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2-05-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荐】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在我13岁的时候我买下了这本书,没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说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每一个人都是一弯载满基因的小舟,当我们将小舟装满货物并且耗尽最后一滴燃料,到达生命的彼岸时,小舟会随波而逝,但货物不会。

  ——题记

  生命源起于何方?普及世界的科学早已完美地向我们诠释了生命这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但是生命会是一尘不变的吗?还是……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又捧起了《苏菲的世界》,陷入记忆与生命的空隙……

  一、你是谁

  “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里面有一张约摸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苏菲接连收到许多这样的怪信之后,也同我一样,陷入了无尽的困惑当中。那么一刹那,苏菲突然觉得生命是那么渺小,世界也那么得渺小,甚至宇宙也是如此,进化论以及DNA等等科普技术所能达到的地方都无法超越人类对生命的思考。

  我是谁?如果你愿意这样反反复复地问问自己,你也许也会渐渐坠入恐惧的深渊——人的心灵是空虚的,生命之舟在永远无法饱和的海水中航行。

  这时,我空虚的眼泪终于流下我的脸颊:生命的价值何在?

  二、生命的诠释

  “我们应该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苏菲坐在石阶上,她同我一样,空虚的内心终于得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慰藉。那么一瞬间,苏菲的生命与价值终于有了交接,而回转一响,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吗?

  什么?人的生命就在寻找生命?那么人的生命结束时,一切难道都回到了原点吗?生命是轮回的,而生命的价值没有轮回,只有直线。

  此时,我的泪水仿佛在我的脸庞上渐渐凝固了。

  三、生命之舟

  “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物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击着苏菲的心弦,在她那美丽的少女的心上弹奏出了一曲壮观而宏伟的交响乐,生命不是一样真实存在的.事物,但它却时时刻刻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

  我愿意把生命比作一弯小舟,当小舟被制造出来时,我的船舱内空空如也。然而,当我渐渐开始装载货物,我的心灵便得充实起来。后来,人们为了让我承载更多的货物,将我改造成大轮船,我开始用我那坚硬的甲板抵挡一切困难,用我那充实的灵魂掌握船舵。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我偷偷地开始远航,我不敢回望我那身后的故土,我的生命终于开始远航。我不敢奢望我能得到多少的赞誉,也不期待我能做出多大的壮举,我只是享受成为我自己的那一份光荣,享受能够亲手填充我生命的那一份光荣。

  我亲身经历过暴风雨,也切身体会过冰山的锋利,但是我未曾后悔,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生命不就是那小舟吗?我的心终于不再感到空虚。我会用我饱满热情的心灵去实现我自己生命中的那一份价值,最后满载货物到达生命的彼岸。

  我擦干了泪痕,合上了这本能教会我生命的书,我把它轻轻地放回书柜中,我不会忘记它,因为它擦干了我模糊的双眼,让我看清了生命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如果某天的清晨,当东方的艳阳喷出万丈光芒时,人类失去了思考,那么世界将在昼犹昏,距离美好未来就越来越遥远。——题记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苏菲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甚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

  我们可以感知到:苏菲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探索着文明的精华。《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充满好奇与思考的世界。也正是因为思考才使她的世界精彩无比,也可以说思考成就精彩的未来。

  思考是最好的老师。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我认为好奇与思想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比字典含有更多的未知事物,它们比父母陪伴你的时间更长,从你从娘胎里出来的.那一刻,便以注定跟随你一生,没有丝毫怨言,无论你是否还记得。

  莫言,从小生活在一个饥饿孤单恐惧的环境中,他的大爷爷博学多闻,擅长中医爷爷乐善好施,洞察世事俩位老人给莫言所讲的改朝换代以及神仙鬼怪的故事成了他最早的启蒙,他也因此而对神仙鬼怪和历史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与喜爱。于是1981年他开始自己创作生涯,通过不断的思考,与不断地对文学进行探索,创作了数百篇优秀的文章,20xx,闻名天下。

