调研、大讨论”动员大会。组织30名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填写《万泉乡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摸底入户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确定我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扎实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8月1日至8日,2名包村干部组成调研队伍前往桥上村驻村入户走访,通过大力宣传、召开户代表座谈会、入户问卷调查等,了解该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基本情况

  桥头村位于万泉乡西南方向,孤峰山阴坡,海拔800余米,距离县城不到1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5个居民组,1250户,950余口人。耕地面积3300余亩,共有深井4眼。

  二、摸底汇总情况

  桥上村总户数250户,入户183户,占73.2%,并户17户,占6.8%,无劳动能力(常年在外)50户,占20%,从事农业生产476人,占63.47%,经商打工63人,占8.4%,旱地2575.4亩,占总耕地78.04%,其中,水果1306.6亩,占50.74%,蔬菜724.9亩,占28.15%,粮食474.4亩,占18.42%。在你认为种植什么作物效益高,见效快问答中,同意种植西红柿133户,占72.68%,大葱7户,占3.83 %,苹果40户,占21.86 %,梨1户,占0.55%,玉米1户,占0.55%,桃1户,占0.55%。通过调查,76.51%同意将蔬菜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在你认为制约发展农作物的主要原因问答中,认为缺水179户,占97.81%。缺技术144户,占78.69%,缺资金98户,占53.55%,缺市场30户,占16.39 %,缺组织10户,占5.46%,缺地1户,占0.55%。通过调查,认为缺水和缺技术是制约该村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你需要政府从哪及方面予以扶助问答中,认为需要灌溉179户,占97.81%,技术指导144户,占78.69%,小额贷款101户,占55.19%,拓展市场29户,占15.85%,劳动力32户,占15.3%。通过调查,认为政府应从灌溉、技术、小额贷款几方面进行扶助。

  在你愿意加入哪种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从事生产销售问答中,同意加入西红柿合作社110户,占60.11%,大葱10户,占5.46%,苹果51户,占27.87%,梨1户,占0.55%,养殖7户,占3.83%,桃1户,占0.55%,蔬菜1户,占0.55%。通过调查,有户同意加入蔬菜合作社。

  三、效益分析

  通过为期一周的进村入户调查,桥上村主要发展蔬菜,其中以西红柿为主。目前,我们大力推广发展的西红柿正常情况下亩产在2万斤左右,以去年平均价格0.6元/斤计算,年收入1.2万元/亩,除去投资3000元,纯收入在9000元左右,如果水利能保障、技术措施能跟上,我们的发展前景会很乐观。

  四、前景规划

  利用五年的时间,我们的西红柿发展将会产业化、规模化,如果按人均0.8亩西红柿种植面积计算的话,人均纯收入可达7000元,这样到十二五末,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结构调研报告8

  为扎实推进人大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按照学习实践活动领题调研工作方案安排,县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组成调研组,于4月4日至6日就我县当前农业生产及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主要围绕种植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先后深入通州镇、卡罗乡、甘寨乡、平湖镇等乡镇开展调研。在听取有关乡镇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先后查看了通州镇平里河村的大棚蔬菜种植、金桥村的烤烟育苗移栽,通星村的竹笙种植、新星村的有机高梁育苗种植,卡罗乡卡罗村曾家寨田烟示范点等。调研中还与乡镇干部及群众座谈、交流,了解当前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困难和问题,认真收集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各项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县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和全州春耕生产等会议精神,使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做到“动手早、抓得实、形势好”,主要体现在:一是目标任务明确。各乡镇在稳定常规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兴产业结构调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如通州今年春耕生产重点是抓好烤烟、早熟蔬菜和粮食生产,明确了今年烤烟面积4300亩,试种1000亩有机高梁,4000亩优质水稻,并将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各村。二是技术培训到位,群众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各乡镇始终把提高农民种植水平作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力求科技备耕,农民的生产技能得到提高。三是认真惠农政策,群众春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受惠农补贴政策及粮食价格的影响,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提高,群众生产积极较高。四是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储备到位、量足,各乡镇农用物资货源充足,农民选择余地大,完全能够满足春耕生产的需要。五是强化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农技推广力度加大。各乡镇主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新技术示范,生态家园循环农业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产业强村示范和建立培训基地等,使现代农业示范有新的特色。

  在调研中,各乡镇反映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需引起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种植业生产方面:长期以来,我县的种植业产业化水平始终难以提升,到目前,除烤烟之外就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成规模地进入市场,而烤烟的产量质量由于受政策、投入和市场制约,要将其做大做强的空间小和难度大。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进行了许多实践,涌现出了大户承包、公司带动、科技示范、引进外资开发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推动了果蔬、苗木、中药材、蚕桑、茶、仔猪繁殖、土鸡生产等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产业由于没有真正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在发展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所选项目没有很好地体现比较优势,特色不突出,许多项目都是跟着别人的尾巴走;二是规模小,基地建设滞后,由于规模小,产品在市场上根本占不了份额,没有规模效益,基地建设也就跟不上,由于没有规模,形不成专业市场,就更谈不上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是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不灵,目前发展的项目,大多数都把眼睛盯住县内市场,大家都在谈市场,但就是没有专人去闯县外市场,开拓市场,一些项目只要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或价位走低,项目就更换门庭,而当市场需求量增加,价位回升时,又出现了无基地、无产品;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运行机制仍然在封闭保守的个体经营中徘徊,在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资金筹措,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基地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都十分脆弱;加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不牢固,诚信原则坚持得不好,抵抗风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产业规模做不大;五是政策和服务不到位,现阶段在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各种资源难度是很大的,完全依靠龙头企业搞好各种服务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扶持政策不具体,有的政策落实难度大,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的服务也不到位;六是产品加工升值滞后,由于我县交通路况很差、距中心城市较远,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而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原料型产品,由于加工环节薄弱,农产品的效益扣除成本后利润空间很小,调动不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七是农用物资价格涨浮过大,大大超过群众的购买力,给春耕生产的科技推广造成严重影响;八是由于县内煤矿生产滞后,烟煤调运较困难;九是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和技术跟踪服务力度不够,科技利用率低;十四是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农技中心人员多,但专业人员少。

