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2-07-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4篇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那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之后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最终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所以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所以真正欢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我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

  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仅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我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我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第五钗,“憨情”是刘心武先生为她所拟的考语。是的,湘云的确憨。她开朗、活泼“英豪阔大宽宏量”。

  贾母喜欢女孩儿,经常把湘云接到荣国府来玩。湘云豪放、活泼的性格很快就与大家打成一片,上到公子小姐,下到丫头仆人。即使是黛玉那样多心的人,也与她相处融洽。她天不怕地不怕,在贾母面前也时常大笑不止,更有甚时,竟然穿上宝玉的衣服在屋内走动,使贾母竟将她误认成宝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富家女子如此的举动确是让人惊讶的。

  在姑祖家的放任、轻松和叔婶家的`拘束、无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湘云的命运是不幸的。从小父母双亡,在叔叔家里长大。怎么说也是一个侯家小姐,然而她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两个婶婶对他非常苛刻,甚至嫌费用大,竟要湘云去定时定量的完成一些针线活计,以至于湘云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如此,让她觉得在家中非常累。

  富家的小姐每个月都会领到一定数额的零用钱。荣国府的小姐一个月的月例是二两银子,连鸳鸯那样的大丫头一个月也能领到一两银子。而湘云这个侯门小姐呢?只有几吊钱而已。

  史湘云,这么一个乐观、善良的女孩却在叔婶家过着如此暗淡的生活。正如《乐中悲》曲所述:“襁褓中,父母双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她最终也逃不过悲惨的结局。刚嫁了一个如意的丈夫,夫妻恩爱没过多久,丈夫就的了痨病死了。可怜的湘云,厄运终究也没有放过他。

  “展眼吊斜辉,湘水逝去楚云飞。”

  敏情——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遍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是探春的判词。我不禁要为她感到惋惜,她虽然生在富贵之家,却是个庶出的女子。庶出的人是毫无地位的,就如贾环一样。但是,她虽然没有出身的优势,却懂得上进。

  “才自清明志自高。”不错,这就是探春。

  探春能干。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探春充分展示了她的能力。年纪轻轻,只有十几岁的女孩,第一次担任如此重任,却能运筹帷幄,和凤姐一般管理得当,实属不易。就连平儿也说:“那三姑娘虽是个姑娘,你们都横看了他。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单怕他五分。”

  探春的能力不仅展示在管理能力上,吟诗作对,也是技艺高超。“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他乡,与家人天各一方。在元宵节灯谜中,探春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灯谜的谜底是风筝,这也暗示了探春远嫁,如断线风筝般飘落,一去不返的悲惨结局。

  探春她要强,她能干,她才智双全,她不自卑。正是她的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她的才智所折服,也为她悲惨的结局而惋惜。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今天的《红楼梦》,然,对于《红楼梦》的探究却远不及此。“一百个读者,一百个林黛玉。”也许我的见解与你不同,但却希望能同你一起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在大观园里可称得上是美女如云,可她自有一种与别人不同的美。清秀,优雅,还有些许孤傲。像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论文学修养这自然不输给众姊妹。其实林妹妹也是个热心肠的姑娘,只是她很少把她的热心,和善摆在桌子上供大家赞赏罢了。 我一直很佩服她的文学修养。先暂且不说她的诗作,单是平时说话那一语双关的词句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么含蓄又丝毫不减语言的效力妙语也就只有她才能说的这般动人。她的《咏白海棠》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联想丰富自然,堪称是佳句。她的诗总给人一种风流别致的美感。但也有深沉悲伤的。《葬花吟》中“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道出了人生青春的短暂,对未来时光无限的忧愁。“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唱出了高洁的志向,不屈的性情。每每读到这总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瘦弱的女子独自站在树旁轻声叹息,落花纷纷扬扬的和着她的泪花一起飘落。这落花的命运和她的命运竟如此的相似!她的见解是高于这个社会的,她的.思想是先进的。可惜没有人去重视。只有一个宝玉和自己是知己。在这样的社会里又怎能让这个高洁的姑娘得到幸福呢?而这一切又岂是她能够改变的呢?所以她的一生注定是悲剧。可悲!可叹!

