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书心得

时间:2022-11-30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京华烟云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1

  可能习惯所致,一年所读书目是从春节开始算的。因此,读书计划也是从春节结束来到学校开始执行的。

  2月24日离家返校,在火车上开始20xx年读书旅程。读的是《京华烟云》(Momentin Peking),于昨日读完最后一页,大约两周时间。期间亦偶然间读了杨红樱的《漂亮老师和坏小子》,名字听着就颇有网文的味道,对于内容我亦是不喜。此文将主要谈及我对于《京华烟云》的一些读后感以及20xx年读书计划,最后会插一些对《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的吐槽,以及对杨红樱其他作品的一些看法。纯粹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京华烟云的故事线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有对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怀念,亦有对中国人心理一些反映反思。有对道家学说的阐释,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虽有些地方有所不赞同,但其对中国人心理理解深且透,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以第三视角去解读中国人所思所行。

  文中有一段是辜鸿铭对女性之美的观点:“我以为使女人看来高贵文雅的,第一要肤色白嫩——这种自然的高尚要从举止的优美得来。并且只要少在大庭广众间抛头露面,你也能获得精神上精神上的自然的高尚。女人一旦不裹脚,把蒲扇般的大脚各处踩,她就失去了女性体态上道德上的特质。”这样的言论在今日看来,简直使人气愤。但在当时,一众无论新派年轻人还是传统文化浸染下长大的人,对此不说以反驳,竟是深为赞同。将女人的痛苦和束缚,名以为“美”!这“美”在何处?

  先不论从古至今,对于“美”从无定义和标准。但以压迫他人,限制他人为美,本身是男权社会下的一种变态审美。虽书中对曼妮多是溢美之词,我却难以欣赏!嫁给病痛中的心爱之人,为其冲喜,企图保佑其早日康复。这是人之常理,尚能理解。但是,一生为其守丧,不得再嫁。曼妮竟并未觉得有何不妥。甚至,年轻守寡之时,轻易不能出门。木兰一时兴起,带她去看时兴的电影,回来还被公公指责不守妇道。这是多么可怕的道德压制,曼妮不以为有不正确之处,作者亦觉得理所应当。素云虽仗着家中权势飞扬跋扈,但是因其不能生育,即使在作者看来,竟也是她的罪过。作者批判她的性格之跋扈爱财,这符合社会道德。但是字里行间,因其无传统中国女子的'含蓄内敛,对她有着满满的恶意。于我来说,是我不能喜爱林语堂的地方。不过,也能看出林语堂即使移民海外,骨子里还是一名传统中国文人。

  全书对木兰的刻画着墨最多,形象亦最是丰满生动。整个故事以木兰走失开始,木兰携稚小入蜀逃难结束。木兰小时便不同凡响,异于同时期其他女子:不裹脚、识得甲骨文、有男儿胸襟。她常常异想天开,想常人之不想,行常人所不行。精神层面来说,她和立夫最是契合。可惜因生于那个时代,遵循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嫁给了平凡庸庸碌碌的孙亚。虽书里用算命的学说分析,土命的莫愁比金命的木兰更适合立夫。可是立夫的才干,若有木兰推动,也许他俩都能有更大成就。可惜,他们不觉得遗憾,只觉得这是命,他们的婚姻就应该这样。木兰爱立夫,这毋庸置疑。立夫是否爱木兰,却有点含混不清。在我心里,木兰和立夫始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莫愁之保守,孙亚之传统,对立夫和木兰简直都是限制。书中作者对这两对的结合,颇为赞同。对木兰和立夫感情的克制,莫愁和孙亚的体谅包容,也是赞誉的态度,这更让我觉得生气。精神上的出轨,难道不比肉体上的出轨更可恨么?

  总体来说,这套书值得一读。林语堂在《红楼梦》的启发下,写下了这本书。其境界和思想高度却未能达到曹雪芹的高度,甚是可惜。

  接下来简单说一说对杨红樱小说的一些看法。一年前在学生的带动下看了《笑猫日记》和《淘气包马小跳》,觉得总体来说是不错的读物。简单易读,趣味性强,能够吸引孩子们看书,这是她的优点。但是,文章逻辑混乱、故事牵强、语言苍白匮乏,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由以刚读完的《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过分,一边读一边吐槽不已。其文和网文无异,除了对教育的一些看法以外,毫无可读性。

  经过春节的懒散和开学初的忙乱之后,终于调整好心态和时间,将20xx年读书计划整理出来。在此贴出,有二用意:一为提醒自己;二为众人可监督自己。

  今年,重点将回归到英美文学上,上半年将兼顾儿童文学(主要是学校图书室有超级多很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绘本、小说、散文和各类科普类书籍)。零零散散读的《绘本》若实在精彩,或一时想起,可能在读书札记里提及,但不作为主场。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2