  结构调整上: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经常出现“一年干一样”的情况;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远景规划,发展的措施不够具体有力;三是缺乏项目启动资金,使规模产业难以组织实施;四是缺乏产业在全县 的统筹发展,乡镇各自为战的状况未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乡镇缺乏对水利工程的管护能力,水利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二是职能部门因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对水利设施的管护力度不够,对病险水库、水渠的除险加固工作跟不上,部份损坏的山塘水库及沟渠短期内不能得到及时修复,群众意见较大。

  畜牧产业方面:一是缺乏技术指导,群众养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成效不明显。二是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种贴息政策落实难,群众缺乏扩大规模的启动资金,规模养殖难以做大。三是缺乏技术人员,防疫工作服务难以到位,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

  二、对策和建议

  我县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调研组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立足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注重“五抓五突出”: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山养、茶叶、蔬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油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在明确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县级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政策。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大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力度,并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不断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在注重“五抓”的基础上,着力从“五突出”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县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特色农业在市场的知名度、占有率。

  四是突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特色农业发展带动能力。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载体,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是突出政策扶持,健全特色农业发展激励机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大对特色农业规模基地、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普及、农产品品牌培育推介扶持补助和考核奖励力度,建立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和激励机制,落实政府扶优扶强政策,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结构调研报告9

  xx煤矿经过近六年来的技术改造,原煤核定生产能力由建矿时的xx万吨/年提升到了目前的xx万吨/年,而且主要生产系统具有xx万吨/年的生产潜力,市场销售形势持续看好,产销率连年稳定在95%以上的良好水平。在此条件下,如何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有限的开采资源,进一步增加商品煤品种,稳定和提高煤质,提高产品平均售价,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矿井经营和技术工作应当积极思考的一个重点问题。

  本次调研从对矿井当前煤炭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情况的分析入手,结合原煤洗选厂项目的实施,对矿井商品煤品种结构的调整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初步排定了实施步骤。

  一、矿井当前的原煤质量品种状况

  xx煤矿目前核定生产能力已达到xxmt/a,工业储量xx亿吨;生产的煤炭具有三高(高发热量、高化学活性、高挥发)、三低(低灰、低硫、低磷)的优点,是理想的动力、化工和民用煤,近年来产品畅销不衰,深受用户欢迎。

  近年来制约矿井进一步提质增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原煤灰分较高,商品煤品种较少,附加值不高,提价能力有限,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原煤灰分情况:矿井田内主采煤层仅一层,局部可采2~3层,夹矸层0~10层,一般2~5层,夹矸平均厚0.75m。岩性以炭质泥岩为主,粉砂岩、泥岩次之。在实行机械化倾斜分层综采放顶煤采煤法条件下,这些夹矸煤在开采过程中无法剔除,并且在采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顶底板的混入,从而使原煤质量变差,造成原煤灰分相应较高。xx省煤田地质局综合试验室20xx年7月所作的《xx公司xx煤矿6-2层可选性煤样综合试验报告》显示,xx矿原煤灰分平均为7.96%。矿井20xx年煤质报表显示,原煤灰份平均达到了xx%。综合其它方面的煤质指标,加上开采中的煤质波动,仅能满足电厂等动力用户对煤质的要求,而难以达到化工用煤的煤质标准。而目前化工煤比动力煤平均售价高出xx元/吨以上,煤炭质量显然对企业提价增效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原煤品种情况:目前我矿的原煤筛选仍采用螺旋筛分工艺,工艺系统不够灵活,分级精度低,只有大块、中块、小块、混煤四个传统品种,不但无法解决原煤质量波动,也无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更为细致的品种分级。致使开采过程的煤质难以控制,矿井资源回收率低,人工拣矸和地面二次筛选投入大。因而商品煤提价空间狭小,只能供应市场一般动力煤用户,无法开拓更多的新用户。

  二、建设原煤洗选厂是实行原煤品种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

  为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充分的利用矿井开采资源,不断提高矿井经济效益,我们从20xx年就开始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原煤洗选厂的构想。此后三年,我们本着促进矿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建设原煤洗选厂的可行性进行了多方考察和充分论证。我们认为,建设原煤洗选厂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意义。

  1、稳定煤质、提高回采率。通过选煤厂洗选,可以使商品煤质量稳定,提高矿井采煤的回采率,最大限度的保护煤炭资源,避免了因在没有选煤厂的情况下为了稳定煤质使回采率降低,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

  2、增加商品煤品种,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煤炭的洗选加工,使商品煤品种由原来的四个等级增加到五个等级以上,可大幅度提高商品煤售价,拓宽市场,争取到更多的高品质煤用户,使企业经济效益更加稳定,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3、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煤炭洗选流程能够对筛选出的矸石进行最精确的分选排放,大大减少无效运输,避免原煤混入矸石,改变矸石山自燃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达到节能减排增效的目的。

  4、实现清洁环保生产。选煤厂的生产用水为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井下水,实行循环补充供给,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洗水闭路循环,煤泥水不外排,达到废水综合利用的目的。

  5、社会效益显著。实行原煤洗选,能够有效改善矿井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企地关系的和谐。

  综上所述,建设原煤洗选厂是实行原煤品种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矿井科学发展,实现提质增效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原煤品种结构调整经济效益分析

  xx煤矿洗选厂初设方案将洗选能力确定为200万吨/年,初期可以满足xx矿生产的全部原煤的洗选任务,同时预留一定能力,可以入选xx煤矿或其它矿井的'部分原煤产品。这里仅对xx矿自身产煤的洗选效益进行预测。

  根据xx省煤田地质局综合试验室20xx年7月所做的《xx公司xx煤矿xx层可选性煤样综合试验报告》,xx矿毛煤粒度在50mm以上占45.07%,25—50mm的占15.25%,13—25mm的占10.21%,13mm以下的占32.47%,这一组数据反映出xx矿原煤块炭率理论上至少可以达到60%以上(25mm以按照目前初设方案形成的意见,根据市场需求,洗选后的最终产品可分为洗大块(80mm以上)、洗中块(80~31.5mm)、洗小块(31.5~20mm),洗子煤(20~10mm)和末煤(10mm以下不入洗)五个等级。