  成就需要思考。宋朝时著名的女将穆桂英是名将穆羽之女,幼时刻苦学习兵法,武功直到几千年后的现在也留存着他独一无二的芳名。可是,她是如何使自己的武功和兵法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呢?若换做是一个身为女儿之身的你,对军事毫无兴趣,就算如何讨好你,逼迫你,你始终不会像穆桂英一样,成为全国第一军事家。反之,穆桂英正因为受其父亲的影响,深深喜爱兵法与武功,对刀枪剑法颇感兴趣与好奇,因此而引发她的追求,最终闻名天下。

  其实我们平常的学习也需要好奇和思考。只有时刻保持好奇与思考,你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知识一滴不漏;运动需要好奇与思考。只有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你才会有所突破,才能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经济需要好奇与思考。只要心中有志创造更高,你才能提高生活质量;社会需要好奇与思考,只要留心社会事的各个角落,你才会对恶劣事物进行思考,才能推进社会前进。好奇与思考便是人类不可缺失的东西,值得永世珍藏!

  可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却渐渐习惯了世上的一切,似乎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也因此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我们每日端坐在教室中,只会对老师的话,书中的知识深信不疑,从没有像苏菲那样思考“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随着岁月被定理埋没了。

  让我们用好奇装点世界,有思考点缀人生,怀着一颗永驻好奇与思考的心面对宇宙,去描绘神秘的精彩的未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在看《苏菲的世界》之前,就听很多人说这本书很好看。要是单看书名,几乎不会有人认为这是一本讲哲学的书。所以,在书香博客的任务下达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读这本书。结果,买了这本书后,感觉被骗了。《苏菲的世界》是挂著故事之名的哲学书。

  所谓的故事就是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快过15岁生日的小女孩苏菲,生活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地方,过着小女孩的小日子。一个不请自到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突然走进她的生活。可自从一个不请自到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突然走进她的生活,。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不请自来的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导引下,苏菲的世界便完全改变了,她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称得上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它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从几千年前的北欧真话,古希腊神话讲起,一步一步地一直谈到了当代哲学的潮流。时间上跨越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到近现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哲学巨匠也在书中依次粉墨登场。从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哲学之父卡迪尔,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随后是“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的黑格尔,再后是十九世纪中后叶的马克思、达尔文以及同时代的尼采,最后法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传奇人物萨特。

  从哲学书来看,《苏菲的世界》在创作出版后不久就成了畅销书并被誉为名著是有它的理由的。《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借助艾伯特给苏菲上的哲学课而将一整部西方哲学简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们婉婉道来。本书在阐述哲学观点时运用的例子生动有趣;书中通过一个女孩的角度来思考哲学,增加情切感,使哲学更易懂;写作方式很有创意,哲学家通过书信来教导哲学,此外,书中有书,故事中有故事。

  对于这一点,我真的很欣赏作者乔斯坦贾德,他一定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我很喜欢他对“哲学是什么?”的'解答: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宇宙是兔子,人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真是太生动形象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课外看的第一本学术性的书,收获还是很大的。以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也没有想象中难懂,它还与科学有着一定的联系,是一门值得学一下的一门学科。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若是愿读一本书,必是会先从某处知晓她的存在:或从朋友口中,或从网络,抑或从学校开出的书单。而我接触到《苏菲的世界》,却是从另一本小说的故事情节里。书中的大学生请同学推荐他一本哲学入门读物,这位同学先是提及了《西方哲学史》,其后许久,突然叫出了《苏菲的世界》。大学生拿起了她,于图书馆内坐了一下午,读完后直呼醍醐灌顶、精彩万分。

  这本小说的作者当时是一位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法学院学生。我想,这书中大学生的读后感受,应也是他当年读完此书所感吧。的确,我以为《苏菲的世界》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学启蒙读物。这样的书,她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丰富且缤纷不乏味的哲学知识,也有倚靠哲学理念的故事。苏菲的意识存在于席德的脑海中,而当她发现自己是被大校所创造出的角色时,她选择了逃离——在这样一个情节里,“创造者”是大校。而在书外,乔斯坦.贾德又创造了整个书中的世界!