  林黛玉算是曹雪芹塑造十分成功的人物,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人们的心。没有人能否认她的美貌,很少有人不折服于她的才情,但总有一些人说起她的性格就用小心眼儿、刻薄、娇气来形容。我认为这有一些不公平。人们总会忽略她的身世,她现在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家庭。一个孤儿,这是对她最真实地评价。我们还能要求她做到毫不设防的去关爱周围的每一个人吗?权势之争、家中亲人之间的争吵、主子和仆人之间微妙难言的关系等等,谁能保证这一切没有给她原本敏感的心带来负担呢?想想那个乐于教香菱学诗的黛玉,那个待紫鹃如同姐妹的黛玉,那个性情率真的黛玉。她的坚强让人感动,她的爱情和结局让人心痛。不是吗?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

  本事一片繁荣的景象,本是天生一对的才子佳人,本事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哪只都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平和,都只是一番虚伪的表面的.假象,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万丈尘寰,荏苒岁月,凋敝的残花,幻化作三生烟火;指间太宽,时光太瘦,岁月的遗忘,搁浅了一世迷离。耳畔,轻漾起葬花词的绝响,目光迷离间,我仿佛看到了那抹衣香粉影。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玲珑小铀;行动如弱柳扶风,香囊琼佩。

  红楼一梦,我就爱上了这个的女子——黛玉。用“美”来形容她,有些过于庸俗。她犹如凛冬的寒梅,清高而不热烈;犹如碧波上的青莲,纯洁而不软弱;亦如空谷中的幽竹,挺拔而不矫作。她,从懵懂的闺阁中袅娜走来,面对尘世,来到绝美的大观园。那是她屡次苦难的源头,也是她追求幸福的起始。

  她不仅有着倾国之姿,还有满腔才情。她清丽孤高,叹:“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她,无语凝噎,问:“满纸自怜提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她,暗自伤神,恨:“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她懒倚栏杆,闲看一字雁行,轻卷翠帘,愁苦滋味慢慢袭卷心头。她折一支桃花,焚一柱檀香,煎一壶新酒,秋光中以吟诗消愁,却不曾想谈笑间就因她的旷世诗才而夺了魁首。她空灵如波,深沉静美如落叶般委婉含蓄,兀自妩媚多情。她轻灵如斯,生如幽兰般清新淡雅,那份与世无争却难掩风华的美,宛如一缕缥缈馨香,在大观园里显得弥足珍贵。

  她有着红楼梦里难见的一颗玲珑心。春来无声息,她不忍花低花怯水隐水寒,于是荷囊细勾,暗把花锄守,手腕轻翻,将残花与她的忧愁彷徨,一同埋进了那抔净土中。一缕夹着落英的'风吹来,揉碎她纷繁的思绪。模糊中,她仿佛从落花中看到了自己,柔柔弱弱,却始终嫣然含笑,在一片明艳中忘乎生死地开放。飘零之时,也许朵朵花盏皆已看穿,一场桃花雪埋葬了夏秋冬三季的期盼,含笑不悔。时光轻擦,过往的人们看见的是一树的嫣然,但烧红了她眼底深处的一抹柔情。

  “质本洁来还洁去”,林花谢了春红,尚有她自己怜惜,可在这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自己多舛的命运又有谁心疼?正黄昏,她携两行清泪孤倚花锄,花落难寻觅,只留脂冷脂涩泪干泪涸。抬眸浅望,正是杜宇春归啼血尽,帘栊寂寞日痕轻的景象。

  不禁心生感慨:她呀,究竟是怎样的一缕花魂?烟雨红尘,是她扰乱了青春的旧梦;尘埃落定,她怀念着离别的情衷;镜花水月,唯她可熄灭人间的烟火。如烟往事,她漂泊了相思;如梦回忆,她寂寞了等待。喧嚣红尘中,她用多情的泪水与脱俗的气质浇灌柔弱的生命,如花的灵魂。

  却在那个缭绕春日,花也飘零,人也飘零,她终是随着一缕香风怀着她破碎的爱情酿成遥远的红楼一梦,随风飘散。梦飞三世何处去?花落人亡两不知。

  指尖花凉忆成殇,似水往昔浮流年。红楼梦,梦不尽她的艳骨清气,葬花吟,吟不尽她的多愁善感。黛玉,虽香消玉损,但千古一曲葬花吟,已成了对岁月最好的吊唁。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红楼梦》书最少买过十本,很多次翻看,不过没有一次真正完整看完过,要么看过前面三四十回或者抽着看过常被提及的回目。去年看过《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最近抽着看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课程视频,蒋勋的《细说红楼梦》也曾经尝试听过一部分,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著作大学也看过几本,却没完整通读过《红楼梦》很奇怪。欧丽娟老师的课程视频应该可以算今天最棒的偶遇了,文学研究真正扎扎实实下过功夫可以做到怎样,有扎实的文论功底做文学研究可以做到怎样,对前人各种流派、各种成果进行深入辨析可以做到怎样,对《红楼梦》文本烂熟于心可以做到怎样。业余兴趣来说,其他方面很难做到,但是通读下文本,对文本慢慢做到熟悉还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还是缺耐心,多次看得想把书丢开。对论述型书大多可以做到一口气读完,小说缺耐心,或者说是缺训练吧,仅止于中篇,看过的长篇也就一两部。