  目前市场对精洗煤产品需求极为旺盛,精洗煤产品不仅是一些特殊行业的必须能源,如陶瓷制造业,还是紧俏的化工原料,如化肥制造、煤制气等,市场售价不断飙升。20xx年一季度,xx煤中的精洗大块、中块、小块售价分别达到380元/吨、370元/吨和360元/吨,精洗子煤达到340元/吨,分别比目前相应粒度的大、中、小、混四个普通品种高出40~50元/吨,按xx矿年产量150万吨,其中30万吨块煤进行入洗计算,实行原煤五级筛分洗选后,每年至少增加销售收入1200万元以上,同时可大大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由此可见,建设原煤洗选厂,实行科学先进的品种结构调整,是我矿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原煤品种结构调整实施步骤

  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我们先后委托煤炭工业xx设计研究院完成了xx矿选煤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方案,并取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立项批文,从20xx年起将该项目列入xx公司投资建设计划,并完成了各项前期工作,今年4月底即将破土动工建设,力争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全面建成投入试运行。届时,我们将以洗选工艺为平台,正式实施矿井原煤品种结构的调整。实施步骤如下。

结构调研报告10

  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近日,黟县人大会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宏村镇木坑竹海景区、金家岭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打鼓岭景区和洪星乡长春村长坑村民组等地,考察了解农业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旅结合的情况,同乡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认真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好下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农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要求,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旅结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5万亩,桑园面积3.6万亩,茶园面积3.2万亩,其中经认证的优质无公害茶园面积2.63万亩;果园面积0.4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11万亩,有林地面积95万亩;生猪饲养量9.4万头,家禽36.8万羽;农村经济总收入28.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9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3135元,工资性收入2467元,各项惠农政策转移性收入438元。

  1、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县突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蚕桑,茶叶、木竹、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有五里为中心的3000亩水蜜桃基地;以五溪山为中心的2800亩有机茶基地,以黄姑为中心的l2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以碧东、叶村为中心的千亩高效桑园基地;以洪星为中心的47000亩竹木制品原料基地;金家岭、同川村的50000羽蛋鸡基地,碧山村60000羽肉鸡基地,柯村乡皖南花猪和黄山黑鸡保种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养植专业示范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黄姑村、宏潭乡宏潭村及碧阳镇五里村荣获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产业带动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营销收入达7.04亿元;华盛集团和杉森木业两家企业营销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中从事茧丝绸业的3家,从事食品加工业的6家,从事粮食加工业的1家,从事竹木制品生产的9家。五溪山茶厂有限公司利用宏潭五溪山优良生态自然环境条件,投资建立有机茶园2800亩、有机茶转换茶园2000亩,开发出“五溪山”牌生态有机茶省级知名品牌,茶农鲜叶价格大幅提高,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双赢效果等;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了我县蚕桑、茶叶、粮食和木竹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在蚕桑、茶叶、木竹、蔬菜、养殖、土特产品等行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家,其中蚕桑类14家、茶叶类15家、木竹类20家、果蔬类4家、畜牧类9家、粮食加工类3家、其他类11家,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的12%。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培训,种子、苗木、肥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单一经营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黟县碧东漳溪蚕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4、农旅结合有了新突破,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前景喜人。开发了木坑竹海、塔川秋色、西递鸳鸯谷、美溪打鼓岭、黄姑小桂林、柯村油菜花等一批以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景点,涌现了“竹海人家”、“五里农庄”、“秀里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户;宏村镇星光村木坑组过半数农户利用本地的“竹海”资源开办“农家乐”,从事住宿和餐饮等旅游服务,户均年收入达十万元以上。农旅结合还带动了竹笋、茶叶、香榧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了黟县民间徽菜技艺的提高和传承,广大农民在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诸多实惠和效益。

  5、“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为农民工转移就业搭建了新的`平台。国家实施阳光工程就是将“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由政府的财政补贴,在输出地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近年来,共开展农村“阳光工程”培训132场次,培训新型农民4635人;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30场次,培训农民工2438人;举办新春企业用工招聘会7场次,达成就业意向的1721人次;相关部门为农民工在计生、户籍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服务。通过“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大多数农民工都学到了一些专业技能和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外出务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年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12100人,其中到外省市县务工的9380人,在本县从事二三产业的27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农村产业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化,附加值不高,企业带动作用力不够强。

  2、以农产品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乐旅游服务管理滞后,与我县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够协调。

  3、农业科技队伍人员缺乏,服务职能弱化,不能满足农村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4、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加快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品质量提升,依托结构调整促增收。要充分依托自身资源条件,不断增加投资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蚕桑、茶叶、粮食、果蔬、木竹、养殖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规模和质量的大幅提升。鼓励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组织农产品质量有机认证,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2、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支持农民创业促增收。借助“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申报成功的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我县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徽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黟县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带动效应,依靠科教兴农促增收。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及时解决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增收。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和就业技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尚发展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高技术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

结构调研报告11

  近年来清城区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园”的发展战略,巩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办工业园区。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促进了工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xx年以来,我区先后建设了29个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277个,合同投资金额 247.7亿元,已落实项目199个,落实率达72%,已动工项目45个,已投产项目154个。

  一、成效与做法

  我区在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注重工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按照“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特色化”的要求,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做法上有如下特点: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快区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发展特色产业,各街、镇切实加强领导,相继成立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办,源潭镇还专门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要帮助投资者协调各有关部门,解决相关问题,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等系列工作。

  2、合理规划,明确定位。我区根据各街、镇的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明确工业发展定位,将源潭、龙塘和石角三镇定位为工业重镇,在工业发展定位上明确我区重点发展建材陶瓷、纺织制衣、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冶金制品、玩具饰物等7大支柱产业。