  这不正如在整本书开头几张中大校所打的比喻么:苏菲好比生活在兔子皮毛中的人,而大校好比白兔,提起这只兔子的便是乔斯坦先生。而苏菲竟真的从兔毛中跳脱了出来!当然,这些都只是出自作者笔下,而对于现实中还在兔毛中安居的我们,是可以有所启示的。

  自然,书中的重点自然是大校所叙述的哲学知识。从爱琴海旁萌发的自然派哲学火种,至雅典三大哲人于整个欧洲燃起的燎原智慧之火;从中世纪教廷左右人心似是而非的宗教论调,到启蒙运动里思想家们对于教权与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的强调推崇……书中的内容似乎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相仿,但因为是大校书与苏菲浏览的缘故,哲学中许多枯燥的.那些“主义”的名词,都被用生动而通俗的言语解释了。作者十分善于用活泼的比喻来解释玄妙深奥的道理,就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触动读者的内心,发人深思。

  我相信笛卡尔尔的那句话:“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句子被改编成无数个版本,许多听说过的人也未必清楚它的真正意思。这句话最好的证例或许便是书中的苏菲,苏菲对着镜子问镜中的影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所有新入门哲学的人似乎在接触哲学后都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这时,不妨用笛卡尔的话来勉励自己。苏菲只是一个思想,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中至少证明自己存在,也是令人安心的事情。

  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哲学这门课是令多数青少年大感陌生的。即便高三将要上哲学一门课,但空讲唯物主义辩证法这般贬斥唯心,肯定唯物的言论,没有系统,也过于狭隘片面。而这一本《苏菲的世界》,最初面向的是西方的青少年,而至今在中国也并不是十分出名的书籍,倘若是被中国的初高中生们广泛传阅,一定会像那个比喻一般,让中国更多的新一代,从匍匐于白兔的皮毛中,转为站立起来的姿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这些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世界像魔术师从宇宙的礼帽中拉出的一只大白兔。我们像是白兔皮一毛一上的微生物。”虽然把人类说成是微生物 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事实呢?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还不及一粒芝麻大,而人类则是更加渺小。在宇宙的外面,谁也无法否认那个魔术师的存在, “哲学家是那些站在兔一毛一顶端,俯视世界的人。”他们提出一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他们总是在思考着整个宇宙。

  《苏菲的世界》通过一个小女孩苏菲和哲学教授艾伯特之间的故事,向我们铺开了一幅神奇的画卷,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到马克思、黑格尔、达尔 文……这本书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哲学的大门,门外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个我们还没有看到的世界,这本书牵动着我们的思想,在我们的脑海中碰撞出智慧的 火花,这本书带领着我们向兔一毛一的顶端攀爬。上帝是否存在?人类有没有灵魂?人类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理性和感性哪个更可靠?人们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并试图解 决这些问题,科学研究的成果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结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又否认了世间万物都有固定不变的形式的看法。

  到底有没有上帝的存在?我们到底有没有灵魂?随着情节的推进,谜一团一逐渐被揭开的同时,显现在我们眼前的真相总是让人战栗。苏菲和艾伯特原来只是艾勃特少校 写给女儿席德的书中的人物,而少校和席德也是我正在看的《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他们都只是虚构的,不是真正的存在的,他们没有灵魂,那我们呢?我们也是 真正的存在吗?我们有自己的灵魂吗?或者我们也是某个书中的人物,别人透过我们说话、行动、思考?我们只是兔一毛一上的微生物,企图看清整个白兔和魔术师。

  哲学教你质疑一切,哲学教你用辩证的方法思考,不要妄下定论,哲学教你以陌生的眼光看待世界,发掘出那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无比的'问题。当你在世界上生活了 十几年,对周围的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时,突然有人告诉你,你不过是兔一毛一上的微生物,你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你很可能只是别人书中的一部分,你可能只是别人一大 脑中的脑电波,你周围的一切都可能是虚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十分残酷的。

  “我是谁?”