  关于其人这场京城故事展开在十几个各具鲜明特色的年轻人身上。首先是姚木兰,名如其人,这个如木兰花一般浪漫的女子,聪慧,美丽,善解人意,勇敢而又知性。在那个封建主义男尊女卑仍然盛行的年代,她却从不拘泥于束缚,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命运需要她选择的荪亚,即使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孔立夫。她的聪慧与隐忍,使她在被动接受命运安排时,依然能按自己的意愿过自由的生活,而最终她也如愿得到了荪亚的爱。莫愁,这个温润静婉的姑娘,在这场京城的纷华中,坚定又聪颖的守护着自己的初心。她聪慧坚韧,知书达理,对立夫无微不至的爱护最终换回了立夫的尊重与一生的眷顾。智慧端庄的曼娘注定一生悲惨的守护着自己的爱情;如慈禧太后般自私,精明,冷酷残忍的.牛太太无奈的看着她挚爱的两个儿子离她而去,却毫无办法;相较于牛家对于权财的斤斤计较,姚老却泰然许多,他一生崇尚老庄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对于钱财全然视为身外之物。他的从容智慧无疑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木兰,最终促成了木兰的率性与聪敏。还有很多很多鲜明的人物,命运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个浮世演绎离合悲欢。还有很多很多鲜明的人物,命运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个浮世演绎离合悲欢。  2关于其时代另外,故事所要揭示的时代背景也往往不可避免。因为有时恰恰是时代造就了人物的性格,一如曼娘的忠贞不渝。抑或者是时代凸显了人物的可贵,一如木兰的浪漫不羁。京华烟云所处的便是历史上所谓的半封建式社会时代。这个时代封建与科学并存,理想与现实冲突,愚昧与开明匹敌,规矩与自由争锋。所以在这个时代成长的人的性格也更加异彩纷呈,甚至于走向两个极端。  3关于“我”我常在想,读一本小说,其实更像在倾听一个故事,甚至于体验或者演绎一番人生。同时代的或是异时代的,小说中的人物代替我们经历了一番苦味酸甜,看客们客观的窥探评价他们的一生,从中知兴替,辨是非,更仿佛自己曾亲历了此番人生。从故事中得出的真知灼见,往往比那些枯燥的成规戒律更生动可爱许多,也更平易近人的多。读《京华烟云》,我扼腕于曼娘的忠贞,惊叹于木兰的灵气,沉吟于莫愁的静婉,愤怒于牛太太的冷酷,遗憾于平亚,红玉,银屏的不幸,欣慰于荪亚的悔过,钦佩于姚老的智慧超然……在这一番灵魂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中,更像重回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重渡了一番。这场历史大戏,平淡又跌宕,心酸又温暖,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3

  我的床头有一本书,就是京华烟云,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只专注着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咧嘴傻笑起来。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我喜欢称木兰女孩子,即便好多年以后的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一次次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间辗转,我还是爱叫她女孩子。木兰原本就该永永远远是个最美丽最聪明最幸福的孩子。以前读红楼的时候独爱湘云,爱她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爱她活泼伶俐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矫柔之气。喜欢湘云的时候,爱看她打扮得似个假小子,爱看她大嚼鹿肉,爱看她联句的才思敏捷,爱看她醉卧芍药的妩媚天真,做女子本当如此,自自在在,坦坦荡荡,方显得可爱而不失本色。虽说温柔娴静是一种,可那率真自然却更附和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吧。于是便有了木兰,这个道家的纯真的女儿。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才能造就木兰这样一位女孩儿呢,或许真的前无古人,来者也难追了。喜欢木兰,最先倾倒于她的幸福。我喜欢幸福的人生,喜欢到即便把自己升腾到空中楼阁,即便把所有的感情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关于美好的故事上,那也是甘愿的。林先生或许赋予木兰太多幸福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不幸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页一页翻过,充斥着的是时代的不幸和木兰的幸运,等到非要卷入时代洪流的时候,木兰已经为自己也为我们幸福了一生了。及至掩卷之时,我便明白,世间再也不会有比木兰更完美的女孩儿了。钱是很重要的东西,若姚家不是那么富裕,木兰的一大半快乐的生活会随之而去。但钱在木兰的`生命里却被放到了一个更巧妙一些的位置,不是财富造就了木兰完美,是木兰使得这俗之又俗的铜钱雅了起来。最羡慕木兰有这样一位仙风道骨的父亲,可以在她懵懂的年纪就告诉她:“这些个宝物,若你当它们是废物,它们便是废物。”生命里,只有摆脱钱的束缚,人生才能真正潇洒起来,而木兰做到了。最爱看木兰在曾府里适性愉情的生活着,冬日里,穿着鲜蓝的衣裳,摆弄花瓶里带着小果实的红石竹;春天里,慵慵懒懒的立在院子里整理牡丹花,夏日里一卷在手躺在凉椅上读小说,秋日里与荪亚去西山赏红枫……不是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却是个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聪慧女孩儿。看到曾老太爷对这个“疯少奶奶”颇有微词便更觉木兰可喜可爱。木兰最爱和荪亚吃小馆子,也喜欢随荪亚逛公园,于是这“两大毛病”成了曾家二老很头疼的问题。他们的儿媳妇是那么开朗,那么愉快的生活着,远远背离了儒家循规蹈矩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牵着夫君的手,自由自在得溜达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这个漂亮极了的道家女儿自然不在乎孔夫子的框框,真是要人怎么喜欢才好哦!曾经想,或许金庸笔下的俏黄蓉便有木兰的影子,看她充满浪漫的调调,看她精妙绝伦的手艺,读到杭州隐居时木兰烤叫花鸡那段,真是让人喜笑颜开。难怪林语堂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木兰太叫人喜欢,太讨人喜欢。关于木兰的不幸,我始终以为是时代的,而非木兰的。阿满与曼娘的死,阿通的离家从军,是时代不得不要木兰牺牲的,换做别人,也有一样的遭遇。看到木兰为阿满伤心欲绝,我也痛彻心扉,看到曼娘惨死,亦哽咽不能语。这一路走过来,情感上最深重的创痛莫过于此,但最终,留在记忆里的这份不幸终究不属于木兰,因为她是木兰,所以,她终会幸福,她有享福人的性情。其实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再培育一个木兰的土壤。那份北京城古老而典雅的空气早已经烟化在文明的进化中,中国人传统含蓄的优美也早已经被嘈杂的都市生活搅得不留余地。于是便没有了木兰。木兰必须是生长在浓郁传统中的女孩儿,有着世俗的智慧,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美丽,聪慧,宽容。她会应付大宅门里的种。种关系,巧妙而得体的周旋在缠着小脚的太太姨娘妯娌之间,懂得微笑的看着贪小的管家,让下人知道这位三少奶奶的心知肚明,懂得关于习俗和传统要求女子懂得的一切,这才能成就一个优美而典雅的木兰。木兰也必须是长在浓郁道家思想里的女孩儿,懂得道法自然,不做作,不刻意,率性并且接受新事物,明白人是需有能享福的德行才是福气,懂得腰缠十万贯不如骑鹤下扬州,可以轻易远离北京王府的富足生活,在杭州享受平淡而清静的幸福,这才能成就一个自然而纯真的木兰。而必须的这两种氛围,恐怕再不会有了,这世上再不会有第二个姚木兰了。读京华只为木兰,固执的只沉醉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或许世间根本从来没有过这份完美,可我宁愿相信,在一个动乱纷争的年代里,曾有这么个女孩儿,自然而幸福的过了一生。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4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