  3、科学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在工业布局方面,我区能够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根据各街、镇的资源和发展基础的实际情况,我区科学合理优化工业布局。其中,龙塘镇以发展电子电器、铝形钢材加工、汽车配件为主;石角镇重点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再生资源深加工为主;源潭镇以发展建材陶瓷为主;东城街办以纺织制衣为主;凤城街办以重点发展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为主。 如源潭镇,该镇以清佛公路和银英公路为中心轴。规划建设清佛路两旁连片开发,形成工业走廊,把新马至大连、秀溪段约xx亩建成为建材、五金、皮革等综合性产业为主的金沙滩工业小区;秀溪至大挞段约15000多亩建成为建陶工业小区、高桥工业小区。

  4、发挥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我区充分发挥各街、镇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源潭镇充分利用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招商引资,通过以陶瓷产业为主导,推动其它工业项目的发展,该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陶瓷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吸纳11家大型建材陶瓷企业落户,签订合同投资金额30多亿元,计划150多条生产线。现建成投产有50多条,在建的有22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陆续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为主的产业集群。 石角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该镇从事废旧五金、塑料拆解的企业有1000多间,开展五金深加工企业15家,其中铜材10家、铝材1家、钢材4家,企业总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2%。最近该镇又引入国家供销总社投资建立了占地1万多亩的循环经济工业园,计划在2——3年内把全镇五金加工回收行业纳入统一经营和管理,加快五金深加工业发展,形成以废旧五金、塑料拆解加工等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5、突出重点,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在优化工业布局中,区委、区政府十分强调引进规模大、技术高的大项目,尤其注重是引进“全国500强”甚至“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落户城区。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我区成功引进了以生产钢材、不锈钢制品为主的香港圣力实业有限公司;以生产精密电子、数码相机、电子玩具为主的香港和记黄铺集团有限公司;以生产汽车配件的马来西亚杰雅帝有限公司;以生产陶瓷系列产品为主的广东汇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以生产国际体育运动器材为主的香港嘉士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多间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合同投资额都超亿元以上,而且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税利大。通过对知名大企业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形成“羊群效应”。

  二、困难与问题

  我区在优化工业结构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引进项目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够高。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的项目有277个,但10亿元以上规模的较少只有5个。在引进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项目不多,缺少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在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产业成本增加,大部分效益底、高耗能、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纷纷实施产业转移,相比之下“含金量较高的企业在当地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不急于转移。此外我区的个别街、镇与这些企业欠缺联系、沟通,致使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产业集群层次低,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除了陶瓷工业城和再生资源基地外,其它的工业项目尚未能真正形成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首先,集群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成本低廉基础上;其次,个体、私营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的比重,不仅工艺设备普遍落后,而且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水平不高,低质产品比重大。再次,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外包意识”普遍薄弱,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集群内,尽管行业特点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少细致分工。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分工配套不完善,公司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现有的产业集群大多数没有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五是地方网络不健全,企业没有扎根的土壤。有的产业集群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3、个别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土地使用证办理滞后。一是因为国家严格用地审批,使大部分客商的土地使用证至今仍未能办好手续,阻碍了客商在本地的投资力度。二是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不到位未能真正为客商解决问题,部分地区客商对此反映较大。

  4、园区建设进度缓慢,基础设施未真正完善。供电、供水、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完全到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园区建设进度放慢,同时部分在建项目贷款难以到位,企业建设困难加大,影响了园区的整体进度。二是市个别部门通力合作办园区的氛围还不够浓,直接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三是园区征地难,部分农民要价太高,导致街镇未能按时交地给投资者,如龙塘的富源、盈富工业小区,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此外,个别街镇工作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路与建议

  1、明确招商重点,提高项目质量。一是要把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是否引进该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准,把眼光放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创税多的大型项目上。同时,要注重引进项目的社会效益以及成本效益;二是多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大专院校“攀亲结对”,广泛接触,争取更多高新尖科技、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城区。

  2、加强指导协调,推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我区优化工业结构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加强与市的协调沟通,借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的优秀经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重点产品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产业群的发展。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的配套企业,纳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供应链,以外包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确保引进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大产业,实现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三是加快传统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转变。园区是实施产业集群的载体和平台,新发展的园区主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和目标,已有的园区要进行整合,搞好分工协作。四是在政策上鼓励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企业在区域内配套给予一定奖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目前我区项目的落实进度普遍不快,已签约(含03、xx年)未动工的项目还比较多。这要求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的力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解决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使企业尽早动工建设、尽早产生效益。

  4、加大资金筹集,完善园区建设。建议多向市反映,加快城区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同时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多给予支持,使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促进优化工业结构布局,推动城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结构调研报告12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20xx年工作要点和主席团会议的安排20xx年6月1日早,在镇人大主席敖菲同志的带领下,对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辣椒生产

  20xx年全镇共种植辣椒20xx0亩,品种主要以“长虹”、“足法”、“甜杂一号”等品种为主。辣椒育苗在3月20日结束,大田移栽在5月30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xxx镇在20xx年共种植万寿菊9000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xx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200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月20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20xx年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2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00亩,3月25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20xx年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4个村委会完成水稻抛摆秧5000余亩,在4月29日日移栽结束。此项技术能使每亩水稻比常规育苗增产30至100公斤。

  二、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

  1、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使部分农民得到一定得实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增强。糯白村委会的山外村民小组,前几年在甜椒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的农户种植甜椒的亩产值超过了烤烟,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甜椒的积极性。今年群众自发种植“甜杂一号”品种400余亩,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形成一定的品牌,每年甜椒收获季节都有一些老板到村子里收购。

  2、村委会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的干部对闯市场充满了自信心。特别是古城村委会干部,根据村委会土地少的现实情况,努力发展高效农业,并身先士卒,首先自己租地200亩种植南瓜,自发地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形成了一定得品牌,吸引了部分老板落户xxx。这两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集中力量发展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品牌,老板张友清在长桥村委会建厂,到我镇发展辣椒产业;今年曲靖的老板也积极到xxx签订20xx亩辣椒合同。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群众的整体素质弱,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政府依赖心较强。我镇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部分群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缓慢,满足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意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持怀疑、观望态度,就是在村组干部的劝导下,种植万寿菊、青刀豆等产业,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吃亏;还有的农户,今年种植辣椒得到实惠,如果明年种植辣椒吃亏,就对辣椒产业持否定态度,接受不了市场变化,害怕失败,没有闯市场的意念;再者,在哪一个村委会发展新兴产业时,农户最希望的就是种子钱免费,机耕费用由政府部门埋单,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种出来的东西希望政府负责收购并付货款。