  我们可以认识动物、植物,我们可以分析周围的东西,但我们不能认识我们自己。

  “如果人类的大脑简单到我们可以认知的程度,我们也会愚笨得不能理解它。”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目前看过的最为深奥的书,而这样深奥的书不是仅仅看一遍就足够的,很多地方还需要去思考、去体会。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个有颜色的眼镜在 看世界,而这本书却企图摘下我们的眼镜,带我们认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本书触及了了心灵的深处,触一动了思想上的有一个深度。这本书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眺 望哲学的美景。站在窗前,我们窥见了千百年来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的深邃思想,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智慧的结晶。

  读到结尾处,感觉故事还没有结束,席德和艾勃特是不是也从书中逃了出来呢?她们是不是也在我们的身边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这是从读书群里了解的一本书,一本写给孩子但是成人对来也爱不释手的哲学启蒙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哲学从希腊诞生、与宗教分离、科学产生的发展历程铺陈开来,讲述了朴素唯物主义、二元论、一元论、存在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张和区别,介绍了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萨特、康德、马克思等各位哲学大拿的生平。

  但是本书更有意思的地方是讲故事的方式,全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女孩苏菲跟哲学老师艾伯特间突然联系,并开始由艾伯特讲述哲学故事,深入哲学世界。学习过程中,慢慢介入了女孩席德,和席德的父亲上校艾勃特。

  第二阶段,苏菲学习过程中,慢慢领悟到原来她和艾伯特是席德的父亲为女儿讲述哲学故事而写的书中两个人物;而席德通过读这本书,从心灵上跟苏菲建立起了联系。艾伯特策划计划,逃离上校的“枷锁”----书。

  第三阶段,通过讲述故事,以哲学的方式(意识,现实),苏菲和艾伯特逃出了书本,在另外一个世界(哲学上来讲,并非不可能存在)与席德和上校进行了接触。其实仔细想来,席德和爸爸艾勃特本身也是坐着贾德本身笔下的人物,细细想来很有些《盗梦空间》的感觉。

  这本书作为哲学启蒙书是很不错的,适合十五六岁的孩子从中找寻自我,对成人来说也是很好的`入门书籍。翻译水平很不错,非常建议收藏,给孩子推荐阅读。本书不是读一遍就可以完全掌握的,适合不同阶段以不同心境去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乔思坦。贾德著。全书大约40万字。

  这是从读书群里了解的一本书,一本写给孩子但是成人对来也爱不释手的哲学启蒙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哲学从希腊诞生、与宗教分离、科学产生的发展历程铺陈开来,讲述了朴素唯物主义、二元论、一元论、存在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张和区别,介绍了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萨特、康德、马克思等各位哲学大拿的生平。

  但是本书更有意思的地方是讲故事的方式,全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女孩苏菲跟哲学老师艾伯特间突然联系,并开始由艾伯特讲述哲学故事,深入哲学世界。学习过程中,慢慢介入了女孩席德,和席德的父亲上校艾勃特。

  第二阶段,苏菲学习过程中,慢慢领悟到原来她和艾伯特是席德的父亲为女儿讲述哲学故事而写的书中两个人物;而席德通过读这本书,从心灵上跟苏菲建立起了联系。艾伯特策划计划,逃离上校的“枷锁”----书。

  第三阶段,通过讲述故事,以哲学的方式(意识,现实),苏菲和艾伯特逃出了书本,在另外一个世界(哲学上来讲,并非不可能存在)与席德和上校进行了接触。其实仔细想来,席德和爸爸艾勃特本身也是坐着贾德本身笔下的人物,细细想来很有些《盗梦空间》的感觉。

  这本书作为哲学启蒙书是很不错的,适合十五六岁的孩子从中找寻自我,对成人来说也是很好的入门书籍。翻译水平很不错,非常建议收藏,给孩子推荐阅读。本书不是读一遍就可以完全掌握的,适合不同阶段以不同心境去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许久没有沉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了。之前听过一句话,大约是这样说的:如果时日长久不读书,也没有心生愧疚,那么这个人就无药可救了。好在我还有愧疚之心,想来我还“有药可救”。