  看下来更加对看过的欧丽娟老师的视频认同。《红楼梦》对《西厢记》《牡丹亭》等的继承仅止于文词、情绪等,更多的是批判,甚至很不屑,因为那些作者对贵族生活大多只是猜想、臆测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贵族生活体验,对贵族生活也缺乏真正的了解,显示出真空状态;而《红楼梦》则不同,展现的是真正的'贵族生活,真正的贵族爱情,扎实。作者也是反对自由恋爱的,因为几个自由恋爱的结果都不好:贾宝玉和林黛玉,柳湘莲和尤三姐……都没有好下场,倒是上承天命,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以落实的,反而大多有较好的结局。

  抽空耐着性子把余下的回目看完,把欧丽娟老师的视频也追完。

  《红楼梦》大量的谶语式表达是曹雪芹追求艺术形式结构的美感精心设计,还是他确实具有强烈的天命神道观的体现?从梦游太虚幻境里的判词到抽中的签里的命运暗示的诗谶,大观园里一幕幕戏剧上演时参透命运或泄露天机的戏谶,指引或预示人物婚恋关系走向的物谶……带来强烈的命中注定的感觉。孔子有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其实,回顾来时路,曾经经历时的看似偶然在放大尺度的时间维度里都展现了无法抗拒的必然趋向,这应该是精心设计和一定的天命神道观的体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更加体现出《红楼梦》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整本书从头到尾都笼罩在一道一僧的的带有警醒性的对话和解救世人的企图中。就和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参悟人情天机、终到西天取经成功、修成正果一样,《红楼梦》则可以算是以贾宝玉为代表的红尘众人历尽情劫、看破红尘、脱离苦海、度脱得道的人生记录;贾宝玉则和孙悟空一样由灵石幻化而成……《红楼梦》确实有些像《西游记》的现实生活修炼得道的重构。

  看过一本本红学著作后,终于真的完整读过了《红楼梦》,有点像残留脑海中的红学观点的一次求证之旅。是幸?还是不幸?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介绍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开场的荣华富贵到后来逐步衰败,最后渗淡落幕的故事。作者曹雪芹在整理这个故事时,内心深有感触,题了一首诗,诗这样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诗虽然内容简略、文笔淡雅,却充分描述了作者的感受和隐隐的期望。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各有特色:有懦弱怕事的迎春;举止大方的探春;精明能干、机关算尽的王熙凤;浪漫、豪放的史湘云;直率、任性的晴雯;善良、聪慧的平儿…在一众人物中,作者重点写了三个人: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这三个人物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

  林黛玉从小就体弱多病,被林氏夫妇视为掌上明珠。不幸的是,黛玉的母亲在她幼年早逝,父亲无奈之下只好把她送到外祖家生活。外祖家的生活尤其风光,府中又十分富贵。寄人篱下的黛玉在那里事事小心、步步谨慎、不肯说错一句话,行错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贾宝玉刚出生时,嘴里就含着一块宝玉。贾家都把这块玉视为他的命根子,贾母平时也是把宝玉宠得不成样子。所以,他随心所欲,完全跟着感觉走,只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在外人看来,他时而甜言蜜语,时而疯疯傻傻;薜宝钗出生名门,举止端庄。她父亲在世时就十分疼爱她,亲自教她读书识字。虽然她有个哥哥,但是哥哥整天吃喝玩乐、一事无成。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很早就在家中帮助母亲料理家事,分忧解难。

  这三个人物中,宝钗的性格最为随和,时刻都会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去安慰自己的弟弟妹妹,在三人之中她的年纪最大,做法最理智、头脑也最清醒;宝玉在三人中排行老二,却总是扮演一个被劝服或被安慰的角色。他性格执着,有时执着的让人有点看不下去。但是,宝玉身上有一点让我佩服: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非常认真、勇往直前、干脆利落;黛玉在书中被描述成一个敏感、孤傲、追求完美的女生。她比较好强,不愿给人添麻烦,即使是自己生病时,也不想让他人知道、让人担心。如果发觉自己做错了事,也会非常惭愧,及时弥补。

  我之前读过一本书,书里提到每个人的性格跟他个人的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其实,无论是宝玉、黛玉还是宝钗,或是《红楼梦》中的任何一个角色、我们和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性格都会受到自身经历的影响,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

