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3-02-02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农村调研报告集合1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农村调研报告集合15篇

农村调研报告1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是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xx县农村文化建设, 5月下旬,县财政局与县文广新局组成联合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14个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

  一、xx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素有梅花鹿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美誉的xx县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是著名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县域面积252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8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健康的发展势态。

  1、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xx县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乡镇文化站建成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县立足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服务,将组建各类文体社团、协会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县有文化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已建设农家书屋229个,文化大院229个,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并在229个行政村都配设了文化志愿者。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78处,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28万多平方米。

  2、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精神。

  xx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能人层出不穷。多年来,一些农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级活动场所,自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院应运而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全县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县委、政府一直关注民间文化的发展,把发展群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组建各类业余社团、协会、演出队伍,把文化大院建起来。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各乡镇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书屋,充实文化大院的内容。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或公用场地,通过整修粉刷,绘制文化墙,建成文化大院、活动广场。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闲置的一块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和建设文化大院,带起一个甚至几个村的文化活动。北屯基村的张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戏曲、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类人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涉及周边多个村组,吸纳聚集和涌现出了众多的文艺人才,形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机制,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县财政与文化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上,顺势推动,通过政府采购集中为文化大院配发秧歌服、音箱、锣鼓镲唢呐等器材,吸引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快乐。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组织500多支,常年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农民有近5多万人。这么多的队伍于劳作之余排练节目,在节庆或农闲时进行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群众欢迎。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了各村村民的娱乐健身、学习休闲的好地方。我们在对xx镇的调查中,了解到该镇活跃着神鹿艺术团、中老年艺术团、喜洋洋秧歌队、火苗健身舞队、太极拳、广场健身操队、诗词协会、读书协会、农民书画院等30多支队伍,每支队伍都在50人以上。每当夜幕降临时,参加文体活动的人们,脸上洋溢出喜悦的笑容,手舞足蹈,欢声笑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幸福生活,与围观欣赏的群众喝彩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xx镇的神鹿艺术团所演出的文艺节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针对个别群众出现的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邻里不团结、赌博、酗酒等陋习和群众中涌现的文明新人新事来编排节目,所表演的内容在群众中有原型,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镇的小阳村、那丹伯镇屏风村、南屯基镇的张家大院在村干部和文化带头人的组织下,纷纷建起了农民秧歌队、广场舞表演队、二人转小剧团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积极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组在一片和谐中快乐的生活着。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实施,让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需看到,当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地区差异。在调查中,xx镇、小四平镇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拉拉河镇和三合乡,在xx镇湾龙村我们不仅看到该村有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广场,而且该村还建有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另一方面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不平衡。我们在调查村组里是否有文体队伍的问题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比如南屯基镇、横道河镇、xx镇基本上每个村组都有2-3个民间文艺体育组织;而文化基础条件不好或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组,如二龙山乡、大兴镇等,一个村里只有1支文体队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动中。

  二是免费开放资金尚未到位,缺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国家要求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资金不少于5万元,应由县级配套的25%资金始终没有到位,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文化站的正常业务工作及开展活动。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村组一级的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对各乡镇村级文化设施调查中,目前现有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民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虽然配发了音响、乐器和服装,建设了文化大院小广场,但对于更多的农民群众需求(比如一个村有多个组有秧歌、健身舞蹈队)还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人才。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有的乡村开展活动,也只是平时组织农民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或三五个人搭个土台子,唱一唱戏,农民在劳作之余从事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调查中发现,与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大、参与热情高相比,农村文化培训工作尚未跟上,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质不高、成员年龄老化等现象在许多乡镇存在。尽管现在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备了乐器、音响、灯光、电脑等文化设备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专业人才,而使这些文化设备器材闲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带头人专业素质低下,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可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统筹城乡文化,积极推进城乡互动。一是要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快推进落后乡镇村级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一些群众基础好、建设积极性高、符合项目建设场地要求的村组作为重点示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点。建设内容包括一个标准的小广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楼、组建一支或多支农民文艺队伍和健身队伍。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薄弱乡村组建文艺组织扶持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大院文化队伍。三是加快推进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2、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参与度高了、主动性强了,工作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实发挥好村级文化公共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节等节日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县文化广播站、文化馆、艺术团和民间文艺团体的传、帮、带的作用,深入农村与农民观众同台演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演出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演出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农民在娱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五好家庭、文明户、模范夫妻等文明创建活动,用农民亲身经历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促进文明新风进万家,这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既增强了活动的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用活用好农村文化阵地。

  农村文化设施不仅要建好,而且还要管好、用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与作用。一是要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工作,相对稳定的的队伍。加大对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把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有较强组织能力的文化能人培训成文艺团队的带头人,使村级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发挥他们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优秀民间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的文化设施功能和作用,对已经建设完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院要加强管理,确保公益文化设施用于公益文化事业,减少、杜绝各种以盈利性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三是要建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县乡文化广播站办公经费。对于文化工作开展得好乡镇、行政村、自然组应予以奖励;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文化专(兼)职工作人员,应给予适当的物资奖励。四是要充分利用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小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引进民间资金,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资源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不断满足农村文化发展及农民的文化需求。建好用好乡村文化阵地,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调研报告2

  一、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需求脱节。大多数农民外出就业前基本上没有参加专业性的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早已供大于求的服务专业的初级人才为主,而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重学历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重,基本上没有针对外来人员的免费专业技能培训,培训部门在对农民工的培训上为培训而培训,很少与企业生产用工需求结合起来,很难调动农民工的培训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时间过短。有识之士指出,要真正使一个农村劳动力摆脱传统的思维,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至少得培训一个月,而现实是,培训单位在实施免费培训时一般把培训压缩在3-5天内,由于培训经费有限,许多地方通常选择3天讲授理论知识,删除了实际操作的实习培训,造成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不到位,要想使这些农民工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实现技术、知识的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由于实际培训效果较差,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很难实现相应的收入预期,转移出去又返乡务农的情况时有发生。 ××农民参加免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许多农民缺乏主体意识,把培训当作是“要我做”的事情。由于农民的收入在培训期间得不到保障,热门的实用技术又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导致农民参与免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培训上要使农民真正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观念转变,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宣传教育。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如何做到“就业与市场互动,培训与增收双赢”,是培训工作需要实践的课题。

  1、转变就业观念。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预算指导农民工树立培训观念,做好先培训后上岗的'工作,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大力培养“蓝领”人才,鼓励年轻的农业人口发展成为技术操作型为主的蓝领人才,解决全社会的用工矛盾。

  2、抓好存量农民的培训。存量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训提高存量农民的素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要想增加农民收入,教育资源的投入是主要手段,对存量农民的教育要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编写农业科普教材,录制专题节目,在广播和电视上播放,进行农业普及教育和宣传,向农民提供信息,帮助农民学习新知识和应用新技术。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群体素质,才能更快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建立政府、用人单位、进城民工共同分担费用的培训机制。政府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劳动职业培训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职业中学、技校、社会力量办学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承担进城务工者的职业培训。积极推行“订单式”培训机制,由用人单位向当地劳动部门提供技工需求信息,劳动部门把这些信息加以整合,职业培训机构根据“订单”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并进行培训,然后整体输送给用工单位。 ××建立劳动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在劳动技能的培训上实现理论知识和实习操作相结合,建立实习基地,把现代化的制造技术和现代服务技能在实习基地内展示,学员有针对性的对培训知识现场示范操作,让学员不仅有理论知识,懂得科学原理,更能实际动手操作,促进培训技术成果的转化。 ××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农业人口的培训、转移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农业人口的教育培训工作,推行“双元制”教学,让孩子从小既学文化课也学实用技术。

农村调研报告3

  近来年,农村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不足、资金严重短缺、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较突出,制约着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适应农村金融需求,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品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贷款额度、期限与农民生产消费实际脱节;农村资金流失严重,信贷投入较少;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通过系统上存、资金拆借等方式将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非农领域,农村金融抑制问题较突出;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单一,服务手段严重滞后,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落后;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农业保险规模小、参保少、理赔难问题较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制度约束不到位。农村金融市场是弱质市场,其规模效益低于城市金融,因而盈利能力偏低。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单纯依[文秘站:]靠市场调节势必形成农村资金外流,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变不到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思想观念落后,仍然沿袭“等客上门”的传统做法,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危机感和客户至上的理念,缺乏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意识,不能积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大力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扶持不到位。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多、产出少,周期长,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因此,在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必须依赖外部力量的扶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农村金融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风险予以合理补偿。

  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到位。农村金融服务对象是众多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对象数量多,地域分散,这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花费大量的信息费用搜集农户信息,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阻碍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依靠法律强制和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农村信贷稳定增长机制,依托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金融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规则。同时,充分重视财政在激励需求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出台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完善功能,整合力量,充分发挥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基层人民银行要通过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完善对农村金融的再贷款支持,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领域。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变农村金融现状,增加低息支农再贷款,加大支农投入量,加强对再贷款投向和使用效果的考核,确保农户贷款稳步增加,支农功能稳步增强。

  农村金融机构要转换经营机制,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转变经营观念,增强“三农”服务意识,在加强贷款营销、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创新授信和抵押担保贷款管理制度,提高贷款效率。大力开展住房信贷、教育信贷等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创新开发新业务、新产品,逐步推广农民工银行卡、商业汇票、理财、投资咨询等业务,改进和创新支付结算渠道,加快电子化建设,更大范围的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信用贷款。针对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农户缺乏抵押品的现实,应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重视搜集农户信誉、道德品质等信息,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

  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提高农村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发展政策性保险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商业保险、合作互助保险,充分发挥对农业经济的补偿作用。通过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改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提高农村整体抗风险能力。

农村调研报告4

  一、基本情况

  谈到创业,不少人认为,开一家大公司或者建一家大工厂才是创业,外可以赢得社会认同,内可以获得成就感,其实不然。开发高科技产业是创业,开办小厂小店也是创业;立足城市打拼天下是创业,重返乡村养殖种植也是创业。更何况,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创业的机遇更多,创业的条件更好。安徽科技学院三名大学生到凤阳县小岗村自主创业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里,大学生创业大有可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选择在农村基层创业成为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农村作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给当地带来了知识和技术,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自XX年以来,我市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人数共1159人。从学历构成来看:本科以上学历214人,占创业总人数的18.5%;大专学历511人,占创业总人数的44.1%;中专学历434人,占创业总人数的37.4%。从专业分布来看,到农村创业的主要是农科、医科以及师范这三类毕业生:其中农科类毕业生共53人,占创业总人数的4.5%;师范类毕业生共302人,占创业总人数的26.1%;医科类毕业生共106人,占创业总人数的9.1%。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市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由省、市统一安排,通过招录乡镇公务员、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简称“三支一扶”)的形式,选拔了一大批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自1999年以来,我市把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作为吸引各类人才、培养年轻干部、优化队伍结构和建设高素质队伍的战略举措,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狠抓落实,在乡镇机构精简、人员分流的情况下,每年尽量拿出有限的空编用于高校生选拔。截止XX年,我市共选拔399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前三批有142名高校毕业生已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除3人直接录用到区县直机关外,其余139人全部录用在乡镇机关。