  2、群众的短期盲目性种植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阻。去年烤烟市场较好,使栽烟户得到了实惠,今年绝大多数种植户种植烤烟的面积比往年多了许多,而对于其他种植产品态度冷淡了不少,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不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生产。这期间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3、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老板和农户的诚信度不高。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中来xxx发展产业的老板中,有不少的“皮包老板”,对种出来的产品如果市场行情好时就收购,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时就难觅行踪;同时有的群众如果市场行情好时,产品的价格比老板的合同价高时,就会自发地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还有的老板,恶意拖欠群众的货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特别是蔬菜产业,对水的需求很高,在种植的时候缺水,水库的`水又不下来,没水浇灌,雨水多时水又排不出去,菜地被淹。

  5、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艺发展的趋势,而现在各家各户在各自的承包田内,各种各的,不能进行产业布局,没有形成产品竞争力。农户的观念依然是传统农业观念,生产技术上也还习惯传统的耕作方法,如抛摆秧推广了十多年了,今年政府部门没有补助,有的农户又重新回到了水育秧的传统技术。发生病虫害了,没有群防群治的观念,也没有综合防治的观念,你打你的农药,我施我的化肥,最终造成土地越来越瘦,病虫越来越难防治,生产承办提高了,但产品的品质、产量却没有得到提高。

  四、整改措施

  1、围绕现代农业生产,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寻找产业发展突破点。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土地集约化、操作机械化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引导农户组成生产合作组织来发展产业,推广新科技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形成特有的品牌。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量争取资金支持,可以发展田间地窖,同时和水库部门联系,协调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3、争取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水平,加强农民对市场的认知。

结构调研报告13

  一、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我是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国民产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县的农村经济同全国一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子,逐步确立了蚕桑、畜牧两项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一是全县桑园面积达7万亩,常年发种量15万张,畜牧业生猪饲养量达49.2万头;二是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蚕桑、生猪产业目标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已形成,畜牧业也通过专业市场、中介组织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也雏形初现。三是在结构调整中,农民来自粮食的收入趋于下降,畜牧业与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结构调整真正让农民在“看得见”中受教育,在“摸得着”中学本领,在“学得会中”得实惠,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收。20xx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9063万元 ,按参考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5%,比“十一五”末期达到6.1亿元,净增加1.8亿元,年均增长7.6%,比“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2%左右高0.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45929万元,较上年增长7.2%。比“十一五”末期达到3.9亿元,净增加0.69亿元,年均增长7.3%,比“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2%左右高0.1个百分点。

  二、我县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碍尚未破除

  一是安于现状不愿调。一些人小农经济意识较强,习惯了“吃一点、卖一点、贮一点”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有些人满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高速调整的主动性。二是怕担风险不敢调。怕种不好,没有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的经验,怕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担心普遍种植造成价格下跌。三是按部就班不愿调。面对滚滚而来的结构调整大潮,一些人消极对待,被动应付心思严重,一味求稳、求准、不愿接受一丁点风险,满足于微调、慢调,具体表现在品种选择上,只选择自己熟悉,会种、会养的品种,在调整进度上,看左右、随大流,没有一个时间表,调到几时算几时。产生上述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习惯势力影响较大,思想不解放,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机遇意识不强,对“结构调整”这一新生事物不易接受。

  2、宣传教育不到位

  一是广大农民甚至个别乡、村干部对种植业、养殖业、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大调、快调、多调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非调不可,不调不行的大趋势认识不清,对结构调整的内涵搞不清。结构调整是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全面调整,是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宜农则农,宜牧且牧、宜林则林的原则调整,而不是种多种少的调整。三是市场波动大,在部分农民中产生了负面影响。

  3、农业产业化进程迟缓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县所处地理位置,引资融资能力较弱,因而现有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有力拉动,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转化,产业化进程迟缓。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二是产业化经营体制不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连结不紧密。三是主导产业只注重规模未充分挖掘本自然优势,主导产业无自身特色。四是品牌意识不强,虽有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但都没有经过专业机构认证,更无叫得响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创新意识不强,新兴产业挖掘力度不足,市场敏锐性不够,总是跟着别人跑,抢站不了市场先机。六是主要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蚕桑、黄姜等),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值产品少;大路品种多,优质新品少,产品结构质量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参于国内市场竞争。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根据我县的地理环境、传统习惯、自然 资源、国内外市场多种因素分析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为: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力把蚕桑、生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扶持壮大主导产为业的龙头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围绕绿色农业开展开发特色产品。三是积极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衔接机制,促使一体化经营健康发展。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1、抓调研、宣传,切实转变观念

  全面摸清,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今年以来我县狠抓农业工作调研、宣传。一是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县直涉农部门一把手赴常州、寿光考察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认识到自身不足增强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深入农村调研,县级每一名领导都有联系乡、村,使我们对本县县情有了更深刻认识。三是狠抓宣传,我县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网络等形式宣传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突出其重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意识到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农业结构调整的共识在全社会逐步形成。

  2、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优化区域化布局,必须因地制宜,才能促使农业规模化生产,在这方面县政府已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先后出台了《蚕桑产业化实施意见》、《畜牧产业化实施意见》,印发了高效农业示范带《实施规划》、《实施方案》,使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有序进行,促使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根据我县情况在中高山重点发展畜牧业,在浅丘山区重点发展蚕桑,在川道重点发展优质粮、蚕桑。二是请省、市有关农业、气象、水文等专家对我县农业生产资源进一步合理规划,做到宜桑则桑、宜粮宜粮、宜牧则牧、宜蔬则蔬。三是规划突出主导产业,扶持后续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力抓好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主导产业产品是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一是根据我县实际,确立了畜牧、蚕桑三项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建设上我们首选项目应为畜牧业,其次是蚕桑、设施农业等。二是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后续产业既要有地方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又要有市场前瞻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我们现已开发出的蚕桑系列产品。三是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有品牌意识,力争使我县的一些产业产品尽快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农产品。