  好不容易闲暇下来,有时间去读一本书了,遂决定与乡村教育家的小伙伴们一同读《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巨著,它既是哲学,也是小说。“哲学从不指导生活,哲学就是生活”。我不求像哲学家一样辩证这个世界,我只寻一颗努力生活的心。我要通过本书的引导,思考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过精神更加自由的生活,对自己的心灵、精神进行修炼和提升。

  其一,活着的意义

  活着的意义,这是苏菲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每当苏菲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苏菲的祖母在生病后说过类似的话。她说:“现在我才体认到生命是何等可贵。”大多数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

  八十六岁的奶奶,已经走到了风烛残年,她总爱絮絮叨叨地讲她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记不清是第几次,奶奶在絮叨的时候滴落了泪珠儿。一个八旬的老太太,白发、褶皱、佝偻、满口假牙。一次次,在聊起生活的时候,聊起儿孙后代的时候,她流下了浑浊的泪珠。她爱说,那时她很年轻,能做地里好多的活儿;她爱说,她亲手带大了五个孩子,有儿有女才是好;她还常说,看见最小的两个重孙,心中不由地感觉疼爱。一亩田、几棵树、残余的夕阳……这些都可以是她落泪的原由。

  每当奶奶絮叨的时候,我不忍与她多说,却又想与她说说。我知道,这是一片枯黄的'叶子,提前看清了泥土的走向;这是一个日渐衰老的人,把不舍存放在泪珠,把热爱安放在干瘪的胸膛……

  其二,柏拉图“永远的真善美”

  柏拉图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他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上。

  “真善美”意思是指原始的、本质的、真实的、真诚的,利他的良好品行,美好的言行事物。这是文明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须追求的境界。这亦是一个人所追求的理想心境。

  比如,冬日里,当我从门前的空地经过,陷入孩子们流动的潮水,看见一串串小小的笑脸,看见翻飞的跳绳和鸡毛毽。这时候天空晴朗,风移动着几片云影,这时候我就觉得孩子们是纯真的、是快乐的,我的心境是美的。

  再比如,清晨,我迎着太阳出发,去往学校。那些云朵、那些风吹、那些来来往往的行人、坐骑以及枯槁,都快速地擦过眼帘,去往身后。轻轻地,从眼睛滚出一颗泪珠,挂在睫毛,晶莹、剔透。它折射太阳的光芒,涂抹着那些云朵、那些风吹、那些来来往往的行人、坐骑以及枯槁。于是,追求美的心便感觉到满目缤纷陪着我走了这一程七彩的路。

  追求“真善美”,背后是我们所得到的快乐。它推动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往更高形态发展。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春日的傍晚最是煎熬。白日的热浪顽劣地四处流窜,迟迟不肯消散,夜晚的湿潮悄然而至,宣誓主权,分寸不让。烦闷的躁意在胸腔膨胀,黏人的湿热从尾框如蛇般钻入脊梁。

  孩童尽兴的欢呼开荡在原野,母亲站在门前眺望,声声催促拉开夜生活的序幕。墨汁晕染的云浪从天穹涌现,青山顶与远天际严丝合缝,夜的暗色模糊了轮廓,山与天就这样忘我般依偎,其间不慎泄了点的缺口,风声簌籁,树影婆娑,万物静默如迷。

  不经意间,风舌卷起书篇的页脚,一页,便是一个世界。

  “哲学”一词,写起来不过寥寥几笔,但若非要阐释其中的内涵,哪怕仅仅选取其九牛一毛,翻来覆去地提练萃取,最后呈现在探索者前的也是一片难以横渡的瀚海。

  我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在得他人启示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默认了人类存在的合理性,而未去深究其本质,怀疑其原理。为什么有人类,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被选择向更高级智慧演化直至演变至如今的整个人类种族及其意识形态的是人类而并非其他物种,诸如此类抽象却真切存在的疑问太多太多。

  人们以其敏感的灵魂,通透的心性,天赋的智慧感受到了“哲学”的大概轮廓,其中极少数部分的人利用得天独厚的灵性打通了这个体系的部分脉络,在这之中又有佼佼者连贯脉络,畅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一个体系逐渐成型,并由此不断衍生分支。最终成长为蓬勃向外的茂树。树上的果愈长愈壮,越结越多。哲学家们是这精神伊甸园的劳农,投身于昼夜不休的'栽培修剪,果实成熟落地之后,便任由众人采撷。

  我们便是享受着美味果实的一员,面对难以攀爬的高树,众人或望而止步,转身另一个世界;或无奈、无力痴痴坐等。就算是勉强消化几本书,真正转为己用的又有多少呢?