  (二)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XX年黄山市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公告》,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聘用我市生源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非本地生源的本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从XX年起,每年输送3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今年是选拔工作开展的第一年,共有1023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招聘活动,目前,选拔工作尚在进行之中。

  (三)自主创业类型,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创办企业,成为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主,直接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从此次调研组走访的7位自主创业毕业生情况来看,他们具有以下共同点:①、所学专业大多为农科类专业;②、创办企业大多为茶叶加工或传统工艺类企业。③、自主创业之前,大多具备相关领域的从业经历,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和经验积累。④、在创业过程之中,具备一定的技术支持。具体一定的技术支持。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子类型:

  1、企业改制,被动创业型。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国营企业,9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企改革过程中下了岗,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破釜沉舟,忍辱创业。如创办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的程福寿,8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当时的屯溪茶厂工作,95年由于茶业企业的整体改制,不得不离开工作20xx年得茶厂,家人的埋怨、社会的压力和失败的挫折不但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创业的勇气。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创办了“一品茶行”和休宁县流口茶业有限公司。

  2、求职碰壁,转而创业型。随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已满足不了新增大学生的需求。有的毕业生在投了一份又一份简历,跑了一次又一次招聘会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回乡自主创业。如创办徽州竹艺轩有限公司的朱伟,XX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合肥应聘了多家单位未果后回到家乡徽州区,加入其弟弟开办的竹雕工艺厂并逐步将企业发展壮大,直至创办徽州竹艺轩有限公司。

  3、时机成熟,辞职创业型。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即找到了待遇优厚的理想工作,然而,他们胸怀创业抱负,在完成了创业启动资金积累和相关信息、经验积累之后,毅然辞去工作,回乡创业。如徽州区潜口镇二联竹编工艺厂厂长郑重,XX年从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就职于浙江安监局。在与浙商接触过程中看到了竹编工艺品的巨大市场潜力,因而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有了这一想法后,他一方面注意学习浙商的经商之道,另一方面开始市场调研和回乡考察。XX年初,他辞去了月薪4000余元的工作,在潜口镇二联村创办了竹编工艺厂。

  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农业,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近年来,黄山市高度重视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工作,通过“三支一扶”、选派大学生当“村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创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如黟县有496名村“两委”干部,过去仅有2人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如今已增加到49人,提升了村“两委”的工作水平。黄山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黄山区从事旅游产业的大学生达175人,其中,大学本科25人,专科150人;从事导游服务的达到112人,占全部人数的64%,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是大学生在农村创业中锻炼成长。歙县在农村机关、事业单位创业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98年以后走上小学教师岗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已经成为教学骨干。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中,高管(副总及以上职务)有15人约占总数的4%,中层干部约占75%,一般工作人员约占20%。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更是成就喜人,有“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俞志荣、创办黄山诚鑫丝业公司的程学军、创办德平化工公司的周德平等。

  三是以创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如XX年从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的郑重在市级贫困村潜口镇二联村创办竹编工艺厂,开发竹制产品近百种,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1984年从安徽省农业大学茶业系毕业的程福寿,XX年创办了黄山一品有机茶叶有限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资产总额1000万元,员工180余人,年销售收入2300万元,出口创汇240万美元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XX年度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也感到,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是:“三缺位”。一是教育缺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在校期间,多数大学生未参加过创业技能培训;在社会上,也没有一个培训机构,专门针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知识培训,使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知识储备不够。二是服务缺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关系到土地、信贷、税收、财政、农业、劳动保障等部门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创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宽。另外缺乏一个大学生创业综合指导部门,大学生刚毕业,人生地不熟,不知从哪里入门。三是政策缺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目前,在土地流转、创业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还没有出台实实在在的倾斜政策,还缺乏代偿助学贷款、户档迁转、养老保险、创业扶持等事关的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大学生对到农村创业不成功存在后顾之忧。

  三、下一步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都出台了倾斜政策,大力扶持高校加强农科类人才培养和鼓励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而我国面对大学农科专业逐渐弱化和农村基层大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的局面,应当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应对。

  (一)从高校层面来看,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农科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国无农不稳,民无食不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培养农科类人才。现阶段,由于农业效益低,农业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农科生就业难度大等原因,农科类专业成了冷门,普遍存在着生源“垫底”和报到率不高的现象,加之农科类专业办学投入大、效益低,迫使农业院校弱化发展农科类专业而大力兴办“热门”专业。实际上农科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所以高校要重农科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一要有敢于创业的精神和勇于创业的激情,二要有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几年前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创业曾一度“红火”,但如今在校大学生创业以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已很鲜见。高校要重视对创业大学生的支持。对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学校要继续给予关注与支持,以促进他们创业成功。

  (二)从政府层面上看,要优化政策舆论导向,促进农科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1、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校办好农科类专业。目前,高校农科类专业因投入大、办学效益低,加上缺乏优质生源和就业形势严峻,处于较为艰难的办学境地,政府要重视高校中这一“弱势群体”,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投入,支持高校办好农科类专业,防止农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萎缩。同时要大力鼓励考生报考农科类专业。针对高校农科专业优质生源严重不足的实际,应积极实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农科专业的招生政策。

  2、要积极营造鼓励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氛围。社会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创业行动与热情。目前,虽然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从社会整体看,人们对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同。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机构,成立各类创业中心或创业孵化器,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指导;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和各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拓宽宣传渠道,通过各种媒体有重点推出大学生创业典型,扩大社会宣传面,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氛围。

  3、要提供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制度保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国土、金融部门在土地、融资方面,可向大学生创办或领办的企业倾斜,给予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18号)的文件精神,兑现各项优惠政策;财政部门对大学生创业兴办企业申请小额贷款担保要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相关手续、逐步推行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安全网的保护下走向非公单位、走向基层、走向自主创业。要想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创业,就给他们一个崇高的名义,一个充足的理由,一个可预期的发展空间,一个正常流动的退出机制。要重点落实好代偿助学贷款、生活补贴、户档迁转、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政策,真正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4、要引导企业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指导和资金支持。企业家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创办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机构和中介组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在IT业迅猛发展的印度,能产生穆尔蒂这样的“偶像”,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印度有非营利的“成熟的创业指导协助机构”,如tie公司和维瓦尼基金会等。由印度知名企业家罗密什·维瓦尼资助创建的维瓦尼基金会,致力于激励、教育和支持那些“新企业家”,并创造可使他们成功的环境。“只做好事不求营利”的tie则是1992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专门帮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这几个国家的青年进行创业的公司。该公司的执行主任赛山·莱摩汗告诉记者:“我们与大学、风险投资公司、律师、银行、企业都有着紧密且固定的联系,因为这些环节都是创业者白手起家必不可少的要素。我们所做的,就是给青年企业家提供一个中间平台,帮助那些只有技术的IT人才做好技术以外的其他环节。”在全球it业的摇篮美国硅谷,有4%的公司是印度公司;其中,在对创业而言非常重要的风险投资公司中,有24%由印度人创办。莱摩汗说,很多想创业的青年虽然条件很好,却不知如何从风险投资公司那里拿到钱,tie会出面来帮他们。tie每年定期帮助几十家小公司联合组织人才市场,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员工。tie还与其他国家的政府机构和当地组织有很多联系,以帮助自己的会员公司在建立国外分部时适应当地的情况。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有利于让广大高校毕业生熟悉国情,了解民情,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政策优惠并真正得到落实,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愿到农村创业。

农村调研报告5

  局领导:

  我于20xx年10-12月,对我局农村邮政业务的管理和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现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解决方案汇报如下,以供领导参考。

  一、解决农村“家庭模式”代办协储的问题

  现状:我局20xx年新增联网网点10个,其中7个为家庭模式,新增营业人员均为代办员的家人或亲戚。如新场镇新增设的营业员为代办员的女儿、梧凤乡(儿子)、土门乡(女婿)、吴场镇(侄儿)、南安乡(儿媳)、麻柳乡(爱人)、歇马乡(爱人)。

  解决问题的方案:

  1、要求代办员付新增设的营业员工资每月200元,奖金每月100元,奖金同净增余额挂钩考核。

  2、对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进行人事考察,合格后签订委代办协议,每月按市局政策发放代办业务酬金200元。

  3、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每月酬金400-500元,由县局统一考核制表发放。

  4、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由县局统一调配,在对各网点配置人员时确保不出现“家庭模式”代办协储,并且对这部份人员每半年调配一次,保证代办协储人员的轮岗。

  二、代办员交纳保证金的问题

  现状:代办员交纳保证金过低,对邮政资金担保的实际效果微小。如新场镇代办员交纳保证金1000元,占用储汇周转金5000元;青州、梧凤、土门、麻柳、歇马的代办员交纳保证金3000元,占用储汇周转金5000元;这6个联网网点的代办员交纳保证金均低于周转金,实际上未起到担保的`作用。另外吴场和南安的代办员交纳的保证金与占用储汇周转金同为5000元,两金额持平,担保的实际效果微小。以上8个联网网点的代办员另自备业务周转资金3-8万元。

  由于核定的周转资金较低,造成联网网点的结存现金超限情况较多。如吴场镇代办所,邮储余额已达到800万元,核定周转资金5000元,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因联网网点的现金超限,还造成汇总支局的结存现金超限。

  解决方案:

  1、各联网网点的代办员自备业务周转资金3-8万元转为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然后由邮政储蓄管理员对该笔存款进行止付锁定,并签订存款作为担保资金的协议书。

  2、按止付锁定的存款金额核定该网点的周转资金,增大周转资金量。

  3、对此类网点配备铸铁保险柜、狼牙棒、应急报警器等设施,以尽最大努力确保网点结存现金的安全。

  4、加强管理,做到存款到期后及时转存,并立即办理止付锁定,续签担保协议。

  好处:

  1、邮政增加余额,代办员增加利息收入。

  2、在不增加代办员负担的情况下,加大了代办员交纳保证金的额度,达到了保证金高于周转金的效果。

  3、加大了周转资金,降低了网点现金超限的情况,或降低了网点上交现金的频次。

  不足之处:加大了周转资金,相应增加了资金风险。

  三、华头支局营业单人临柜的问题

  现状:华头支局代办协储营业员单人临柜,手工汇兑业务高额汇票无人复核。

  解决方案:

  1、将华头支局投递员黄洪的工种调整为营业员(兼邮件接收和报刊分拣),取消每天到麻柳和歇马送邮件的工作,邮运投递费由每月200元降为100元。

  2、刘强和黄洪实行轮岗休息,标准为每周休息一天,休息时由支局长代班,支局营业时基本做到双人临柜、双人复核、大额存取款双人同行。

  3、麻柳和歇马的代办员每日到支局领取报刊、邮件,随同办理储汇业务报账,县局每月支付邮运投递费各人100元。

  四、增加邮储余额定活比例的建议

  对在职职工每人设立一个客户经理号,揽存活期储蓄时,由营业员录入本人的客户经理业绩统计系统,每月初由储蓄管理员在邮政储蓄统计系统中打印上月的“客户经理业绩统计表”,该表“业绩”栏的数据为客户经理揽储的日平均余额,以此栏数据评选前10名通报表扬。对职工揽存活期储蓄不发酬金,但作为年终选先进的一项数据评比标准。为鼓励职工揽存活期,开展活期比重、卡均余额等项目的劳动竞赛,每季评选劳动竞赛前10名,对每人奖励100或200元。