  4、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带,突出辐射带动功能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选准项目、重点突破、依靠科技、示范带动”的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聚集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斜投入,加快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积极开拓大中城市市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力打造“绿色”品牌,促进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全面提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见成效”的发展步骤,重点在池河、城关、银龙、饶峰四乡镇19个村建设三大基地、两大园区,即万亩蚕桑基地、5万头畜牧基地和设施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示范园,使该区域内的产业经济效益在较短时期内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300元,对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5、创新科技推广体制,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建设为契机,我们在业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首问责任制,否定报备制,责任追究制、干部职工绩效考评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农技推广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石泉县农技推广责任制,农技推广管理职责、基层农技人员绩效考评制度,聘用制度,培训制度及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机制等多项制度,通过加强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建章立制管理人,考评绩效激励人,严格监督约束人,树立依靠制度管事,塑造全县农业系统技术指导员敬岗爱业,奋发有为的良好工作形象,激励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起基层农技推广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6、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基础地位

  当前,我县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农民和龙头企业的“造血”功能。一是继续坚持金融扶持、财政倾斜、部门帮扶、科技投入的政策,把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在实处。二是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把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农村教育培训作为支持重点,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无公害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增强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通过对贷款的用途、方向限制、扶持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其产业化发展,弥补其产业化经营的资金不足。四是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农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效益,增加农业部门科技推广经费,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7、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结合山川秀美工程推广无公害种植、标准化种养、沼气等生态农业技术。一是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结合市政府实施的月河川道万亩无公害蔬菜计划,在城关、池河发展无公害蔬菜4000亩,以此为重点,在全县逐步全面推广无公害种植,以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扩大生物技术使用和普及。二是推广以舍饲养殖为重点标准种养技术,狠抓标准化建圈和人工种草以实现农业内部结构良性循环,降低放牧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三是推广生态沼气技术,为彻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目前我县已建成万余口沼气池,结束了建设农户烟熏火燎、蚊蝇滋生的生活环境,在村民中反响十分强烈,极大地调动了附近农户对生态家园模式建设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来讲又减少了柴薪使用,巩固了退耕还林、山川秀美工程来之不易的成果。

结构调研报告14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20xx年工作要点和主席团会议的安排20xx年6月1日早,在镇人大主席敖菲同志的带领下,对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辣椒生产

  20xx年全镇共种植辣椒20xx0亩,品种主要以“长虹”、“足法”、“甜杂一号”等品种为主。辣椒育苗在3月20日结束,大田移栽在5月30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xxx镇在20xx年共种植万寿菊9000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xx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200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月20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20xx年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2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00亩,3月25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20xx年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4个村委会完成水稻抛摆秧5000余亩,在4月29日日移栽结束。此项技术能使每亩水稻比常规育苗增产30至100公斤。

  二、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

  1、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使部分农民得到一定得实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增强。糯白村委会的山外村民小组,前几年在甜椒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的农户种植甜椒的亩产值超过了烤烟,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甜椒的积极性。今年群众自发种植“甜杂一号”品种400余亩,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形成一定的品牌,每年甜椒收获季节都有一些老板到村子里收购。

  2、村委会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的干部对闯市场充满了自信心。特别是古城村委会干部,根据村委会土地少的现实情况,努力发展高效农业,并身先士卒,首先自己租地200亩种植南瓜,自发地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形成了一定得品牌,吸引了部分老板落户xxx。这两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集中力量发展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品牌,老板张友清在长桥村委会建厂,到我镇发展辣椒产业;今年曲靖的老板也积极到xxx签订20xx亩辣椒合同。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群众的整体素质弱,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政府依赖心较强。我镇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部分群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缓慢,满足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意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持怀疑、观望态度,就是在村组干部的劝导下,种植万寿菊、青刀豆等产业,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吃亏;还有的农户,今年种植辣椒得到实惠,如果明年种植辣椒吃亏,就对辣椒产业持否定态度,接受不了市场变化,害怕失败,没有闯市场的意念;再者,在哪一个村委会发展新兴产业时,农户最希望的就是种子钱免费,机耕费用由政府部门埋单,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种出来的东西希望政府负责收购并付货款。

  2、群众的短期盲目性种植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阻。去年烤烟市场较好,使栽烟户得到了实惠,今年绝大多数种植户种植烤烟的面积比往年多了许多,而对于其他种植产品态度冷淡了不少,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不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生产。这期间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3、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老板和农户的诚信度不高。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中来xxx发展产业的老板中,有不少的“皮包老板”,对种出来的产品如果市场行情好时就收购,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时就难觅行踪;同时有的群众如果市场行情好时,产品的价格比老板的合同价高时,就会自发地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还有的老板,恶意拖欠群众的'货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特别是蔬菜产业,对水的需求很高,在种植的时候缺水,水库的水又不下来,没水浇灌,雨水多时水又排不出去,菜地被淹。

  5、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艺发展的趋势,而现在各家各户在各自的承包田内,各种各的,不能进行产业布局,没有形成产品竞争力。农户的观念依然是传统农业观念,生产技术上也还习惯传统的耕作方法,如抛摆秧推广了十多年了,今年政府部门没有补助,有的农户又重新回到了水育秧的传统技术。发生病虫害了,没有群防群治的观念,也没有综合防治的观念,你打你的农药,我施我的化肥,最终造成土地越来越瘦,病虫越来越难防治,生产承办提高了,但产品的品质、产量却没有得到提高。

  四、整改措施

  1、围绕现代农业生产,逐步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寻找产业发展突破点。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土地集约化、操作机械化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引导农户组成生产合作组织来发展产业,推广新科技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形成特有的品牌。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量争取资金支持,可以发展田间地窖,同时和水库部门联系,协调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3、争取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水平,加强农民对市场的认知。