  《苏菲的世界》也许是所有这些果实中最适于普通民众口味的典型。在文中主人公苏菲与女孩席德双视角交替出现,纵横书内外的时间与空间。

  书中的苏菲在信件的引导下,从对哲学的一窍不通到渐入佳境,书外的席德则以相对于苏菲世界的“世外人”身份向书中小世界深思。

  翻开这一本书,哲学这个艺术家在艾伯特与苏菲这亦师亦友的两人的交流中渐渐清晰。它的真实,它的荒谬,时常令人琢磨不透。它既自然而然,却也超脱常理之外,追根溯源皆有据可依。读音细细品味,既因自己浅陋的认知而甚感羞愧,又在领悟了些许哲理后忍不住抚掌称妙!

  最后的章节,席德与父亲眺望着海湾。父亲告诉席德,一切的伊始都源于数十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就好像是一个东西解体一样,四处流离而后自由生长。

  我们都是数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而每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其实就在试图寻找回到自我的路。

  天上一朝日月,人间几度春秋。转瞬即逝的百年比之于苍茫的宇宙卑小如蚁,但我们也是星辰,轰然一响也可留有余热,痛斥无知深夜,奔向文明银河。

  诗人的笔下,海面浮跃粒粒星子,大海如苏格拉底一脸哲学。

  我的魂魄已得启蒙,犹船之四周皆亮灯塔。

  四面通明,八方风平,双桨蓄势,一腔孤勇,万山无阻。

  星火作莲灯,哲学托举起文明,人类驶向无限的可能。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我将会回到那只白兔的细毛顶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上善辩。”的确如此,哲学伦理的确给了我们太大的震撼与启示。哲学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更加理性的去思考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当发生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时,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找一种合理,能令人信服的方式去解释那些未知的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慌乱无措,碰见一点事就六神无主,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哲学就是要我们学会思考。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在一位哲学家的指引之下,苏菲对世界的探索思考的故事。《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好奇是成为一名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虽然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但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使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能够更加悠然,更加明白的存活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之中。如果浑浑噩噩以混的心态来虚度这经历了千万种磨难才诞生的生命是一种罪过,因为上帝既然给予了我们生存的机会,我们应当做的就是竭尽自己的全能,让自己走自后的世界比自己来自前要好一点。不求做出多么惊天骇俗的、震天动地的事,自求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对这世界多一份不同角度的理解,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大的进步。始终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思索、探讨人生。

  我们常常说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习惯会使我们失去基本的思考判断力,对世界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习惯会使我们沉迷堕落,每天面对同样周而复始的事,迷迷糊糊的过一天算一天;习惯会使我们忘掉最初的梦想,最终被时间无情的消灭,洗刷掉。《苏菲的世界》中这样写道“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是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即为重要的能力”可见习惯是多麽可怕的力量。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应多读史书,让我们的逻辑,思想更加的成熟稳重。

  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在外界的领导之下也能开始思考世界、思考人生。作为一个当代的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做的绝非死读课本,看一些表面的现象。所有重大的成果不是光凭双眼就能看出个一二三,深入的研究、探索思考、细致的分析是成果得以出现的重要的保障。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我们的世界也是如此,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什么未解之谜,只是如今的我们还缺乏一种进行细致了解分析的依据。我不相信世界的不可知论,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是尚未发现而已。哲学使人变得更加的聪慧,因为哲学就是一门智慧之学。《苏菲的世界》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就足以给我们巨大的冲击去思考,了解这个日益成长强壮的世界。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我们停止思考的借口。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题记