农村调研报告6

  为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重庆市文明办组织精干力量,走进基层乡镇、中小学校,开展问卷调查,组织座谈研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做法

  近年来,重庆市按照中央以及市委市政府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坚持教育引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持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大道理”转化为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小信条”。一是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举办“中华魂”青少年读书活动,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爱国主题教育,实施“九童圆梦”教育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二是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春节关爱行动,组织留守儿童写春联、绘梦想、做年夜饭、拍团圆照,了解传统文化习俗。编印《百家训》《家训参考》《最美家训集锦》等图书免费发放给留守儿童家庭。开展“最美家书”活动,评选“最美家书”3000封,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三是建好用好活动阵地。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站1796个、省级以上乡村学校少年宫492所、留守儿童之家6032个、校外托管机构1292个,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依托全市3760所乡村市民学校开设“四点半课堂”,开展课业辅导、体育锻炼、科普嘉年华、艺术小殿堂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

  2.坚持人文关爱。一是组建关爱队伍。招募以女大学生、女村官、女教师等为主体的红樱桃义工6万余名,组织“五老”志愿者2万名,以“代理家长”等形式关爱留守儿童。结合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队开展志愿服务。组织百名书画名家与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讲授书画知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打造活动品牌。开展“红樱桃·冬日针爱”“冬日阳光·温暖你我”等关爱行动,捐助爱心物资3000余万元,参与志愿者30万人,帮助留守儿童16万余名。实施“流动少年宫”项目,免费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声乐、舞蹈、书画、航模等培训,已培训农村留守儿童6.5万余名。利用周末举办留守儿童训练营,每年组织6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参加素质拓展。三是开展心理健康疏导。依托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巡讲,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辅导。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面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

  3.坚持标本兼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等突出问题。一是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出台《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制定《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责任清单》等文件,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责任。开设“家庭教育流动学校”,深入村社、院坝授课4万余场次,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能力。对监护责任履行不到位的实施训诫,严重的将提请变更监护诉讼,剥夺其监护权。二是扶持青年返乡就业。有针对性开展各类培训,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创业就业能力。实施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培训“新芽计划”、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帮助青年创业致富,把父母留在孩子身边。三是保障随迁子女权益。完善农民工子女异地就学、升学政策,创造条件让学生随父母在务工地就读,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问题。目前全市接收随迁子女31.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22%。

  二、主要问题

  当前,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总体状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少数留守儿童思想抑郁、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暴露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1.家庭教育严重缺位。一是父母尽责不足。留守儿童父母由于外出打工,将孩子委托给家中老人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中,对孩子关心关爱不足。有的农村学校开家长会时,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家长能参加,且参加的基本都是家中老人,家长会“听得懂的来不了,来参加的`听不懂”。二是家教水平较低。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层次、教育能力相对较低,家庭文化和家风底蕴薄弱,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据调查,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平均年龄56.1岁,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超过72%。另一方面老人或亲戚往往溺爱孩子,造成一些留守儿童恣意放纵,在思想上、行为上比较偏激,听不进批评教育。三是家庭环境不佳。农村休闲生活喜欢打麻将,有的家长甚至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摸着麻将,很多留守儿童在麻将声中长大。有的家长崇尚烧香拜佛、求神问卜,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封建腐朽思想侵染。此外,“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师资薄弱。农村学校思想道德教师队伍建设比较滞后。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寄宿学校教师客观上承担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兼顾老师、父母、心理辅导员、营养师等多重角色,任务重、压力大、人手紧。二是教师素质不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学历较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滞后,偏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对留守儿童思想、心理和情感的需求难以及时回应,部分教师甚至觉得思想上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是“烫手山芋”,疏离歧视这些孩子。三是教育方法陈旧。受应试教育影响,农村学校将“知识改变命运”,理解为“考试改变命运”,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的学校德育工作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导致学生反感,效果不佳。

  3.社会教育缺乏合力。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心支持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但针对性不强,缺乏持续性。一是重形式轻需求。目前,逢年过节走访学校,慰问留守儿童的活动层出不穷,留守儿童表面看生活在“爱”的包围之中,实际上这些活动缺乏事前调研,没有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二是重活动轻机制。调研发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重视—忽视—淡化—再重视—再忽视—再淡化”的怪圈,各个部门工作都能“走得近”,却又都能“推得开”,出现“明有多方主体,实无一个落实”的尴尬局面。三是重独行轻协作。各部门开展活动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现象,工作中缺乏协调配合,存在说得多、喊得响而沟通不够、不能长期坚持的问题。

  4.留守儿童身心脆弱。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成长和心理问题。一是判断能力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在许多事情上的是非荣辱观念缺乏引导,有时存在模糊概念和理解错误。部分留守儿童为了博取家长的关注,刻意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存在抽烟、喝酒现象。二是自制能力差。据调研,留守儿童最普遍的三种不良行为分别是沉溺网络、脏话连篇、打架斗殴,部分孩子纪律观念差、处事简单粗暴,容易导致意外。一些高年级留守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司法部门调查,全市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留守儿童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三是心理问题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但心理问题较多。问卷调查显示,47.9%的留守儿童感觉生活不开心,79.1%的留守儿童认为生活孤单。部分留守儿童自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个别“问题儿童”心理缺乏危机干预,有时碍于面子等原因不及时“就诊”,导致出现极端情况。

  三、工作建议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构建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会为平台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想在深处,抓在细处,落到实处,统筹推进。

  1.抓实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养成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一是明确监护责任。建议将家庭教育指导的时间节点提前,将家教培训作为领取结婚证、准生证、出生证等的前置条件,引导适龄青年做好当家长的准备,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增加曝光力度,在企业招工等环节增加限制条件,以对“未来家长”进行正确引导。二是加强教育指导。通过“家庭教育流动学校”“网络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育儿观。三是完善相关政策。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留住更多青年在家就业,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外出务工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2.筑牢学校阵地。学校是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一是端正办学理念。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根据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深化课程育德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不断增强德育效果。二是夯实教育基础。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适当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教师,并将其纳入学校编制中。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托幼机构尤其是公立幼儿园的建设,让更多的留守幼儿能接受学前教育。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配备,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三是加强家校合作。学校要建立与留守儿童在外务工家长联系制度,定期与家长沟通,通报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利用春节等时机召开家长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3.优化社会环境。一是丰富文化活动。依托电视、网络等媒介,利用文化场馆、公园广场等设施,开展优秀文化作品展演展映展览,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文化熏陶。鼓励作家、艺术家深入农村、深入生活,创作体现童真童趣、向善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拓展服务范围。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建设,使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更多地惠及留守儿童。鼓励支持科技馆、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创新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范围,走进乡村、学校,促进文化服务贴近留守儿童。依托乡镇电子阅览室、村镇文化站室等,加快公益性上网场所建设,为留守儿童文明上网提供良好条件。三是净化社会环境。严格落实“校园红线”制度,以学校周边、农村场镇和娱乐场所为重点,取缔“黑网吧”,严厉整治接纳未成年人行为,持续推进扫黄打非,坚决打击网络和移动媒体上的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4.坚持法德并举。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法律作用,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一是提升法律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运用专题报告会、故事会、儿童剧等形式,引导留守儿童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组织开展法律宣讲、犯罪预防等活动,切实增强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利用乡镇妇女儿童维权接待室,组织法律专业人士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二是帮扶特殊群体。整合社会资源,以问题留守儿童、失足留守儿童为重点,通过“一帮一”“结对子”“爱心家长”等方式,为他们撑起爱的天空,助其重回正途。关注大龄留守儿童的需求和困境,建立长效帮扶和管护机制,培训就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对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指导。三是加强心理疏导。构筑司法机关、乡镇、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参与的留守儿童心理维护体系,搭建沟通帮教平台,对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矫治,对服刑人员留守儿童子女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增强生活信心。

农村调研报告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改善城乡关系,为构建和谐成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次都必须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基石。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56.2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农村落后、农业弱质、农民弱势,是目前构成成都不和谐的因素之一。

  一、构建和谐成都关键在农村

  “天下祥和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成的。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证明,经济的停滞,社会的贫穷不仅不能带来和谐,而且只能导致动荡和不稳定。当今世界,贫穷和落后往往是酝酿冲突和矛盾的温床,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条件,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从而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有序。成都是传统型农业,产业化不高,规模化不足,生产的商品率低,组织化程度弱,农业效益差,农民收入增长远低于城市居民。20__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94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072元,两者相差6322元,相差甚远,这还只是平均水平的比较,如果就个体差距而言,是无法比拟的。试想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在人们追求人权、平等的今天,能够和谐吗?城市的治安能够安宁吗?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能有城市的安宁。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和谐成都

  合作经济组织自产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经济动因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小生产者,雇工和低收入消费者,为抵御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盘剥而走向联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尽管以资本为核心的公司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并对合作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合作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广泛而长久的命题。国内外实践证明,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弱势群体,这个群体就必然联合起来,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维护自身的利益。

  (一)成都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1、龙头带动型。立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做强壮大制种、果蔬、养殖等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外联公司,内联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龙头企业 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的模式,实现了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双赢”。

  2、流通型。立足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民应收尽收。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出发,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农产品流通工作,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收购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使农民实现了应收尽收。

  3、服务型。立足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业和发展后劲。从提高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出发,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合作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巩固,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较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二是运作、管理尚不规范。一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章程不完善,运行不规范,活动较松散,基本停留在自发运行阶段,凝聚力和带动力不强,制约着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是对农民的利益保护不够。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并没有从维护成员的'利益出发,开展紧密的互助、合作与联合,与社员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

  四是广大农民合作意识,市场风险意识不强,缺乏诚信,怕吃亏,只顾眼前利益,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引导,进一步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

  (一)政府积极引导,促进规范运作

  1、放手发展。一是引导农民合伙创办。特别要发挥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的作用,鼓励有一定销售渠道,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一定资金实力和一定拓展能力的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能力,相互交流信息,传授技术经验,带领群众闯市场;二是依托企业兴办;三是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特别是要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农业各服务部门等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立足本地优势,建立本地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

  2、放开发展。只要群众愿意,什么形式都可以探索,要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形成多形式,多样化发展的良好格局,既要发展松散型的专业合作组织还要鼓励和发展经济利益紧密的专业合作社,即要围绕专业村、专业社发展生产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更要鼓励和发展流通型和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组织。

  3、加强规范管理。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消除“多头”管理,确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门管理机构,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服务。二是要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管理,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手段,确保合同的履行,采取股份合作,保护价格,利润返还等形式,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三是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重点抓好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章立制工作,进一步规范运作程序,用灵活的经营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外部环境

  合作经济组织尽管是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但它是一个弱势组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世界各国对合作经济组织都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德国对合作社的管理费用,第一年补贴60,第二年40,第三年20。日本农协进行的获得政府同意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厂房、设备所需投资,50由政府提供。意大利国有能源部门向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用油价格比城市低50,农用电价比非农电价低1/3。