结构调研报告15

  农业大市,也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年来,玉林市供销社上下主动适应新常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创新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换挡升级,对开展“三农”工作,助农增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以农民合作社率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玉林市供销社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着力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63个,其中,种植业类合作社128个,养殖业类合作社118个,农资农机类合作社9个,社会化综合服务类合作社3个,其它类型合作社5个。玉林市供销社农民合作社具备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

  一是数量众多,占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的7.54%,占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6.5%,是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数量较多的一种主体;

  二是辐射范围广,覆盖了全市100%以上的基层社和2/1行政村近1/4的农户;

  三是总体来看已有一定的实力,20xx年销售总额达2 .1亿元。玉林市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民合作社率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法和成效主要有四点:

  (一)推动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经营体系结构,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生产体系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1、创新农民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托管创效益。玉林市供销社大力创新农民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向规模生产要效率,向合作经营要效益。20xx年以来,玉林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与系统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简称农合联),为联合社的各个成员社和入社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农资、产品销售等系列服务,目前全市系统已建成“农合联”19个,通过 “农合联”引领专业合作社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已流转和托管土地面积7373亩,建立了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畜牧水产、林业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如陆川县米场供销社牵头组织米场新英食用菌、米场叹可养殖、陆川县一品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成立的合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展服务型土地托管和承租型土地托管,通过发展田螺养殖基地400多亩和食用菌种植基地85多亩,百香果种植基地520亩,返聘农民承包种、养,为农民提供一系列托管服务,20xx年就为农民实现增收800多万元;同时,该“农合联”还租用山地1200多亩,种植火龙果建设休闲农庄,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目前该项目已投资300多万元,果园、道路等设施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将实现助农增收500万元。

  2、鼓励合作社流转农民承包地解决系列问题。玉林市供销社鼓励合作社成员通过转包、服务、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扩大生产经营面积,解决土地碎片化和产出能力低下等问题。支持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实现统种统收、统防统治,带动单个小农户参与规模经营。如北流市供销社通过农民专业合社开展的无人机植保飞防服务,为农民、种植大户提供水稻、水果防治病虫害、施肥等服务,通过在城区建立飞防服务中心,在乡镇建立飞防服务站,已签订和意向签订土地托管面积2、3万亩,创出了服务“三农”向社会化、系列化、规模化的新模式,为实现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农民进城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目标走出了新路子,预计此项业务每年可增销售收入20xx多万元。兴业供销社通过农民专业合社与广西丰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玉林客家商会已达成,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合作意向,目前,已在山心镇葵峰山托管土地7000多亩,预计将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

  3、大力发展以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把过去一味追求高产、过多追加要素投入、超过合理边界的一块投入降下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收益。目前陆川县珊罗供销社富农韭菜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一是产前举办技术培训班,聘请农技人员免费培训社员,传授科学用肥用药知识和标准化生产管理知识。二是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田间管理,科学防治病虫,确保韭菜环保、安全,品质好。三是提供销售信息,收购韭菜统一外销玉林、南宁、广州、深圳、贵阳等城市。四是打造品牌,韭菜经包装后进入了玉林、南宁等城市的超市,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农超对接,增加产品附加值,既帮助会员解决了资金紧缺、技术缺乏、销售难的问题也降低了生产和销售的成本。20xx年,全市供销系统农机合作社为早稻、晚稻提供机耕、机插、机收等农机服务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等。

  (二)鼓励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改善库存结构。玉林优势特色农产品丰富,有着“南方药都”“三黄鸡之乡”等称号,也是南菜北运菜篮子基地、亚热带水果重要产区和广西粮食主产区,但产业链、价值链是短板。着眼补齐这个短板,玉林市供销社引导农民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就地初级加工和优势区域精深加工,促进加工转化,加强仓储物流,从源头上改善库存结构。

  1、扶持合作社加工生产能力,解决“卖难”问题。推动合作社从单一种植向综合型发展转型,玉林市供销社加大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着力提升合作社的加工生产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以加工的途径解决初级农产品因“卖难”而引发库存问题。目前,全市系统共有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23个,涉及水果、粮食、中药材等产业。

  2、推行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模式,解决库存压力。玉林市供销社鼓励在大宗农产品优势产区的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发展订单生产和订单加工,推行合作社“基地产+加”带动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的模式,缓解单家独户小农经营的库存压力。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83个,农产品加工基地3个,订单带动农户8万户。

  3、提升农产品仓储和流通能力,解决流通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建设冷库和开展冷链物流,加快发展仓储物流,全面提升农产品仓储和流通能力。目前,全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有仓库80个,其中冷库7个。大力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合作社直接进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大宗农产品流通,玉林银丰中药港是全国第三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玉林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桂东南大宗农产品重要集散中心。

  (三)引导合作社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品质品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促进生产端和需求端的有机衔接,使生产切实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升级。结合市场需求的升级和供给改革的需要,玉林市供销社以农民合作社为重要载体,多措并举发展品质优质、质量安全的优势品牌农产品。

  1、推动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编制水稻、中药材、水果等10多项地方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动合作社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生产或组织订单农户开展种养,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率先试点示范。全市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

  2、支持合作社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引导合作社重视品牌建设,积极注册商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及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生产更多优质、高端农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端农产品市场需求。全市系统合作社注册商标86个,建设“三品一标”基地25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6个。陆川县珊罗供销社富农韭菜专业合作社在通过“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后,以“珊罗”为注册商标注册了该合作社种植的韭菜,并按照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打响了“珊罗韭菜”无公害品牌,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每公斤销售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出4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证。

  3、鼓励合作社创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支持合作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通过合作经营、统一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优势,从生产环节开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田头到餐桌的“舌尖上的安全”。20xx年,玉林全市供销社系统例行监测合作社蔬菜、水果样品10多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100%以上。

  (四)支持合作社开拓新兴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新理念、信息新技术等涌向农村,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合,现代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迎来了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玉林市供销社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更好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