  ——苏格拉底是谁?苏菲又带着好奇心拆开了艾伯特给他寄的信——自从苏菲收到一连串奇怪的信,她就迷上了哲学,这次是名为《苏格拉底》的信,我同苏菲一样,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好奇以及崇高的敬意。

  “没有人能够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听到这句话后放声大笑,摇摇头,他说自己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无知吗?至少他们自己持肯定的回答。在世人贪婪的目光、狡猾的眼神中,他们的选择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才能明白真理是怎样产生而又怎样毁灭的。

  很久以前,苏格拉底让他的学生们做一件事:让他的学生们穿越一片麦地,从中采摘一支自己觉得最大的麦穗。可是,学生们从麦地的头走到麦地末,有些学生手中的麦穗太小了,有些学生手中压根没有麦穗。

  哈!手中小麦穗的学生想——有麦穗的总比没麦穗的好!手中空空的学生想——与其采摘这么小的麦穗还不如不采!从中足以可见,人类的满足欲、贪婪欲有多么大!

  有人想问哲学家:您觉得您智慧吗?值得深思的是他的回答要比一万个问题更具有意义:——我是无知的。

  我们可以明白:一个自认为具有无限智慧的人还会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吗?一个自认为无知的人难道不会永不放弃?

  在每时每刻,请不要忘记——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理就是这样诞生于“无知者”的脑海中的。

  在人类洋洋自得的时候,人类的'无知毫无保留得呈现在了世界的眼中;在人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的时候,亦是如此。

  没有一个真理的指引,个个自认为拥有智慧的的人都将变得无知愚蠢,从此智慧与无知的界线变得模糊而不清了,人类也没有什么智慧可言了。一个个狂妄自大的智慧者们指挥着谦卑的“无知者”,不错,社会就是这样腐败的。

  就如同苏格拉底的死,他是为真理而死的。苏格拉底毫无疑问地觉得:他的生命就是为了追求真理,他甚至愿意付出生命,让狡猾贪婪的人类真正明白他们是最为愚蠢无知的。苏格拉底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他从一个社会底层出发,用他的无知来冲撞“智慧”的统治者们,最后却被腐败的社会判处了死罪,他在他的友人面前喝下了毒药——人类又用自己的双手毁灭了一个真理。

  “无知”的苏格拉底怎会向智慧的统治者们屈服!不然他就不是苏格拉底了。苏格拉底正确的见解导致了他正确的行动,他自己就是拥有真理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自认为智慧的人的无知的行动造就了腐败的统治,自谦为无知的人用智慧的举措铸造了永恒的真理!

  真理是需要追求的,没有正确的见解就没有正确的举措,没有正确的举措就没有伟大的真理,没有伟大的真理就没有真正智慧的人。而真正智慧的人内心会有一种声音:我是无知的,然而,我又要让真理公开于世人的面前,我要让世界充满智慧的共鸣。

  如果我说真理是一曲动听的大合奏,那么无知与智慧就是其中的主旋律,正如同每一个真正智慧者都追求真理一样,,那么动听,却没有瑕疵。

  学会追求真理,懂得舍弃“智慧”,最后,做一个真正的智者——苏菲明白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就是这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吸引着我往下阅读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通过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以及书信往来向读者简略地介绍西方哲学史,同时让读者了解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读了这部小说,我觉得这部小说提出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是人生问题及哲学问题。全书的情节发展,启发我对人生问题和哲学问题的思考。

  第一,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如果连自己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那什么东西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呢?在《苏菲的世界》刚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向读者提出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回答得好,回答得有深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进行准确的人生定位,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发展。哲学看似是一些很抽象的理论,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但是,不经历这个过程,即学习理论的.过程,那我们如何找到适合我们人生发展的一套合乎规范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呢?所以,看似这两个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性,有些人觉得应该不用去讨论,但事实上,讨论好这两个问题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通过这样或类似的问题探究人的本质以及人存在的意义,那么他的一生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地度过,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第二,对哲学问题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以书信和对话的形式简略地向读者介绍了西方哲学史,使读者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这正体现了人类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思考的深度不断的加深,才会有同类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至于不同的哲学思想的交锋,则体现着不同的看世界的角度,在学习哲学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对存在糟粕的哲学思想加以剔除不良思想的过程,这样才不会使我们的大脑成为各类哲学思想占据的、未经过整理的书架,这样对自己的发展是没有什么好处的,那样还不如只掌握主流公认的优秀的哲学思想,否则想事情思维不是会很混乱么?