  1、政府有关业务部门要在合作经济登记注册、业务指导方面,做好相关服务、指导、协调工作。

  2、政府每年应在预算中列入专项科目,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行业直接补贴。

  3、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提供自助性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扶持。

  4、政府还应保障合作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和资产,任何部门、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占、挪用、评调合作组织的资产。

  (三)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法人地位

  目前,我国各所有制经济,都相继颁布了法律法规,唯独合作经济尚未制定法律。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滞后,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地位没有确立,使得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现在绝大多数地方的工商部门对合作社不予登记,而只能在民政部门按社团登记,使其不能以法人的独立经济实体开展各项经营活动,进而导致农民在销售产品、签定合同、解决贷款等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尽快制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已迫在眉睫,这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农业和农民建立一种直接的利益保护机制,以保障其他健康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在培育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重点在组织引导,宣传发动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示范带动。在现有合作经济组织中,选择一批好的典型,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学习交流,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二是广泛宣传。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报告会,大力宣传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原则、形式、职能和好处,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大家运行和参与的自觉性。

  三是加强指导。对于具备兴办合作经济组织条件的村社,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及时派人给予指导,促进健康发展。

农村调研报告8

  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全民健身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在构建体育强国的征途中,我市群众体育面临怎样的现状,如何推动全民健身体系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带着这个问题,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我们从4月15日至30日,通过实地观摩、走访或接访群众、召开恳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等方式,对市属党政机关、社区群众、乡镇农村、单项协会等群众体育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专题调研,同时考察了池州等地的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一、我市群众体育总体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得到深入开展,社区体育、协会体育、农民体育力度进一步加大,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经常,锻炼人群不断扩大;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改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已初步形成。我市群众体育工作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并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全民健身组织逐步健全。全市七县一市政府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挂帅,政府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负责人组成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委员会,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进行研究部署、检查监督和工作决策;体育社团工作向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方向迈进。全市成立了具备法人资格的体育社团17个,其中市级体育单项协会12个;创建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9个,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7个,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2个,晨晚练点66个;xx市和八个县(市)全部成立了体育总会;截至20xx年底,全市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1731名。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各界联手,市县联动,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已形成传统,参与人群达数十万人次;全市连续举办城市职工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以及各类体育单项比赛,在宜城大地上掀起了一轮轮全民健身热潮;我市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规模的运动会屡创佳绩,“四种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稳步推进,健身气功站点建设不断扩大。

  全民健身设施明显改善。市及八县(市)、四区,在社区的公园、绿地、广场,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捐建105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19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1个县级“雪炭工程”,创建了3个省级全民健身示范乡镇。20xx年1月,我市经过改建的体育场正式对群众开放,成为我市城区群众体育健身的重要活动场地。市体育中心和训练综合馆已完成了选址和拆迁工作。标志着我市体育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

  全民健身典型不断涌现。桐城市、潜山县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十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市3个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4名个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名个人被国家评为“群众最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5个单位“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群众体育意识不强,体育人口比例很低

  通过对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社区群众,我市大多数人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还停留在“医药健康观”,即“无病即健康”的层面上,很少有人对亚健康状态足够重视,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既便一部分人具备体育意识,但也还只是非“体育的娱乐观”(看电视、打麻将、听音乐等)和“体育欣赏观”(通过媒体观看以足球为代表的职业联赛等各种比赛)的水平上,通过体育活动直接参与的体育行为,在比例上仍然很少,能够持久坚持,并且愉悦身心、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的体育健身比例更少。

  每周锻炼三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中等强度以上的,才能称之为体育人口。全国体育人口比例28.93%,我市体育人口比例仅为23%,而学生占总体育人口的50%以上。对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排在前三位的是:没有时间(占35%);没有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占22%);缺乏兴趣或缺乏指导(占16%)。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年龄结构排序:老年人占36.3%,青少年、少年占43.1%,中年人占20.6%,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老年人一般都有充足的时间和情趣,晨晚练点、公园等场所到处活跃着老年人的身影,成为我市体育锻炼的热点,而中年年群体因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锻炼比例较低,非常值得关注。

  (二)体育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瓶颈”

  依据《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20xx年6月,市体育局与市规划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xx市城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把住宅小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新建小区由体育行政部门参与工程验收,要求城市住宅小区的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为每千人不低于300平方米,居住组团应配置不少于1套健身路径,居住小区配置不少于3套健身路径,居住区配置不少于5套健身路径工程,由建设单位按照规划要求与小区建设配套实施。但受我市旧城区改造难度大、历史欠账多、公共财政投入少等因素的影响,老城区开辟全民健身设施困难,新建小区建设健身场地设施也经常发生“欠账”现象。全市现有体育场地面积为262.8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0.37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xx市区,自改革开放至今近30年来,大型场、馆、池等几乎是空白,只有一座建成于1999年的体育馆和位于市中心的一座简易体育场,县城及乡镇公共体育设施欠缺情况更加严重,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十一五规划》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通过考察调研了解到,不仅省会合肥市以及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沿江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状况大大好于我市,连六安、巢湖、宣城、池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设施建设工作均取得很大突破,池州市已斥资数亿元正在建设占地426亩的体育中心。我市体育设施已目前已处在全省十分落后的位次,

  我市体育场地按系统分,体育系统建设的占4%,教育系统建设的占76.5%,其它在分布在各个小区、城镇建设的占19.5%。学校因学校管理、场地器材消耗等原因,体育设施结构性闲置,向居民开放率低,国有体育资源难以与群众共享。群众体育锻炼多半在公园等非体育场所进行,锻炼人群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失调的矛盾比较突出。

  根据调查,我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6.2%的人选择离住地或单位在1000米以内的锻炼场所进行锻炼,选择距离在1000米~20xx米以内的为28.3%。这反映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在选择体育锻炼场所时呈现出“就近”的特点。公共体育资源紧张严重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成为影响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体育社团实体化、社会化建设任重道远

  我市单项体育协会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路程。市武术协会成立之初,无经费、无办公场所、无专职人员,举办活动都是靠武术爱好者自己掏腰包。近年来,武术协会走社会化的路子,以武会友,取得了民营企业的支持,现逐渐形成规模;市乒乓球协会、围棋协会成立时,吸收爱好运动、有一定社会威望的行政在职领导参加,举办活动时通过影响力取得企业赞助支持,协会运作较为成功;还有的体育社团通过举办健康旅游、开办健身俱乐部、球馆等壮大社团实力,走群众体育社会化、实体化的道路,维持协会的正常运转。但多数协会如象棋、羽毛球、体育舞蹈、足球等,都属于“平民化”的社团,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成立起来,开展活动往往四处“化缘”,不仅难成规模,而且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如篮球、信鸽等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市级以上规模赛事,除去参赛队训练、交通、交通、食宿等费用,为了维持比赛正常的开支,还得需要参赛队或队员交纳一定数额的参赛费,久而久之就会挫伤运动员的参赛热情。另外,单靠个别领导的影响力去开展活动,毕竟发展空间非常受限,难以长远持续发展。在我市体育社团向实体化、社会化逐步转型和过渡的阶段,需要政府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而这些投入目前是远远不够的。

  (四)农村体育、青少年体育基础薄弱

  我市是农业大市,且多半是全国贫困县,大多农民还处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期,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从各县(市)提供的数据来看,农村组织体育活动或农民体育人口比例较低,还不到农业人口的4%,显见农村体育相当落后。大多数农民迫于生活的压力,根本无暇顾及体育锻炼,体育健身的意识非常缺乏,有近一半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没有必要,或仅仅是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活动来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因此,在我市农村经济条件落后、体育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普及和发展群众体育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青少年体育在我市仍然是薄弱环节,据调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实施和“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少开展体育活动,甚至体育课也形同虚设,多数被文化课占用,既使在初中升高中的应试中,体育也被“擦边球”,走走形式。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课学习,与其让孩子们“玩”,不与省下时间攒点考分,青少年体质总体来看不容乐观,尤其是瘦弱、肥胖、近视的问题令人担忧。

  (五)科学化指导薄弱,国民体质测定制度亟待建立

  我市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有36.7%的人接受过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其中接受体育教师(教练员)指导的人数比例最多,为15.3%,其次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等,所占比例在5%左右。还有2.1%的人依照参考资料进行体育锻炼。

  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1731人,按人口平均每3800多人才有1名指导员,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较弱。多数人群锻炼形式较为松散,来去自由,这也为群众体育科学的指导,带来了困难。

  在健身指导科学化的现代社会里,经济发达的省市已逐步建立起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这套系统的建立,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居住环境、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以及职业特性等综合因素,提供心脏功能、最大摄氧量、运动能力、靶心率、身体水分、蛋白质、肌肉、脂肪等多项指标科学详细的报告,用以指导人们科学健身,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提供科学指导。对实施国民体质测定制度,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将国民体质状况指标收人国家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起到关键作用。而我们目前建立这套专门系统的(专门场地、设备、人员)的条件还远远不能具备。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市体育局党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剖析。从客观原因来看,我市是农业大市,人口众多、经费投入少、发展不平衡,体育基础差,场地设施落后,制约了我市群众体育发展。从主观上,也就是体育行政部门自身上找原因,可以总结概括为三句话:一是站位不高。仍然存在着就体育抓体育,就工作谈工作等问题,没有很好地树立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围绕中心干体育的意识;二是思路不宽。思想还不够解放,争先进位的意识还不够强,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的程度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符合,用老办法解决问题的多,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少,促进发展,加快改革步伐的信心和勇气还显得不足;三是把握不准。对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和剖析,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去审视和解决还不够。

  三、对策及思路

  通过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调查研究,市体育局党组进一步明晰了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经过3-5年的努力,逐步建设和完善形成覆盖全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现我市体育科学、和谐发展: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群众体育与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缩小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差距,基本建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和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保障城乡居民享有最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大力发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学校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和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进程,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幅显著;加强群众体育队伍的培养,搞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一)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在培育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上下功夫

  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宣传实效,加强群众体育宣传,把群众体育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全民健身条例》和《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实施这一契机,加强和新闻界的广泛合作,通过建设科学健身科普画廊、开放面向群众的专题讲座等形式,做好普法宣传;通过全民健身重大活动,做好重点宣传;通过推广健身知识和方法,做好普及宣传;通过总结全民健身的经验,做好典型宣传;通过现代媒体手段,做好网络宣传;通过用体育彩票公益的公益作用,做好社会宣传。通过集中的宣传,引导群众、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来。引导社区、乡镇、学校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竞赛表演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我运动、我健身、我快乐“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完善组织,增强功能,在群众体育组织化、规范化上讲实效

  始终强化政府“增强人民体质”的职能,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化进程,形成政府、社会、单位、学校、家庭、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推动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开展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实施,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在发展群众体育中的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种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俱乐部等多形式、多层面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行使对群众体育的领导和管理职能。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好社区体育的各种资源,联合医疗卫生部门,积极参与健康指导、运动处方、体育疗法等服务,并逐步扩大网点,形成体育服务体系;在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的同时,发动中小学教师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尤其是针对农村体育、青少年体育的薄弱环节,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乡村农民、学校老师中的覆盖面,保证社会体育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生活化,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三)尽快立项兴建xx市体育中心,在建设体育基础设施上求突破

