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法雨》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西窗法雨》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窗法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1

  在法理学的课堂上,这是老师推荐的一本必读书,当时的我以为这本书会跟《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等众多法律书籍一样无趣、晦涩难懂,所以也就一直没有放在心上,细细地去品读。然而就在几天前,有人再次跟我谈起此书,说这本书不像是一本法律书,读起来轻松有趣。听了之后我心想这本书得翻出来读读了。

  这本书是刘星教授的法学随笔文集,共有七十多个经典的法律故事,虽然看似讲的是法律故事,但却是透过每一个浅显易懂、甚至是大家所熟知的`小故事传播背后的法理,引人思考。

  每一个小故事,作者都能结合当下中国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同时也能让读者思考其对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法律是人所制定的,其稳定性与确定性难免会给其带来滞后性等缺陷,而当这种缺陷运用到个案中时,难免会有不公正的时候。在当下,我们有时也会讨论评价在法律运用到个案中时是否公正,而在面对这种不公正时,我们又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在本书的开篇《苏格拉底的慎重》中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哲人在面对不公正的法律时的选择与思考,苏格拉底即使在知道对其审判的法律不公正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了服从法律,接受法律对其的处罚。这位哲人对法律的慎重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我想这就是西方人对法律的神圣性、至上性、权威性的认可,将法律当作心中的信仰,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所表现出来予以维护尊重的典型吧。

  程文超教授评价此书:开的是西窗,下的是法雨,窗小,雨也不大,雨不仅潜入了夜,也潜入了心。它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法律知识,更是启迪了读者的法治思维,带给读者的不仅有横向的广阔视野,更有纵向的深度思考。这些都随着书中的那一个个小故事扎进了我们的心底,让我们再看待每一个实践案例与每一个法学话题时,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西窗法雨》读后感2

  作为一名法学学子,在初学法律时我就在老师的口中听说过这本刘星老师著作的《西窗法雨》,现今我终于能有幸拜读,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刘星老师以幽默风趣的文笔,通过一个个简短的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西方法律长城的画卷,而在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中,刘星教授在无形之中讲述了他眼中西方的法律,然而看似以西方为主体,我们却时常能够看到作者对中国法律的思考,以及作者对读者在中国法律一些问题上思考的引导,并以此来启示我们对于本国的想关法律的反思。

  《西窗法雨》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其中许多故事引起了我对于法律的公平正义的思考,在书中作者也写到过,“正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词,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他自己对于正义的衡量,比如中西方的“正义”都是有差异的,现代的西方国家是以“法律至上”为原则的,追求司法程序的公正,在书中被作者划分为“全法治”国家,在西方国家里,上至总统,下至平民,在法律面前是完全平等的。例如对于死刑,在西方国家的观念里,既然刑罚的目的在于防止犯罪,而不在于杀掉罪犯,杀掉罪犯则也就杀掉了罪犯可能重新做人的可能性;从历史上看,死刑并没有起到制止杀人行为的作用……废除死刑的国家越来越多,也能体现出法律骨子里的正义精神。但中国是个长期由封建君主统治的国家,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治”色彩十分显著,在书中作者成为“半法治”国家,中国人注重传统的“仁义礼智孝”的道德价值观,许多观念在当今社会也无法去除。作者在书中就是借用许多故事,采取这样的方式将中西的法律进行比较,并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样的方式让我觉得法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通过对比的方式也能更加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西窗法雨》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法学启蒙图书,它教会我用比较的眼光看待世界,教会我思考法律的公平正义,明白学习法律的意义,它用幽默生动、亲切自然的笔法将西方法律文化描绘的妙趣横生,将日常所见并不生僻的法律现象向我们讲述。落笔在西方,但却无处不是中国法律的缩影。《西窗法雨》用干净利落的文笔拨动着每一位中国读者的心弦,每一字的阅读都无时无刻不带动着我们去思考身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