  就连曹雪芹本人,也是如此:曹雪芹生活于18世纪上半期,在曹雪芹的童年时期,他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喜乐无忧。后因叔父骚扰驿站、织造亏空,全家被查抄,不得不迁居北京。从此,曹家日益衰败、生活凄苦,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隐居的这些年里,他创作了一生唯一的一部小说--《红楼梦》。正因为有了切身的经历和体会,让他体察到世间的人情冷暖,他在写《红楼梦》时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描写故事冲突。

  从曹雪芹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另一种力量。在逆境中,有人的自暴自弃,有的人却选择迎难而上,积极地面对生活。我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力量,勇往直前、向善、向上。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翻开这本厚厚的《红楼梦》,一股浓浓的书香味扑鼻而来,我端坐在书桌前,像是面对着一件严肃的事情。是啊,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历史悠久、文化水平高的四大名著之一,它又为什么不能令我郑重对待呢?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阅读下来,我终于将这本"神圣"的书看完了。我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写作能力之高超,有详有略地将每一个人物写活了,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我仿佛身临其境,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感触到古人丰富繁远的情感。

  其实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林黛玉的逝去、贾宝玉的生日、贾府的查抄等而是刘姥姥的报恩。我一开始对刘姥姥的印象是一个土里土气、话多、爱占小便宜、没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最后她的出现让我不禁震惊,那时的贾府家道中落,所有人都是避之不及,但刘姥姥却在这时自己主动来贾府看望他们,对他们也是毕恭毕敬的,没有一丝懈怠,甚至将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帮他们。只因贾府曾给予她二十两银子。这二十两银子对那时鼎盛时期的贾府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在刘姥姥眼中却是天大的恩惠,以至于在贾府衰败,大家都退避三舍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走出来帮助贾府中人。她为我留下的印象又成了知恩图报、有责任心、做事果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见过大世面又如何,他真正做到了他人所不敢为的事,一样让我由衷地敬佩。

  但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却是少得可怜,且不说知恩不报的人多,就连恩将仇报,反过来咬一口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想必大家都知道好久前孙俪资助一名大学生的事,连着好几天都登上了热搜的头条。矛头都指向了孙俪,真相却令人唏嘘。孙俪的`一个简单善举却被恶意报道。这名学生家境贫穷,孙俪知道后决定资助他,让他的生活好起来,每月在他的卡上打钱,就这样资助了一学期,但他高考未考上大学,孙俪仍鼓励他,让他重读了一学年,终于,他考上了大学,且得知了资助他的是位大明星。他开始向人骄傲地吹嘘,上大学后屡次向孙俪要钱却用来逃课、上网吧、打游戏、谈恋爱,孙俪知道后停止了对他的资助,希望他不要荒废学业,但这位大学生却觉得孙俪是不舍得再花钱了,那些钱对她来讲不过是九牛一毛。他联系了各大报记者,将责任都推向了孙俪,把孙俪推上了风口浪尖的地方。这可真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啊。我觉得即使那钱对人家来说的确是九牛一毛,但那也是别人牺牲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赶通告、拍戏等换来的。刘姥姥那样看似小气、抠门的人都懂得有恩必报,他却恩将仇报,着实令人气愤。资助的钱是有限的,但这些钱能干的事却是无限的。同样一笔钱,对于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意义。有人用这笔钱来交学费买资料更勤奋学习,努力改变命运;有人却用这钱来干无意义的事,荒度一生。世界上学习条件恶劣却又勤奋好学的人有很多,你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幸运的一个,上天只眷恋聪明努力的人,你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资格或是理应获得别人的同情,喧宾夺主,得到钱。唯有用别人对你的付出证明你自己才是对人最好的回馈。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学会感恩,让世界充满爱心、充满欢笑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今夜,月淡,云浓,风啸,雨急。小院在几番风雨侵袭后,即转萧条。花又开了花又谢,云又涨了云又落,几番轮休,罗衾不耐复更寒,转眼满是怅惶。竹林疏疏,绵雨滴沥,于是竹叶一地,花瓣一地。我触摸着月光的痕迹,又一次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你。紫鹃刚刚抹泪出去,我便提笔写给你,一封可有可无,却嘱咐紫鹃一定要给你的,你却不一定会收到的信。

  我刚刚去了桃花林,又是春了,桃花开遍。我轻轻悄悄拂过每一个枝梢。一个人的黄昏,两个人的桃花林。记得那些花瓣吗,那些我不忍悲伤而葬了的花瓣?那堆葬花的土壤上开花了,依旧是桃花“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桃花林,一个注定伤心地。花魂葬,情思断,东风泣,人心死。我起身离开,欲走却欲留,那是记忆不开回首,甚是,不堪回首。我们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记得《西厢记》吗?我羡于莺莺与张生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更慕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我,注定是一个悲剧,注定飘泊,注定与宝玉有缘无份的薄命人,“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如今的.我宁愿回去几年前,哪怕为此,我独卧青灯古佛旁,独燃青灯诵黄卷,但是,又如何回到原先的几年前,进贾府这几年,有你陪伴,再回去,早已不是原先的原先了。“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