  面对我市体育设施十分落后的局面,我们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我市加快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提速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强化政府对群众体育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尽快立项开工兴建xx市体育中心,近期内建设市莲湖风景区体育中心,远期规划xx市秦潭湖体育中心,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市综合训练馆工程,早日改变我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在全省“垫底”的落后局面;继续加大对城区生活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规划力度,城区新建小区按照规划设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已建小区要尽可能想办法对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进行改建,依据法律法规把群众基本的体育权益保障好;多途径扩大群众体育设施规模,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社会资源向群众体育转移。倡导全社会共同兴办群众体育事业,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开放现有体育场地设施,针对群众体育健身设施不足与现有设施利用率不高并存的矛盾,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加大体育系统的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积极主动争取教育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打破学校、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体育设施部门所有制,缓解城乡居民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矛盾;积极扶持规划、园林等部门,在公园、绿地、广场等地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争取十一五期间建成莲湖风景区体育中心内各项体育设施。通过努力,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健身需求。

  (四)科学指导,规范运作,在深化群众体育改革创新上出精品

  针对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愈加科学化的趋势,积极开展提高体育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国民体质监测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加强健身指导,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的指导方案。让群众学会评价自己的身体健康,根据自己的职业状况,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开展涉及增强群众体质的保健、康复的咨询和服务。根据城乡差异,科学安排不同的健身方式和指导方法。让群众热爱体育,享受享受科学健身带来的成果。不断创新全民健身活动模式,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战略。结合“山、水、人、文”做好文章,彰显特色。挖掘我市民间传统体育资源,扩大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对外宣传和国际、国内间交流。打造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创新、群众参与面广的品牌活动,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创新发展。

农村调研报告9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最直接最根本最现实的利益。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补贴力度不断加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同时,征地、流转使农村土地日益增值,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成为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现状

  1994年8月,我县根据《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决定》(徐委发[1994]25号)文件精神,按照“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好使用权”的要求,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土地承包期,耕地承包期从1982年算起,在原定20xx年的基础上,再延长30年不变,即延长到20xx年。延长土地承包期后,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以避免承包耕地的频繁变动,防止耕地经营规模不断被细分。

  截至目前,全县开展二轮土地延包农户达25.56万户,延包面积114万亩。为进一步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我县又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机制。推广使用了专业承包合同、土地流转合同等标准化土地承包合同文本,从承包合同签订的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签订承包合同不规范而引发的纠纷。同时,各镇以村为单位建立土地承包原始档案,设立土地登记台帐,确保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始资料的完整,有效避免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流转、住址、户籍发生变动所产生的纠纷。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保障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轮土地调整20xx年来,因国家建设征地,农田水利建设,村镇建设用地,农户内部成员出生、死亡和婚嫁等原因,使部分农户承包的土地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户之间承包土地面积不均衡属普遍现象。个别镇村出于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需要经常到市县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反映,要求重新调整土地。特别是在当前我县青壮年男子普遍外出打工的背景下,妇女毫无疑问的成了农村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价值的大幅增加,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以及财产权益保护难度却越来越大。

  二、我县农村妇女权益缺失的表现

  1、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落实。

  一是部分行政村的“村规民约”侵害了出嫁女的土地承包权。受户籍变迁决定农户家庭承包耕地多寡和一些地方的男女不平等“村规民约”的影响,农村妇女结婚后,到男方家落户,导致出嫁女面临一次不可回避的土地权益流失。如:“妇女如嫁出本村,农嫁非,仍保留土地;农嫁农,其土地收回”;有的地方每年有固定的时间对全村人口变动进行了解,已经出嫁或即将出嫁的女性土地将被收回。如果出嫁女在婆家没有相应地调整到土地,则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即使村集体坚持了土地“三十年不变”,由于出嫁女已经离开了村庄,其承包耕地使用权无偿让给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承包耕地使用权。二是法院判决离婚时不把土地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导致离婚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等不到保障。农村妇女离婚后,按照农村的习俗,很少继续在婆家生活,土地不同于一般财物,无法迁移转走。所以农村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土地权益进行争取,法院判决离婚时一般也不把土地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即使对土地进行了分割,也很难执行。致使农村妇女在离婚后土地承包权难保。三是丧偶妇女的土地权益主要是由子女、是否改嫁、与夫家及其家族的“感情”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的后果,权益难以保障。丧偶妇女年龄较大、在夫家生活时间很长且子女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这类妇女在夫家及其家族中的地位不会发生很大变化,土地权益在这股力量的庇护下得意保全;丧偶时子女尚小,改嫁的意愿和可能性较大,原家庭和家族逐渐淡化对他们的感情,土地可能被村集体收回,也可能被夫家分割;丧偶妇女平常与婆家及其家庭摩擦不断,甚至有纠纷,丧偶后即失去在婆家继续生活和居住的条件,实体权益因失去家庭庇护而流失,甚至原有财产也可能被家族其他成员剥夺。

  2.宅基地分配权基本缺失。

  在城乡结合部,宅基地是一项重要的福利,包含很大的经济利益,部分村在宅基地分配问题上按照男婚女嫁习俗,采取了男女不平等政策。有些地方的村规定男子成年或结婚后可单独立户批一份宅基地,而大龄女青年、户口仍在本村的农嫁居妇女、离婚妇女包括孩子2人都不能单独立户批房,只能计入娘家或夫家大户人口,这就导致了城乡结合部的农嫁居妇女、离婚农村妇女都丧失了宅基地分配权。

  3.征地补偿款和集体福利享有权得不到保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非农建设性需求不断增大。土地被征用后,虽然县、镇两级政府都明确要求实行男女平等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妇女在分红及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权益也受到损害。这主要表现为外嫁女、农嫁非、离婚女、丧偶女、性别歧视等几种。

  (1)外嫁女。

  一是多数地方在土地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分配政策,农村妇女出嫁后承包地仍然保留在娘家,造成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有些地方为了保护出嫁女的土地,制定了“妇女出嫁时可以带走土地”的地方法规,但由于传统习俗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儿出嫁后不能再回娘家争地,否则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实际上出嫁女很难在娘家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土地权利。二是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后,由于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村庄之间的`土地分配和流转方案不同,造成了农村妇女在婚姻的流动中失去了土地承包权。有的地方为了土地使用公平,规定:“在土地承包期内,凡迁出或取消户口退地,新增人口进地”,嫁到外村的妇女,其原居住地的土地被强行收回,但新居住地却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分配政策,这些妇女的土地及相关利益因出嫁而完全失去。

  (2)出嫁不出村妇女。

  由于各地经济条件不同,集体经济发达的农村妇女与次发达或不发达的村农民结婚后,一般不愿意把户口迁移到夫家村,而是仍然滞留在娘家村,其子女户口也在娘家村,这些村庄一般都会以“女嫁出”、“男娶进”的传统习俗,责令其迁走户口,同时强制收回其承包地。集体经济组织分配利润或土地补偿费时,她们也得不到自己应有的那一份补偿款。

  (3)农嫁非妇女。

  “农嫁非”是指农村女孩嫁给城镇男子,由于传统户籍制度的影响,娘家村要强行取消她们的户籍和土地承包权,但其本人及子女的户口不能迁入城镇,婆家村也不予落户分田;其本人及其子女都不能享受村民待遇,也不能参加土地及其相关利益分配或只能分到一半;也有的地方出嫁不出村的妇女空挂户不分田,还有的地方这些妇女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农业发展基金”,否则不予落户分田,其子女即使交纳“农业发展基金”,14岁之前也只能享受半个村民的待遇。

  (4)离婚丧偶妇女。

  有的地方离婚妇女的承包土地被丈夫强行剥夺或被村集体强行收回,也有的妇女在离婚后,将户口移回娘家,夫家所在地将土地收回,娘家村却拒绝恢复其土地承包权;还有的在离婚后男方村里强行取消女方户口,并收回责任田,娘家村也不给分地;也有的是离婚后前夫再婚,对于前妻和后妻村里只给其中一人落户分田;有的地方农村妇女丧偶后,无论其能否从娘家或再婚夫家所在村获得土地,村里强行将其户口取消,土地收回,只保留其子女的户口、田地。

  三、妇联组织参与解决的我县农村妇女权益缺失途径

  1.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中的主导作用。

  县镇政府应加强管理,努力协调各方关系,引导村民依法制定土地及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案;充分发挥调解作用,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健全和完善土地仲裁制度,加快仲裁机构的建设。

  2.发挥妇联优势,切实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

  县镇妇联应当进一步发挥贴近妇女群众的组织优势,采取多种手段,通过报纸、广播、文艺巡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有关法律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通过宣传提高基层组织和农村妇女自我维权的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各类协调机制的合作优势,对于严重侵犯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耐心细致的做好群众工作,区分情况,推动问题的解决。

  3.加强农村普法建设,贯彻男女平等。

  就目前而言,农村村民法律意识普遍不高。尤其妇女文化水平较低,自己权益受到侵犯已习以为常,很多时候,跟本意识不到权益受到了侵犯。在感受到自己受到侵害时,由于认知有限,他们也往往找不到合法途径解决问题,由于社会、家庭地位不高又缺乏法律知识,农村妇女普遍存在“忍”的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提高农村妇女法律意识,增加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十分必要。

  4.整合社会力量,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形成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合力。

  县镇政府要充分认识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重要性,加强对村规民约的规范和监督,要依法监督、审查村民自治的具体内容,对于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村规民约要及时责令其纠正,对于损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案件要主动解决,及时化解矛盾。对于村民土地承包权与村民委员会土地所有权之间的纠纷案件,司法部门要畅通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司法渠道,通过多种渠道予以处理,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诿。法院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并明确规定此类案件法院应当依据民事诉讼程序或行政诉讼程序办理,从而为农村妇女维护土地合法权益敞开司法救济之门。

  四、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男尊女卑”,“男娶女嫁从夫居”,“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等旧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村民、村干部、基层法院和相关部门,还有很多农村妇女自己。这使得妇女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依附地位在土地权益问题上,很容易将出嫁女、离婚女、高龄女等排挤出局。

  (2)村民自治缺乏监督与管理。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依法办理村内的事情。农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等事务完全被作为村民自治的内部事务,由村民委员会自行处理。虽然《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承包法》对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都有明确规定,但大部分村仍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由,以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决议村委会决定或村规民约的形式,侵害甚至剥夺妇女的土地权益及经济利益,出现村规民约与法律相抵触的现象,而法律对村规民约缺少监督和管理体制。

  (3)利益冲突。

  近年来,利益分配人地关系压力逐年加大,部分经济发达村出嫁女不愿意将户口迁出,而嫁进来的妇女逐渐增加,导致农村资源和经济利益增长速度有限性与人口增长速度急剧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村民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纷纷向利益低头,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农村经济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水平不高造成的。