  1、推行合作社“互联网+”行动。玉林市供销社以合作社为主力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理念、“农业云”等先进技术,让农业、农村、农产品更好地搭上电子商务“无形之网”,连上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建设“网上供销合作社”,玉林市供销社系统在全市合作社中已开展电子商务的社有企业6家,注册成立电子商务公司5家,还有2家正在申请注册中,电子商务业务也逐步开展。20xx以来,全市已实现网上购销金额120多万元。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玉林市供销社引导合作社在特色种养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特色,发挥抱团优势,包装打造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把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带动农民更多地参与到农业价值链之中分享增值收益。在合作社引领带动下,玉林市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创建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各类农家乐350个,休闲农业从业人员7、1万人,总收入超12亿元。

  二、进一步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玉林从农业大市走向农业强市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玉林补齐“四化同步”短板、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之举、决胜之策、攻坚之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玉林市供销社进一步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一条主线”,着力“两个重点方向”,实施“四大抓手工程”。

  “一条主线”: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有效性,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两个重点方向:即构建区域全产业链、发展综合型合作社。

  1、着力构建区域全产业链。玉林市供销社一方面以合作社为桥梁纽带,上接市场下联农户,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衔接,促进区域内产业间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区域全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链延长和价值链延伸。另一方面加快探索发展系统内外合作社联合社,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围绕产业,突出优势,推进县域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同产业合作社抱团经营或区域内一二三产业合作社联合发展,破解合作社单打独斗竞争力不足的难题和产业链价值链不长的困境。

  2、积极发展综合型合作社。玉林市供销社推动农民合作社由生产合作向土地合作拓展,由资产合作向资本合作拓展,由专业合作向综合性合作拓展,引导、支持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合作社由单一生产功能向产前、产后功能延伸,向加工、销售功能拓展,发展综合型合作社。加强农业项目库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力量扶持建设一批产业梯次合理、分工精细、合作有序的重点合作社。力争到20xx年,全市供销社系统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综合型合作社达50家;农民合作社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辐射带动农户达75%以上。

  四大抓手工程:即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品牌农业。

  1、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玉林市供销社系统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力助全市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优势。推动合作社进入示范区发展,以示范区为平台集聚资源要素、整合优化产业,增强合作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综合实力。力争到20xx年,全市系统有超7个合作社成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主体。

  2、大力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重点扶持一批有一定基础实力的合作社发展壮大,着力培育成为有规范的章程、良好的运行机制、严谨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较强的服务带动能力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力争到20xx年,全国总社示范社达7家,自治区供销社示范社达15家,市级示范社达200家。

  3、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和市供销社与广西丰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已于20xx年8月份挂牌成立),对全市系统合作社示范社领办人或带头人进行大轮训,培育一批有文化、知政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CEO。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推动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合作社参与经营,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生力量。力争到20xx年,全市系统合作社管理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新型职业农民比例达80%以上。同时计划年将培训农民5000余人。

  4、创新发展品牌农业。鼓励供销社系统合作社通过文化内涵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借助文化创意塑造品牌农业和进行品牌营销,利用品牌溢价效应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力争到20xx年,每个产业整合推出2—3个品牌基地和知名品牌,每家自治区级及以上合作社示范社培育出1—2个知名品牌产品。推动合作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牌;力争到20xx年,全市市级及以上合作社示范社均有“三品一标”基地或产品。在合作社中率先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认清“三农”工作在整个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农业稳则基础牢。玉林市供销社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先后运用好《中共玉林市委员会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玉发〔20xx〕10号)、《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玉政发〔20xx〕8号)、《玉林市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市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托底支撑。

  (二)要发挥好市场的导向作用。当前,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生产与需求错位、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现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发挥好市场的导向作用,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农业供给侧的转型升级。玉林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中的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带动农户抱团闯市场,实现了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的有机衔接。同时,通过产业链、价值链的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产业向提质增效调整,更多的资源要素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开发,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大主体,同样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市场进行导航,还须农民进行把舵。传统的小农经济单家独户生产经营,经济实力差、市场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后劲有限,难以支撑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合作社既是一种经济组织、市场经营主体,又是一种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民之间最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玉林市供销社把准农民合作社的这种特殊地位,在农民合作社中率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好地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凝聚了强大的改革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2:

  “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稳健经营为目标,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促进金融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大厂农商行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着力开展资金支持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

  一、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情况

  考虑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变革为支撑,以组织重塑为保障,激发我行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活力,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再平衡。

  (一)改革信贷管理模式

  将个人贷款营销主体由分部改为支行,打破存贷分管考核模式,实行存贷管理一体化。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自身发展转型有机结合,优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为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链条,促进授信审批工作良性发展,我行创新推出了授信审批官制度,即根据行长授权书权限,将授信审批工作分为一人审批、审批小组审批、审批委员会审批的三级审批模式。

  (二)信贷产品“微创新”

  以“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各支行深入各村进行前期调研,为后期开展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为有效开展“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省联社宝系列产品为载体,推出了“易农贷” 、“安农贷”、“富农贷”、“新一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原则,为农民致富提供帮助,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大服务创新力度

  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20xx年,经过我行与土地局沟通协商,对辖内国有土地的价值由本行自行评估,以此降低客户融资成本,从实质上支持特色种养殖、蔬菜水果采摘、农牧产品加工等行业,有效满足生产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带动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我行充分发挥点多面广、联结城乡的优势,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入园区、入市场等拉网式营销方式,挖掘了不少潜在优质客户。20xx年,我行共召开两次银企座谈会,并组织客户经理对夏垫工业园区、陈府农业园区和潮白河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进一步推动了我行信贷投放的稳步增长。

  (五)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当地人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信息采集平台合作力度,为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搭建集“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为一体的创业综合平台。同时,我行积极助力省联社个人征信系统上线工作,构建完整的信用体系建设,达到真正的信息共享。在支付体系建设中,我行完成了二代支付系统顺利切换上线,涉及柜面、网银、EPOS、支票影像等多个渠道业务。

  (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为适应个人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我行大力积极推进消费者金融服务创新,加快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和新服务渠道的运用。开通大厂农村商业银行“微信公众号”,微信号为:hbdcnsh,在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拓展有效营销措施

  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2、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汇报

  3、20xx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

  4、20xx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

  5、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7、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8、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情况报告

  9、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