  曾,夏夜,独倚斜日栏杆,凝望院门空掩,想象倘若你非贾府少爷,我非颦儿,只是一介平民,也许会美好吧!幻想终归幻想,一切早已真!宝玉,既然一切无力挽转,我也只能任泪倘,任心碎。当丫头们议论你将与宝姑娘共结连理,我呆坐,呆望……紫鹃找到我,我才发现我来到你院落前,敲了半晌门,只是无人应,只是你不在……

  我,恰是走在风中,那麽艰难,那麽悲伤,风中夹杂你的声音,夹杂你我的画面,夹杂你的眼神,夹杂我流不尽的泪。进府前,风会稍稍让人寒蝉:遇到你之后,风和煦了,当那一句让我痛彻心扉的话语传来,一瞬,风大了,雨也来了,是泪是雨早已不清,任他点点与斑斑,只是旧人与旧迹模糊了……我,一直在风中,累了,该休息了。就像一只没有脚的鸟,永远在风中穿行,唯一一次下地就是死亡时候。

  ……

  我又吟出一口血,绽放在地上。我问紫鹃它像什么,紫鹃哭着不作声,在我再三询问下,她说“像一滴泪,一滴心碎的泪”。我却摇了摇头,“不,它是一片桃花,像我一样,一生在风中,却顽强的立在梢头,而今,它累了,该落了,该落了。”我多想葬了它,却无力。

  泪淌,心碎……

  魂断魂断,魂断桃花林,

  梦湮梦湮,梦湮月夜阴。

  颦儿

  后记:写罢此信,黛玉伤痛欲绝,弥留之际,泪焚诗稿与衾帕,却将夹杂在诗稿中的此信烧毁。真如在风中,风大了,最后一丝情也卷走。黛玉,艰难在风中踱过,却恰是一切都没留下。关于宝玉之情,被风吹尽,了无痕迹,一片凄白。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琼楼一叶,数百千奇女子,笑探望,凭朱栏,观红尘,叹风华良人寡命薄。

  ——题记

  她是雪芹笔下的才人,是宝玉心中的良人,是观园中的美人,是世俗中的雅人。她的才华无人能及,口如含朱丹,言语似珠玑。那是一盆娇滴的兰,孤高自视的高傲性子和百病相缠的柔弱身子。

  这是林黛玉,寄与贾家的一个远戚女子。

  在世人的眼里,她是软弱的,是娇羞的,却极少有人能认出她的倔强和坚强。

  不错,她爱哭,时常是眼若红桃,丝帕咸润。只要是遇上事端了,宁可哭个昏天黑地,也决不学那别的女子讨好的莞尔一笑。

  我猜,这大概是个性,黯然彰显着与众不同。

  大概是孤独,她学不来宝钗的圆润,学不来探春的机灵,也学不来湘云的爽朗。她学不来,也不去学,更不想学。于是,便用那如刺一般的高傲逼退了所有想和她亲近的'人儿。

  有人说她是幸运的,有人说她是不幸的。

  她幸运,是家中独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请先生教她学识,当个男孩来教养。也造就了这一番叛逆的性情。等父母双双踏上了黄泉路,留她一人世上孑然独立,她便不幸了,寄于他人屋檐下。时刻谨慎倍小心。

  我猜,又怕是心中苦闷无处挥洒时候,就哭几场,也好衡平自己失落的情绪。

  我弄不清,她到底是惹了谁的怜爱,连雪芹也懒得在她身上多着笔墨修那西施身。只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就带过了她惊世的容貌。

  她果真就是一肃幽兰,受不得俗恶气焰的熏燎。只愿抿唇品一品香浓的茶水,再吟一句感叹生死惆怅的离歌。管那是千红是一窟还是一哭,含眉笑望所想的人。用泪水演绎一段悲天悯人的爱情,用略带哭腔的小嗓唱尽了,花儿为谁开,花儿为谁红。

  现在,我却不能盯着她那白如羊脂的脸,问她为何要哭。因为她死了——香消玉损

  她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思想被众人无情的扼杀了,才华被泯灭在了那个永远回不来的初春晚上。隔院里唢呐正响,她所系之人正欢天喜地的牵着他人拜了红堂。