  (4)法律政策存在缺陷。

  这是造成司法救济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一是可操作性差。如《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承包法》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妇女在土地权益方面享有与男子完全平等的地位,任何人不得侵犯。”但是却没有规定一旦出现权益受到侵犯该如何去处理。二是法律之间的可协调性差。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因此常常会出现法院不予受理的情况。三是法律本身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缺乏性别视角,忽视了由于婚姻关系而流动的农村妇女的权益;法律对出嫁女是否仍有村民资格,以及村民资格应按照何种程序进行认定缺乏明确的规定;现代户口制度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存在矛盾;产权分配制度的滞后;裁决机制的缺位等等。

农村调研报告10

  国家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把环境治理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近年来农村环境卫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需下大气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一、主要问题

  (一)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用于农业生产的农家肥料被化学肥料所代替,原先的垃圾多数是一些容易沤烂的生活垃圾,积攒一年的垃圾都会在春耕的时候运送到地里当肥料,现在种田都用化肥,很少有人使用农家肥,垃圾就越来越多。

  (二)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导致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农民群众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群体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沿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保留一些生活上的陈规陋习等,使不少农民群众易发生皮肤病、肠炎等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夏秋高温干燥、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因素,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三)城乡建设加快,配套建设滞后。污水不能集中排放、净化处理;生活垃圾不能集中填埋、焚烧,环境治理措施滞后。

  二、建议及对策

  (一)创新农村垃圾处理处置模式

  1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工作。全面清除陈年垃圾,通过开展全面“大扫除”活动,我乡每月的16日定为“村居环境大整治日”,采取评级措施,有效促进“清洁工程”的整体平衡推进。积极推行散居农户自建垃圾填埋坑,集中居住区域实行固定垃圾桶,逐步建立村社区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分区包干、定责定薪、联合考核”的长效保洁机制。雨、污水有序排放,雨水就近流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

  2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消除农村露天粪坑茅厕。根据农户无卫生厕所的具体情况,指导帮助农户建造能有效处理粪便的卫生厕所,通过改厕,力争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每个村都实现卫生室建设标准化。

  3治理农村河道池塘水沟。全面治理农村河道和池塘水沟,做好池塘水沟清淤,清除水面有害漂浮物,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使村域内水面得到较好保护,水质基本达标。

  4提高村庄绿化水平。以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把村庄周围和农家庭院绿化紧密结合,扎实抓好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做到村旁、宅旁、水旁充分绿化。

  (二)制定工作措施,加大垃圾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

  垃圾处理长期被视为一项公益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下拨的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随着垃圾产量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对垃圾处理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只能满足垃圾的一般处理要求。一是要建立起垃圾收集转运的管理队伍;二是对于无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无垃圾清运工具、无处理垃圾专用场地等所有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铺垫,建议引起重视,加大此项工作经费的投入;三是由村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场,对垃圾进行填埋、堆肥或焚烧,要求每村每户对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分类,不可回收的全部运送到集中处理场进行处理。

  (三)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好农村环境卫生保护工作,需要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广播、板报、标语的作用,让村民熟悉和掌握一些环境保护常识,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的危害以及常用的处理方法,并在日常工作中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人人参与环保活动,养成不随意丢弃垃圾的好习惯,共同把农村垃圾处理好。二是可以在农村的中小学中,加强环境意识方面的教育,使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成为农村家庭中的环保先行军,潜移默化地改变整个家庭的卫生习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涉及面广、动态性强、反复性大,这一问题始终是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提高对农村垃圾问题的认识,加大投入,同时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最终建起覆盖农村的良好环境管理体系。

农村调研报告11

  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长期跟踪调查xx村,从xx村近几年的发展中,找到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契合的思路和举措,这种契合能在大多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找到,对此进行总结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更新思路、改进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挖问题根源,突破瓶颈谋发展-

  xx村地处坝区和山区结合部,距县城9公里,有 6个村民小组,670户,262 人。xx村虽地处县城近郊,但长期未能改变落后面貌。xx年村级体制改革以来,xx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

  (一)、强化班子建设,打造团结实干的发展氛围

  xx村地缘优势突出,守着一方热土却难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问题当然首当其冲。xx年村改委后,经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认识与思考,班子问题最早被提出来,也得到了最及时的解决。

  闲散现象突出是制约xx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源是守业思想严重。面对这累年积弊,村两委班子正视问题,查摆问题,努力打造团结过硬、实干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体,影响带动全村树新风谋发展。村两委班子在班子内查找到了个人自我意识过强等矛盾根源,求同存异,增进团结,带头改变了“散”的形象,促进了“八大员”和全体党员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误会,逐步影响广大村民,促成全村齐心聚力、和谐共进氛围;村两委班子带头改变“闲”的形象,扎扎实实地一件一件解决好群众呼声高的问题,以实干精神来赢得全村上下的拥护和支持,有效引导和带动全村上下,屏弃安逸闲适思想,积极配合做好全村重大项目建设,踏实地经营好家庭经济,闲人闲事不断减少,干事创业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村两委班子以实干兴村的具体举措带动了全村实干兴家,广大农户又以实干兴家的具体行动促进了实干兴村,全村真正成为了实干村。

  (二)、强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xx村呈丘陵地貌,相对山区来说,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晴通雨阻”的交通,“年年挖沟年年放水难”的水利,“寨头亮、寨脚黑”的供电,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延缓了发展速度;“昨砌一墙砖、今和一池泥”的打工经济和“早种一墒菜、午卖一窝鸡”的家庭小副业,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发展问题。

  痛定思痛,xx村集中精力,着力抓基础谋发展。经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投一点、上级部门要一点、村中老板捐一点、村民集一点、投工投劳担一点”的方式,实施了:一是投资 4万元,建成2 3国道至村委会3.24公里的村级柏油路,村组道路全部修通;二是投资 8万元,建成全长8.4公里“三面光”沟渠,改善农田灌溉面积 400亩;三是投资 33.55万元,改造了通向各自然村的 0余公里电网,实现了户均一表,城乡同价;四是投资 26万元,架通至各自然村的程控电话线路,全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覆盖面均达 00;五是投资 0余万元,种植和改造茶园 600亩。四项基础设施和一项基础产业的建设,解决了温泉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建成了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的文明新村,打牢了xx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三)、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xx村地处县城近郊,城区的一些不良思潮和行为,极易感染到这里,贪图享乐思想、游手好闲现象、喝酒闹事情况、小偷小摸问题等都较突出,村民各自为政,意见难统一,管理难实现,行为难约束。本来看好xx地缘优势的一些投资者,往往会顾忌这里的综治环境和村民的精神状态,望而却步。

  xx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创建文明村活动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定实施《xx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清理垃圾死角,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歪风

  得到遏制。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人到位的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渲染出温泉文明村创建活动浓烈的氛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xx年 2月xx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发展环境逐年优化。

  二、狠抓产业支撑,树强支柱求发展

  xx村从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认识到,靠劳务输出和家庭小副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奔小康的问题。xx年以来,全村以树强茶叶和生猪生产主业为目标,加强招商引资,强化农村综合管理、综合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的利用能力,加快发展。xx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90.34万元,比xx年367.75万元增长60.53,农民人均纯收入 434元,比xx年的886元增长6 .85。

  (一)、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链条增效益

  面对着不断夯实的发展基础,xx村打起了细算盘。全村以沼气建设为核心,连接发展好以茶叶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生猪为主养殖业,树强支柱,促进产业关联,实现循环发展、高效发展。

  xx村是xx市能源建设示范村,目前已建成沼气250口,覆盖面在40左右,沼气建设促进了农村种养殖业的清洁生产,带动了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改善了村容村貌。以沼气为中心枢纽,xx村初步串起了“生猪养殖 生猪贩卖 屠宰经营”、“茶叶种植 茶叶加工 茶叶营销”、“生猪养殖 沼气 茶叶种植”、“生猪养殖 沼气 青饲料、蔬菜种植”等几个简单的产业循环发展链条,提高了各产业的关联度,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提高了产业的增加值。xx年,全村肉猪出栏3340头,户均5头,仔猪出栏 3564头,户均xx年出栏xx年全村茶叶总产值达 68.75万元、以生猪生产为主的畜牧业总产值 0. 万元,分别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8.59、 8.65,两项合计占47.24,支柱产业真正地被树强。xx年,全村计划实现沼气建设 00覆盖(除五保户),计划新植茶园500亩,xx村种养殖业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广纳资金技术提速度

  缺少资金,是阻碍农村发展的通病。近年来,xx村以环境吸引发展资金,以资源撬动发展资金,以效益留住发展资金,成功引进个体投资者 0人、公司 家,引资近500万元进行产业建设,加快了发展速度。

  引进个体老板xx,投资上百万元,改造提升碎石厂的生产能力,为全村带来近xx年发展,也仅建成600亩左右的茶园,而且低产老茶园居多,招商引资使全村茶园面积在较短时间内增长了5倍,优质高产茶园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引进了xx有限公司,以“公司 农户”的形式,发展优质反季节蔬菜,xx年完成了62亩xx年公司计划发展xx年的良性发展,发端于基础建设,发展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更新思路、团结实干,这些成功的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

  (一)、解决好思想问题,其他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xx村的发展困顿,首先就困在思想上,地缘优势带来的满足感,优越的农村政策带来的依赖感,淡化了村民干事创业的思想,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想都不去想上。xx村两委班子以干出来的实际变化,来影响带动广大村民逐步破除“靠、闲、散”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诉求;发展就意味着要改变生产生活习惯,安逸闲适的状况改变了,就容易产生“难、怕、厌”思想,xx村以党员干部带头干、致富能手带路干,来破解这一心理障碍,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信心;要发展就要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就要有新能力,xx村以加强培训指导、加强示范推广,来破解“老、旧、陈”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村两委班子到普通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想干,敢干,会干,最终干出了发展的新天地。

  (二)、解决好班子问题,发展就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党支部,关键在有一个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两委班子,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xx村从守业到创业的深刻变化,源于两委班子以农村“三学”为契机,以创建党员示范户等为手段,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团结干事,以好作风创造了新业绩,从而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各项思路和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促成了“班子团结带动全村团结,班子实干带动全村实干,班子发展带动全村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解决好环境问题,发展就会有不竭的动力

  怎样让各生产要素积极涌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x村以环境改变人、以环境塑造人、以环境吸引人,激发村内村外各积极因素建设新农村。从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开始,通过制度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群团组织建设,不断改善软环境,促进硬环境建设,广大村民逐步被发展的实际成果感化,被发展的具体要求同化,支持发展、维护发展成为主流思想,全民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实证。内部环境好了,地缘优势就更具吸引力,投资者从无到有,迅速增加,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不断涌入,加速了发展。内部外部两股积极的力量互动发展,为xx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农村调研报告12

  xx县是一个山区大县,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妇女逐渐增多,她们成为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主力军,为农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带来了农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破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留守”之痛,最近,xx县妇联联合各乡镇妇联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座谈、走访、慰问,深深地体会到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生活重担,又承担着家庭农业生产的艰辛,还要隐忍夫妻长期分居情感的寂寞。

  调研情况如下:

  农村人口情况:截止20xx年,全县农村总人口59.4万人,劳动力人口35.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总人口35.4万人,女劳动力人口16.8万人,外出务工女性14.25万人,常年留守妇女2.55万人,占全县女劳动力的15%之多。农村留守妇女主要特征:农村留守妇女年龄大多以40至50岁左右的这个阶段为主。40岁以下的女劳动力因年轻,大多将小孩交给老人照顾,与丈夫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较少。55岁以上的妇女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也较少,留守比例较低。而40至50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农村妇女,上有日益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都需要照顾,所以留守在家的较多。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5.5%。留守原因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因受年龄偏高限制,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一是发挥组织活动功能,活跃留守妇女群众思想文化生活。县乡妇联要着眼于留守妇女的'实际需求、利益关切、兴趣爱好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妇女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大力活跃留守妇女的思想文化生活。今年,县妇联在每个村妇委会建立了1支巾帼文体健身队,以“家”为阵地,积极组织广大留守妇女学跳“摆手舞”,举办全县土家族摆手舞、广场舞培训班及百团大赛,发挥巾帼文体健身队的作用。开展“清洁庭院;巾帼示范”活动,在村级妇女之家均建立一支清洁志愿者服务队伍,每月开展一次清洁“集中行动日”。

  二是发挥上门服务功能,为留守妇女办实事好事。县级妇联要经常性地组织女党员、女模范、女先进工作者等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助老、助残、助困服务活动。在子女教育上要依托家长学校,深入实施母亲教育工程,传播普及科学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广大农村留守妇女科学教子水平,不断优化留守妇女的家庭环境。

  三是发挥示范带动功能,引领留守妇女学先进、赶先进。县乡妇联组织广大留守妇女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文明家庭”、“五星家庭”、“平安家庭”、“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举办妇女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对涌现出的优秀妇女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妇女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一是精神上的帮扶。把“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成立县妇联便民服务队,发动各级基层妇联组织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全县农村留守妇女台帐,全面掌握全县留守妇女的情况。对农村留守妇女特困家庭及农村留守妇女集中区域,组织法律志愿者队伍,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矛盾调处、困难帮扶、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和家庭暴力投诉等工作,帮助留守妇女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村妇代会主任、妇女代表和女致富能手妇女骨干的作用,通过村妇代会的倡导,以就近就便、自愿互助为原则,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妇女儿童和家庭之间建立紧密型的互助机制,努力做到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使邻里互助在农村蔚然成风。今年,县妇联聘请全国生殖健康讲师举办了《关爱女性健康享受生命阳光》知识讲座,使广大留守妇女普遍受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心灵教育。

  二是政策上的帮扶。县、乡两级妇联深入调查摸底,制订规划,走村串户,宣传动员,督导指导,落实贷款,为留守妇女送政策、送科技、送项目、送资金,扶持一批留守妇女的创业项目。组织动员女党员、女干部、女企业家、女致富能手与农村留守妇女开展“一对一”帮扶,推出了“小额贷款、全程跟踪”的服务机制,为农村妇女创业“插翅、引水”。每年元月,联合县人社局举办了“迎新春、解两难、促就业”劳务洽谈现场招聘会。今年,xx县38家用人单位共提供了20xx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劳务输出留守妇女589人。

  三是物质上的帮扶。联合县妇幼保院开展“送关爱、送健康”免费体检活动,启动了“母亲健康快车”免费接送孕产妇,联合县卫生局组建了“卫生轻骑队”,开展了“女性生殖健康村村行”活动,深入社区、村组进行免费“两癌”普查和“贫困母亲”走访慰问活动。今年,

  县妇联联合县卫生局、县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院组织医务人员组成便民服务队,深入社区、村组为留守妇女进行免费“两癌”普查活动,并给22位贫困两癌母亲每人送去1万元救助金。

农村调研报告13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工作主线,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按照市委“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要求,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积极与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对接协商,并成立专题调研工作组。调研组在吴刚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巴南区、彭水县等区县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为基础,引导开展群众体育运动。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xx―20xx年)》,按照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市民身边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的日常健身需求。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体责任,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协调各有关单位抓好全民健身工作相关任务措施的落实,推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通过狠抓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活动、体育健身赛事、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体育健身文化,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到实处,用改革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引导开展群众体育运动。

  (二)以打造体育赛事活动为动力,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全市按照“区区有品牌、县县有特色”思路,引导各地结合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四届老年人运动会、九次全民健身日暨“全民健身周”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全市年均开展全民健身赛事、群众体育活动2000次以上,带动全市群众开展登山、游泳、太极拳、健步走、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全市社体指导员达56781人,每万人约有19名社体指导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3.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2.7%,位居全国第7位。在第十三次全运会上,重庆代表团获得的4金7银9铜的成绩中,群众项目就获得1金4银5铜,充分展现了我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为保障,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按照全市体育发展总体思路,已新建和更新一批城市体育公园、乡镇健身广场、社区路径工程、农体工程、多功能运动场,实推进民生项目建设。目前,区县累计建成标准体育场37座、体育馆40座、游泳馆32座,全市累计建成农民体育工程8858个,全市覆盖率达98%;乡镇体育健身广场393个,全市覆盖率达38.91%。20xx-20xx年,累计建成社区健身点600个,完成418个贫困村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工作,新建了一批社区健身中心、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设施、攀岩场地等体育设施,4个项目被列入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进一步满足了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参加锻炼的健身需求。与此同时,继续加强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和全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补助资金7563万元,有效推进了全市69个大型体育场馆和5个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让更多市民参与到群众体育中来,享受健康带来的快乐,扎实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

  二、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民健身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总体而言,我市体育健身的法律、意识、文化、观念等软件建设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还相对滞后。基层对“农民体育工作是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三个层面的认识均不够充分、不够到位,导致在具体工作中未将群众体育工作置于重要地位,也没有把推动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作为全民健身发展的重点。基层为群众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较为缺乏,在健身知识普及、理念兴趣培养、体育活动组织、健身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均与城镇居民有一定差距,广大群众主动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还不够强。

  (二)基层群众体育社会组织不够健全。目前我市基层体育社会组织还不够健全,尚存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特别是工作保障远低于沿海发达城市,也低于西部其他城市,社体指导员普遍社会存在感低,志愿服务活动不能有效保障。市级体育单项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量少且作用发挥不够,市、区县、乡镇协会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性有待提高。大部分区县仅有少数几个区级体育协会在镇街、村社有下伸组织,农村懂体育、会指导的人才匮乏,镇街文体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流动频繁等原因,导致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组织没能有效建立起来。

  (三)基层体育场地设施设备供给不足。虽然近些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村建设力度,大力改善居民体育健身条件,但现阶段还只是对居民健身需求有所缓解,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国家确定的1.5平方米目标尚有差距,尚不能满足市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基层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缺乏整合与统筹、体育场地和设施对群众开放率不高、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与后续维护急需加强等问题。以巴南区为例,多数健身设施配建在二环以内的镇街,二环以外偏远村、薄弱村体育设施资源相对匮乏,居民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缺少配套的健身设施。且多数镇街由于资金限制,缺乏规划建设体育场所的硬性要求,建设初期就侧重集镇的规划布局和集中居住的功能定位,存在重居住功能轻健身需求的不合理现象。

  (四)基层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形式不够丰富。尽管我市在20xx-20xx年期间,在群众身边新建了600个社区健身点,切实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是,很多农村地区仍然缺乏相应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全民健身活动局限于逢年过节,集中于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动期间,参加者大多为学生、退休老同志、企业员工、村干部,基层一线农民很少参加。政府组织的健身运动多,民间自发的健身活动少,民间健身局限于参加广场坝坝舞的中老年人群,缺乏组织、牵头人,形式与对象单一,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活力不足,呈现差异化发展现象状态。

  (五)基层群众体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市虽然逐步增加了群众体育事业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比重,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全民健身经费投入相当有限,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已投入使用的基层体育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在群众体育组织的经费投入上,有些区县未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财政安排的体育经费缺口仍然存在,无法满足群众体育开展的需要,体育协会开展日常性群众体育工作和参加上级群众体育比赛基本上是自筹或向上级请示经费,经费渠道主要来源于会费收入、社会单位赞助等,基本上是以收定支。例如彭水县,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还是依靠体育彩票公益金和自筹资金,尤其是乡镇(街道)用于开展群体活动经费紧缺,以社会支持为主,不能满足全民健身工作的需要。

  三、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群众体育宣传,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文化氛围。构建体育宣传格局,掌握体育宣传工作主动权,为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牵动社会媒体关注体育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提供更好服务。通过《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立法宣传主题系列活动,努力“让重庆动起来、让全民动起来”,通过大型群体赛事活动引领、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和国民体质监测、开设健身知识讲座等方式,用农民听得懂、看得到、听得进的方法普及健身知识和健身文化,营造积极参加全民健身的良好舆论氛围,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和理念。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群众体育锻炼水平。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推动其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发展,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扶持和引导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鼓励民间自发性健身团队和网络体育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制定体育社会组织扶持办法,着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建设。创新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推进社区健身点建设,突出对社区居民的常态化、多元化服务,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管理和有效服务,实施持证上岗。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带动作用,提供科学健身服务,不断完善市、区县的协会组织,推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让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成为群众体育健身的核心。在乡镇(街道)、社区(村),要落实专人负责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工作,可以整合文化和体育资源,设立“文体专管员”。通过政府购买体育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充分调动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三)加大场地均衡化建设,让体育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立足于体育为民惠民的原则,继续建设和完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健身点等场地设施,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着力解决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发展不平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消除安全隐患。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的利用率。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着力构建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继续建设和完善县级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示范性体育公园、登山步道(城市健身步道)、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等场地设施。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四)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丰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稳步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定期开展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智力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加大力度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体育节日,在农村开展各类小型多样、就近就便、贴近生活的羽毛球、乒乓球、登山、跑步等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体育、发展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将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打造成金牌赛事,将群众参与度高、有发展前景的大众赛事提档升级为品牌赛事,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提升金牌、品牌赛事的数量和质量,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五)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全民健身工作的经费投入,政府要按每年度完成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需要保障经费投入。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体育彩票公益金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合理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比例,确保区县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全民健身工作。根据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划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体育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机构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拓宽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农村调研报告14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和市人大常委会要求,9月30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德平带领区人大城环委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听取了有关镇街、部门的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镇、街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就如何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座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通知》精神,以加快农村环卫体系和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着力点,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全市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和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现场会召开后,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落实,召开了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暨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动员大会,部署安排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建了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指挥长,纪委、组织部、综合执法、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镇街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专门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印发了《济宁市市中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将任务目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重点解决垃圾围城、围村、围田、围路以及粪堆、垃圾堆、柴草堆“三大堆”等镇街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彻底消除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无机构、无人员、无设施”的三无状态,打造清洁舒适、整洁优美、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

  (二)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区政府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方案》,开辟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行动”专题专栏,在黄金时段连续播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标语口号、济宁市十大不文明行为等宣传内容。在《运河之都.济宁中区》、《运河传媒网》开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栏,集中报道工作进展、经验做法和优秀典型,曝光不良现象。印制了份《关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通告》宣传材料,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张贴、发放。各镇街和村居、社区制作悬挂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巡回宣传,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