  第三,爬出“兔毛”,眺望世界

  我时常在想,读哲学作品是不是一味自己在不断追求曲高和寡的东西?我认为不是的。照叔本华的看法,文学家献给读者的是鲜花,哲学家献给读者的是鲜花中的精华,所以哲学家的读者群比文学家的读者群要小。在看哲学的发展历程,并不是每一种哲学思想一出现就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要经过历史的层层检验才沉淀下来。也许是因为哲学家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他们的思想不一定能够为当时的人所接受,按照叔本华的看法,得等到这些思想“都成为干果的时候”,到那时,人们才会像品尝枣子之类的干果一样享受、品尝它们。

  我认为,如果我们掌握一定量的哲学思想,那么我们可以在一些事情上不迷糊,不纠结于事物的表象,而是直击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所以,读哲学作品并不是追求与别人不同,而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节省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眺望”,也可以让我们不被一些事件的表象所迷惑,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被主观臆造的联系所束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哲学是什么?在以前就听过“哲学”这个词语,但是从来就未仔细想过它是什么,看过《苏菲的世界》后,虽然不是很确定,但是也算知道了些。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就是那些对哲学有兴趣的人所要探讨的,乃是自地球有人类以来,人们就辩论不休的问题。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小事,这些像是宇宙、地球与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之类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文化人都关心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它好想和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你也无法在百科全书上找到像是“上帝是否存在”这类的问题,但是当每一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满足了,还有一些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尚未被世界磨平的心。两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有好奇心,人们多于为什么会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这些哲学问题产生了。

  关于书中提到的魔术师从帽子中变出小兔子的小把戏,可以借此打个比方,这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来的那只白兔,只是这只白兔体积极大,因此这个过程要持续好长时间。所有的生物都生于兔子毛的顶端,他们开始时会对这场戏法感到不可思议,但随着年纪渐长,他们会愈深入兔子毛皮的深处。毕竟比起脆弱的兔毛顶端,他们更喜欢安逸的毛皮深处。但只有哲学家例外,他们会踏上这危险的.旅途,虽然中途有人掉了下来,但从那遥远的古希腊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努力往上爬。

  从我们被母亲生下的那刻起,我们渐渐长大,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左顾右盼,好奇地想触摸每一样东西。所以如果是一个小孩子和大人看到石头浮在空中后,吃惊的一定是那个大人。孩子们会对一样东西表现出几百次的好奇,直到逐渐习惯,变得像那些大人一样。这真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在他们未具有哲学性思想前,他们就丧失了最重要的要素——好奇心。习惯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想到人们对于日常小事斤斤计较,而对这类更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就不免想到未来到底会怎样。

  如果你去问一个人(尤其是大人)“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他们一定会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你,然后也不会认真回答他。只是因为这种问题似乎没意义,大家都认为世界的存在不是理所当然么。这样一说好像很严重,可这就是眼下的事实

  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有好奇心,这就是哲学家。如果无法判断你是孩子还是哲学家,那么你已经过于习惯这个世界了,以至于不会对他感到惊讶了。

  苏菲在14岁的时候在神秘人的带领下去尝试思考这个世界,就像在她前往兔子皮毛的途中,被神秘人拦下,带回到兔毛顶端。我现在刚好也是14岁,虽然无法有和她一样的经历,但这样一本书无非也是一个警告。

  像孩子那样看世界,不被生活磨平棱角,不会变的圆滑世故,保持对一切的好奇心,不过分习惯这个世界,这是14岁开始我看到的新的生活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