  锣鼓一敲,最后击散了她不甘此生的仙魂。

  满天星斗,满地尘霜,无不变色轻啼,来悼这惊芙蓉,比柳絮的才女。她匆匆了结了一身,也不知道临终前有没有再放声大哭,念一念宝玉的名姓。是不是煽动了双唇,却唱不出什么诗。

  我只得猜,违背常人的思想去猜一猜她失声漫哭的原因。

  忆起她举着花锄,手捧春花的怜人样,颦眉一笑,颊红暗放。她说:“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对生活的幻想,对未来的向往,对冷酷的现实的控诉。

  绛珠草还完了红尘恩泪,就是该走的。她来是还泪报恩,却不曾讲要嫁于痴郎宝玉。

  该我来说时,我也只得淡淡的笑言:

  倾身绛珠落观园,三世菩提聚凌霄。

  闺门小掩黛描眉,且望凡尘君戏笑。

  岂料宅门世难容,只叹花去美人消。

  人生不过梦一场,梦醒万事皆飘渺。黛玉的眼泪,一半是用来感叹世态之炎凉,又一半,则是用来掩饰那藏得滴水不露的坚强。

  她是逆水而行的一只纸船,用力游过了,留下的是一段被尘埃锁紧的凄惨爱情,却最终挣扎并消融在这无情世界里。

  挣扎,在尘世里深深地挣扎……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贾妃荣耀归省,却是泪痕点点。第一处是和贾母王夫人相见时,贾妃满眼垂泪,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来,只管呜咽对泣。半日贾妃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觉又哽咽起来。第二处是贾妃见父亲时,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第三次流泪,是关于宝玉的,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第四次流泪是太监请驾回銮时,贾妃不由得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不忍释放,再四叮咛。重读这四次流泪,让我进一步走进元妃的内心,体会她内心的欢喜与悲伤。

  一、 孤独与忧伤。

  元春虽身为皇妃,却是处处受限制,没有自由的。皇家规范,违错不得,连元宵节省亲也只是区区几个小时,而且还要在陪皇帝看完灯展之后。平日皇宫里的规矩她更是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更何况每天还要应付宫廷里尔虞我诈的内斗,她身心疲惫无处诉说,满腹的委屈都化作滚滚泪珠在亲人面前肆意的流淌。亲人相聚时的天伦之乐也要受到尊卑等级制度的约束,生身父母和老祖母也得给她跪拜。在这种礼仪面前,我们感受得到的更多的是皇权的威严,人性的压抑,亲情的距离 皇宫在贾妃眼里就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地方”,一个“终无意趣的地方”。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虽令世人羡慕,但这却是以牺牲元春的'青春为代价的,贾妃内心是苦是甜,滚滚的眼泪足以说明一切问题。真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贾妃的眼泪是对她青春的祭奠,是亲人生离时的孤独与忧伤。

  二、 牵挂与喜悦。

  贾妃对宝玉的手足之情令人感动。从昔日的手引口传,亲自教授课本,到入宫后时时带信叮咛“千万好生抚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待宝玉来到面前,又是携手怀内,又是抚其头颈,又是轻声念叨”比先竟长了好些。“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宝玉做诗之后贾妃又是欢喜倍至。由此看来,贾妃是一个有格局有担当的女子,其才华眼光更在王熙凤之上。她并不是贪恋荣华富贵的小女人。她把振兴贾家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并对宝玉悉心培养。但宝玉的性格决定了他难以担此大任。他也无法挽救贾府衰退的命运。

  三、 对家族命运的担忧

  贾妃省亲,是贾家权势的一次亮相,修建大观园,极尽奢华,连贾妃也觉得太过奢糜。贾妃明白,极盛过后必是走向衰退,而现在贾府上上下下,没有忧患意识,这才是贾府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但对这大厦将倾的局面,贾妃又无可奈何。临死前他托梦爹娘,警告家人“须要退步抽身早”。这般见识与格局,堪与秦可卿比肩。也和秦可卿死前托梦王熙凤一样让人感动。元春可卿这样冰雪聪明,有格局有远见的女子,也注定了他们有着多于常人的忧思,有着多于常人的眼泪。

  贾妃之泪,让我对她多了一份喜爱,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景仰。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今天上午终于看到了《红楼梦》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黛玉死了。整本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出场人员数不胜数,金钗十二而偏爱黛玉。红楼开篇介绍说,黛玉本是三生石旁的一株仙草,唤作绛珠仙草,宝玉乃是幻境里的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日日浇灌仙草,仙草便有了灵性化成了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一并下凡渡劫,以一生的眼泪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情。黛玉为还泪而来,最终也泪尽而夭。