  (三)突出重点,推进综合整治。坚持“抓长效、见实效”的原则,理顺镇(街)村环卫管理体制,组建环卫保洁队伍,健全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一是健全完善机制。设立管理机构,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成了“竖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缝隙”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为两街一镇211个行政村配备了508名村级专职保洁员,统一配发服装和工具、保洁车辆。推行环卫保洁市场化,通过公开招标外包给专业保洁公司,保洁质量与城区同标准、同要求。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区财政列支20xx万元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购置车辆、工具等环卫设备,并按时定额配发服装、工具,有力地保障了农村环卫体系的正常运行。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户清扫-村收集-镇运输-集中处理”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3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6处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新建垃圾池975个、垃圾箱1537个,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的全覆盖。四是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治理行动。自2月份开始,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月行动,对镇街驻地、村庄、国省道及沿线、河道等重点区域、部位,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环境卫生综合清理,彻底清除了可视范围内的'积存垃圾。五是搞好环境卫生示范村创建活动。启动实施了环境卫生示范村创建活动,制定了《环境卫生示范村标准》,研究确定了6个区级、6个镇街级环境卫生示范村,实行区级领导包保制度,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示范村建设。健全完善环卫保洁制度,加强文明卫生宣传阵地建设,树立起“村美街净人文明”的示范村良好形象。

  二、存在问题

  一是多数镇街、村居财力有限、环卫基础设施欠账多;二是部分村居群众卫生意识较为淡薄;三是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良好风尚。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规范村(居)民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专栏、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树立起清洁乡村意识,着力转变农民生活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为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取得成效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完善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区财力的增长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规模扩大、任务增加及管理手段更新适度增长。加强对上级有关农村环境整治财政扶持政策的研究,积极向上协调争取资金扶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乡公用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三)健全长效机制,改善环境面貌。健全完善“精细化、网格化、市场化”的环卫保洁新机制,高质量推进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探索推行农村垃圾收集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完善农村环卫保洁作业标准和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一日两普扫、坚持巡回保洁、垃圾随产随清”和“六净八无”的道路保洁标准。建立农户自我约束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鼓励专业保洁公司、物业公司通过竞标参与村庄保洁。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原则,突出镇街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配强城市管理执法力量,增加执法人员编制,满足区划调整后管辖范围大幅度扩增的现实需要。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业务指导及监督协调等工作,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执法水平。

  (五)加大创建力度,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对环境卫生示范村创建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和效率。按照“精品化示范、专业化改造、综合化利用、物业化服务”的要求,对示范村改造建设实行整体规划设计,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两方面的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及时总结研究示范村建设成功经验,并及时推广铺开。

  (六)严格考核奖惩,推进任务落实。对环卫保洁机构建立考核和评议问责制度,强化正负激励,形成严查严管、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采取明察暗访和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代表评议等多种形式,对整治工作进行考核。对整治活动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对工作推进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的予以惩戒,确保各项整治任务的圆满完成。

农村调研报告15

  我国政府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农业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然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近年来,由于教育经费特别是高等教育经费的节节攀升而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教育支出在农民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影响了农民在其他方面的投资,甚至成为一些家庭陷入贫困的原因。此外,由于资金短缺,教师流失等原因,原本基础薄弱的农村教育也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一、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义务教育:

  1、经费不足目前农村教育投资中,中央财政和各级政府的支出只占很少部分,绝大多数还要由农村和农民来承担。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说,全球190多个国家已经有170多个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其中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1/3地老挝,柬埔寨等国。就国内来讲,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基层资金充足,一点点教育投入当然不算是问题。但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却往往捉襟见肘。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困难确实存在;但对于其他为数不少地方政府来说,投资教育完全是不为也,而非不能也。这一点,看看他们气派的办公楼和豪华轿车就知道了。

  2、教师资源流失市场经济时代,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连曾经被歌颂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的教师们也不例外。随着一所所民办中小学的开办,不少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基层教师离开了农村,从而就导致农村优秀教师奇缺。教师也是凡人,我们不应该苛求他们放弃更好的工资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一味地无私奉献,只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有待于提高。此外,由于基层教师资源长期补充不到新鲜血液,导致现有的农村教师整体年龄偏高,难以与现在的教育形势相适应。又快开学了,在调查中有位老乡说出了这样的话:“到底让我们农民的孩子到那里去念书?国家投资盖得好好的校舍,可是学校垮了。好的老师进了城啦,现在只靠几个初中毕业的小姑娘代课,没老师我们农村学校怎么办?请政府的青天大老爷们想想办法,任用一批安心在农村教书的毕业生当老师。我们这些黑脊背们的子女才能不当睁眼瞎了。”

  3、教学质量悬殊由于教育投入不公平,在同一地区,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城镇普通学校与城镇重点学校之间的教学条件可谓判若霄壤。一边是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至于音乐和美术更是发了书叠飞机。很多学生中学毕业都分不清足球和排球。而另一边是音体美,计算机,奥数辅导绘画班样样齐全。这样还导致了不少农村家长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以某同学所在的村子为例,他读小学时同年级会有30个人左右,而现在,全校人数都不过35个!这样不仅过早地加重了这些家庭的负担,由于孩子们过小地就没有了家长的`看管和约束,这对他们的成长也很不利。

  高中和中专教育

  1、入学率低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在读完初中以后就基本可以看出,因此许多农村家长就放弃了让子女进一步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毕竟一个高中生三年供养下来至少也要一万元。此外,由于现在的高中还是在实行严酷的应试教育,能考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一投资的期望回报并不大。而如果考不上,这些学生又将面临着“种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的尴尬境地。这也导致了高中入学率的降低。

  2、与农村现实脱离调查发现,初中毕业的学生中,出了一部分外出打工以外,其余大多数都会去读中专,以求学到一技之长。当前的中专教育所设置的专业多为财会,幼师和维修等。我们认为,既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不会回到农村来,那么建设新农村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只能落在这些人身上了。他们接收过九年义务教育,有一定的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又没有外出打工。然而中专教育所培养的多数是面向城镇的技工。当然,新农村建设也需要这些类型人才,但我们认

  为现阶段农村更需要懂得农业技术,能够深入田间地头的科技人才以及熟悉法律和政策的基层民主宣传人员。然而培养这些人才的学校在现实中却少之又少。

  高等教育

  1、学费昂贵据统计,xx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20倍,而19xx年20xx年xx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而一个大学生本科四年,相当于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普通农民家庭13.6年的纯收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在很多场合不止一次说过,现在的大学学费已经超过了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他甚至说,“我自己就知道,我和夫人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教育价格逐年增长的另一面是政府教育投入的停步不前。早在上个世纪国家就制定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在上世纪末达到GDP的4%。然而这个目标直到现在也未能实现,几年来一直徘徊在2.5%左右。现在再次提出要在20xx年以前实现这个目标。还有个背景需要提一下,现在世界上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是5%。

  2、心理上的压力对农村贫困学生们来说,能够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考取大学已经是很不易了。然而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还不得不面对和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曾经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成绩优势开始不复存在;面对丰富多样的课余活动,自己却没有什么文体特长;先进的设备,如城市里的电梯,网络等不会使用;普通话说不好,带有口音等等。这样的压力常常导致贫困学生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在艰辛的求学生活中深刻体会到只是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能够摆脱贫困的道理,进而满怀信心,乐观地去面对今后的人生;另一部分则由于精神上的贫困而放弃努力,逃避学业,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极端。

  3、定位上的失误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目前的农村教育在定位上存在严重问题。现在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基于农村,为了农村而培养人才。且不论知恩图报和永不忘本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光说在目前我国加入WTO,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的全球经济条件下,这样的教育立足点是有大问题的。试问: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离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还由谁来建设?

  二、应该采取的措施

  1、实行“教育券”制度,通过引进市场来降低教育价格。“教育券”制度是旅美学者薛涌提出的,其基本原则是:

  “国家把大学的经费要直接交给学生而不是大学。首先,国家要算一算能拿出多少钱来办大学,再算算有多少经济条件困难的合格大学生需要支持。然而大学的拨款,在考虑到家庭收入格差的情况下,按等级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手中。比如最高额是一人一年一万块钱。这笔钱,以教育券的形式支付,保证不被挪为他用。“这样,一个学生考过了一定的分数线,就可以按家庭收入情况拿到相应的教育券,同时申请几个大学。大学因为没有从国家那里来的直接经费,只能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到本校读书。当学生决定到一个大学就读时,把教育券交给大学支付学费,多退少补。大学凭着教育券到国家那里按面值兑换出现金,获得了教育经费。“教育券的方案则改变了以往的游戏规则:你是不是一流,不是自己吹的,不是政府指定的,而是竞争出来的。当学生手里有教育券,拿着你的经费时,你就要想方设法把这个学生吸引过来,否则就揭不开锅。怎么吸引学生?一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服务(比如帮学生找工作等等)。你的毕业生就业率低,起薪低,就没有人来,你就有存亡的危机。二是降低教育成本。学生手里的教育券值一万,你可以把学费压到六千,这样学生还剩四千块的生活费。如果你成本太高,一万学费不够,学生还要再自己贴二千,那你可要三思而后行了。在这种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的竞争中,还有哪个学校敢不惜工本地盖大楼,修校门?”。这种制度可以解决高校大兴土木,提高学费,盲目扩招,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2、建立农村贫困生“教育互助合作基金”,成立互助金管理委员会,用这样的经费解决农村学生教育学费困难。

  互助金具体方案如下:教育互助金来源:(一)由中央政府注入一部分资金;(二)教育部拨付一定款额;(三)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捐赠;(四)大学所在省级、市级政府亦拨付一部分;(五)学生所在大学拨付一部分;(六)参加互助金的贫困学生交一部分(每年几百到几千元)(七)银行系统注入一部分资金(八)互助金增值和积累。

  使用细则:学生考上大学之后,如果交学费有困难的话可以在入大学时向所在大学的基金管理分会申请,由基金会先将学费代学生交了。待学生毕业后有还款农力时将大学时借基金会的前如数还清。另外还可以在借基金的时候基金会可以和借款人签个合同或者承诺书:承诺再毕业以后将会捐款给基金会(数额不论大小)。这样基金会会越来越大,靠基金的利息甚至就可以维持基金会的正常运行。通过这样的基金,银行亦可以减轻贷款压力,甚至没有学生向银行贷款,降低了银行的风险;也可以是更多的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走向自己人生的辉煌;同时对解决我国教育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三、结语

  经过十几天的调查和走访,我深有感触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阶段物价的上涨和通货膨胀人们还是不富裕。我总结了一下这些情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目前总体来看,农民的收入虽有增加但速度缓慢,而且来源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一批扎根于农村,热爱农村,懂技术,懂法律,懂政策的农村人才就显得相当急迫了。然而纵观当今农村教育,义务教育勉强支持,高中和中专教育偏离现实,高等教育完全是在为大城市培养人才。在这样的体制下,农村是无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的。

  和谐社会是所有公民的社会,广大的农民不应该是被党和政府遗忘的对象。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正表现了政府力图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决心。然而现实是严峻的,政策更需要切实实施。只有立足实际,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直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教育,才能早日实现富国强民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