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4-02-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东坡传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

  宋元四年的七月,苏东坡到达杭州,出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到任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他顾不上读书,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还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并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有一个商人因债务受审。被告是一个年轻人,苏东坡让他说明他的苦况。

  被告说:“我家开了一家扇子店。去年家父去世,留下了一些债务。今年春天天阴多雨,人都不买扇子,并不是我赖账不还。”

  苏东坡停顿一下,眼睛一亮,计上心来。他一看笔砚在桌子上,忽觉技痒。

  他对那年轻人说:“把你的扇子拿一捆来,我替你卖。”

  那人回去,转眼拿来二十把素绢团扇。苏东坡拿起桌子上的笔,开始在扇子上写草书,画几颗冬日的枯树,瘦竹岩石。大约一个钟头的工夫,把二十把团扇画完,交给年轻人说:“拿去还账吧。”

  年轻人喜出望外,想不到有这么好运气,向太守老爷千恩万谢,然后抱着扇子跑出了官厅。外边早已传开太守大人画扇子卖。他刚走出衙门,好多人围起他来,争着拿一千个钱买他一把扇子,不几分钟,扇子卖光,来晚一步的,只有徒叹奈何了。

  读林语堂著、张振玉翻译的《苏东坡传》,看到这则故事,不禁感慨系之。苏东坡当时身居高位,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同时还是军长级的军队高官,如此显赫的官位,上任一年半时间就为老百姓干了这么多实事,无愧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人民公仆”这样的称呼。我们今天去杭州西湖游玩,苏堤、三潭印月等景观就是苏东坡那个年代在杭州为官时的重要功绩。

  那个时代不想今天,一个地方一把手在植树节当天象征性地挖个坑、埋棵树、浇桶水就被媒体突出报道,报纸显著位置压题照片配发文字新闻、广播电视新闻联播头条、网站新闻提要头条……领导秀一下就会被放大政绩,出门干点正经事记者长枪短炮跟在屁股后面追访,大肆宣传,尽人皆知。没有,那个时代没有大众传媒,邸报之类的官报只刊印皇宫里的事,重在传达朝政消息,极小范围内传播。所以,苏东坡干的事再多,不会瞬间人人皆知。他完全用不着这么勤奋地工作,连自己喜欢的书都顾不上翻阅,天天都忙于公务,奔波在一线,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对比一下,现在的领导干部务虚的多,务实的`少,爱出风头,制造政绩,踏踏实实为老百姓着想,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的不多,比一比苏东坡,汗颜吗?

  更令人感动的是,对于一个陷入债务危机的卖扇子的商人,苏东坡都会亲力亲为,专门为其在扇子上绘画题字,增加其附加值,利用自己的书画诗词特长和远播的声名帮助这位小商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可谓雪中送炭,久旱甘霖,如此亲民爱民的大官能不令人钦佩?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苏东坡这样,真心实意为百姓化解困苦的?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东坡这样高风亮节的行为值得现在的为官者学习。

苏东坡传读后感2

  从一开始的细细慢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诗词书画,还有名动天下的苏堤,甚至人人喜欢的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地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