  黛玉是宝玉姑姑的女儿,黛玉之母在黛玉年幼去世后,贾母因心疼外孙女母亲去世又无手足,便将黛玉接到贾府照顾,不久后,黛玉之父也因病去世了。黛玉聪明,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命运让她格外的敏感,心思太过细密,思虑过重,加上先天的血气不足,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便有了病怏怏的林妹妹形象。偏爱黛玉,因为她的不完美,她的小性,她的俏皮,她损人不带脏字的可爱,怼人怼到哑口无言,她葬花,吟诗,抚琴,待人真心,真诚。大半本红楼读下来,心中装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林黛玉,而不是世间流转着的哭哭啼啼的病较花。

  宝玉初见黛玉,便说,这个妹妹好似哪里见过一般。黛玉爱宝玉,把宝玉作为在自己在人世间唯一的寄托跟希望。而宝玉对黛玉,则更痴迷,因旁人一句玩笑话,说林妹妹要回南方了,而大病了一场。宝玉对黛玉是痴,是用心,视黛玉为知己,宝玉说,只有林妹妹从不说劝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混帐话。宝玉像小王子一样,像个不染尘事的精灵,却痴迷于黛玉。

  黛玉为宝玉大婚而泪尽而亡。贾宝玉因遗失了他的通灵宝玉而神情恍惚,三魂失了七魄,贾母、王熙凤等人密谋迎娶宝钗给贾宝玉冲喜,黛玉孤苦,身体又弱,识大体的.宝钗在众人眼中更适合嫁给贾宝玉,于是便上演了一场偷梁换柱的把戏,骗宝玉指给他的是林黛玉,宝玉虽病中痴傻,却仍开心的准备迎娶林黛玉,掀起盖头来,却是宝钗,大喜大悲之下,病的更厉害了,宝玉说,不如腾一间空屋子,趁早将我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服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黛玉则在知道宝钗将嫁给宝玉后,悲愤到吐血,黛玉到死都不知道,宝玉是不知情的,她恨宝玉,带着对宝玉的恨,在宝玉跟宝钗拜堂的时辰,泪尽而终。

  宝玉小时候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出家当和尚去,虽没有看完,也知道宝玉最终在雪地里跪别其父贾政出家了,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佛家说,要斩断七情六欲,但是我却觉得情欲才使得一个人有血有肉,鲜活而伟大。小时候觉得,喜欢的时候,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喜欢,不计较得失,不在乎结局,尽力去追逐,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给对方,等到缘分散时,也不会后悔。长大了却觉得,爱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对方好,一切都好。

  有一首歌叫《痴情司》,是《贾宝玉》舞台剧的插曲,歌词最后一句写道:今生若无权惦念,迟一点,天上见。

  给我黛玉妹妹打CALL。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又是一年的除夕。春节一开始,就代表着人们终于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歇一歇。而我有了空之后,闲来无事,便开始阅读白话文版的《红楼梦》。

  对于《红楼梦》,每次翻阅同一处,却能感觉每每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同于往日。不知是要说《红楼梦》内容的博大精深还是我从未读懂过它。知红楼,品红楼,只怕我连读红楼都未曾做到过。关于《红楼梦》的书评更是一波高过一波,更有甚者,摒高鄂之作,续曹沾之梦。而《红楼梦》中所揭露出的君不仁,臣不良,父不慈,子不孝等种种都是古时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弊病。

  读完红楼后,内心的感触并不是因为《红楼梦》中的故事和诗词,却是直指这本书的作者——曹雪芹。而我现今要谈的也不是《红楼梦》中鲜活的人物,是它未完的作者。

  正所谓“正史兼野史窥探古人真性情”,“正史野史兼而有之”。我也并不认为,野史比起正史来差几分。相反,二者相溶,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所以,我要谈的便是曹雪芹的正史与他的野史两者的融合处。

  正史中,都说曹雪芹是由家中原先的昌荣到后来的变故才写出了现今的巨著《红楼梦》。可个中滋味却都没有细说,例如曹雪芹是如何写出大权在握的王熙凤,不知上进的贾宝玉,娇弱多病的林黛玉等等。这原由,怕不是单单一个正史就能说得清,还需借鉴野史的记载。野史记载何其多,就单说心狠手辣的王熙凤的形象竟是出自曹雪芹的妻子——曹香玉。

  话说曹雪芹原名曹天佑。曹天佑与雍正的皇后曹红玉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姻缘。雍正荒淫无度,最后在曹天佑和曹红玉的合谋下暴毙。曹红玉本是曹家的一名丫鬟,原名竺红玉。红玉贵为皇后,又在雍正辞世后与曹天佑暗渡陈仓,甚至为曹天佑怀有一子,不免激起了曹香玉的醋意。当年本是她去进宫参选的,她死活不肯,只好由竺红玉以她的名义参选,她原以为竺红玉会在终不见得人的去处孤独寂寞地了却一生,却不料竺红玉从贵妃到皇后,步步青云,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于是曹香玉便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对待怀有身孕的尤二姐一般,对竺红玉想尽法子,明里暗里百般折磨。

  孩子生下后,事情败露,红玉便在曹家的天香庭院悬梁自溢,“耻情归地府”。天佑再次逃禅当和尚,“惧祸走他乡”。一段姻缘就此结束。

  风险过后,天佑还俗,辗转回到香山脚下黄叶村,化名曹雪芹安顿下来。

  这般才有了曹雪芹。

  此后,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下,滴泪为水,研血成墨,开始了红楼梦的艰辛创作。曹雪芹在一书中将红玉作为一个为爱情敢作敢为的精神流芳百世、传诵千古,并发誓要把雍正皇帝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曹雪芹在著作《红楼梦》期间,正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候。曹雪芹绞尽脑汁,采取前人从未有过的分身、秘写法、隐写法,将一部完整的红玉传和清宫秘史巧妙地隐藏在小说的背后。

  这才有了《红楼梦》。

  关于曹雪芹的野史何其多,我在这里就简单的举了一个例子。不论真假,却有着一定的历史考证性。

  寒假还未结束,梦红楼还在继续。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太虚幻境中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是非,勾勒出了红楼一梦,更组建成了生活中的百态。

  红楼梦,隐去真事,假语村言,神话及佛道释的种种痕迹,交杂在宁荣国府和五大家族的兴衰故事中,真假切换自如,浑然天成。不寻常的女子们,各有各的姿态和人生哲学,故而,常常也体现着她们的多面性。多面,才不让人物显得单调乏味,反而有种跃然纸上的立体感。后人对红楼,解读得有点用力过猛,例如宝钗,仿佛一点点小动作小心思,都会被说成是其圆滑刻意逢迎的证据。事实上,她也没有做错什么,利己和自我保护,是种再常见不过的心思。读者所挖掘的真假面,是站在“上帝视角”予以品评的,如若将宝钗放置于她所处的境地,这又有什么不合情理呢。客观理智,是面对事件的最基本处理原则。过高的要求,必定衍生出种种不尽心意。将人物固定化,用偏见目光看待,难免有点草木皆兵的感觉,反倒是忽略了人物的善良面,给自己营造出一种世界皆阴暗的感觉,因小失大。

  所谓“道德绑架”“法大于情”之类让人无奈的社会现状,我们为此黯然伤神,而又庆幸于自己尚未碰到这些糟心事。一方面,我们是网上激扬文字的“正义化身”,另一方面,又是无力对抗社会阴暗面,蜷缩在电脑桌前束手无措瑟瑟发抖的“键盘侠”。然而,固然个人的力量单薄且作用有限,却是欲凝结成一股强大社会力量必不可少的条件。电影熔炉,推动了韩国相关法律的改革;“药神”陆勇,给无数慢粒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也促使了国内药品价格改革。虽然我们小心把持经营着自己拥有的小小世界,为了它,学会了逢迎与违心,但是,内心的人性与真挚,依然会留有余音。正如,势利毒辣如凤姐,也看重了邢岫烟的纯朴,予以她衣物资助;贫穷软弱如刘姥姥,在贾府危难之时,爽快得答应照顾巧姐。阳光下,万千草木生长,孕育着生机盎然的活力,人间,也本该以温情为主色调,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熨帖而美好。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努力呢?我们或许迷失在滚滚红尘的真假是非中,但只要多保有一点思考和勇气,可能会创造出大不同。斯特里克兰的孤勇与不羁,较之哈姆雷特的`犹豫与徘徊,孰胜孰负?前者,是不计后果义无反顾的真,后者,则是心怀正义常戴多层面具的假。然而,如若前者能有更多思考权衡,仰望“月亮”的同时,珍惜自己的“六便士”,或许,理想能更有根基,未来也可有更多期待。如若后者能有更多勇气,执着于自己目标的同时,也勇于刺出那姗姗来迟的一剑,或许,不会牵连那么多无辜者的生命,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丹麦王。袭人在贾府处处谨慎小心,顾全大局,因而得到宝玉及王夫人的器重;探春虽为庶出,然而却敢于兴利除弊,挑战贾府的腐旧制度,因而才能稍挽狂澜,赢得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别人的尊重。思考与勇气的融贯,是前进路上坚实的盔甲,是呼啸激扬起帆的劲风。

  《红楼梦》是一本伟大的,关于生活和美的百科全书,品读之时唇齿留香,亦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共鸣,值得我们一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