  我是先看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后看的林语堂的小说,此剧对小说改动很大,由于先看的剧,倒没有先入为主的感觉,电视剧拍得很好,每个演员都让我感觉那就是人物,处处都是戏。这部剧从初中看完,偶尔心情不好,或者想起来了,都会再看,每看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犹如看《红楼梦》。初中看时,一看到木兰上了曾家的花轿,眼看和立夫的情感没有了结局,我就心急如焚,如鲠在喉,耐不住性子。一对这样好的人,简直天作之合,为什么命运要将他们分开?我看不下去了,木兰和曾荪亚结婚那一段,我看得太揪心。正逢一个堂哥到家里玩,他不爱看这电视剧,于是换了台。可我又不愿意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可我抢台也抢不过他呀。哎呀,真是急死了。过了几个晚上,堂哥终于回去了。太兴奋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看了下去。对于木兰和立夫的情感,我始终不能释怀,总为俩人感到可惜。立夫第一次见木兰,便一见如故。如同宝玉第一次见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可阴差阳错,木兰要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她对父亲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于是忍痛放下对立夫的感情,嫁给了不爱她的曾荪亚。嫁过去,可想而知,受了诸多委屈。我真为木兰不值,放着志同道合的立夫不嫁,偏偏要替妹妹的任性承担后果,太气人了!可是年岁渐长,再看此剧,已经不再仅仅纠缠于木兰的这个痛苦的选择了。木兰这么重情重义的人,要她不去报答曾家的救命之恩,这是做不到的。可是,她心里的委屈,也许只有立夫和她的父亲最懂吧。木兰的父亲曾对她母亲说过,有些人,虽然不能结合,但是他们是精神的伴侣,比如木兰和立夫。这一句话,也让我恍惚明白了什么。木兰和立夫,虽未结合,但他们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契合。立夫入狱,木兰费尽千方百计去见立夫。俩人泪眼相对,感慨万千。木兰给立夫带来了一本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书,立夫一愣,木兰问:“你不是最爱甲骨文吗?”立夫随即点头。看到这里,我不知哪儿来的眼泪,模糊了画面。木兰哪,你大概不知道,其实立夫是因为爱慕你,才喜欢研究的甲骨文啊。立夫让木兰唱一段《李陵碑》,他大概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了,所以想再听听。听完后,他说:“今生今世,有你这样的红颜知己,我知足了。”我真想说,此情只应书(剧)中有也。俩人之情深矣,也许已经超越了爱情。立夫娶了莫愁,我想其中也有木兰的.原因在。莫愁与木兰大不相同。莫愁一心想到的是立夫的安危,阻拦立夫写文章针砭时局。此情可理解,但与立夫的心性不合。而木兰呢,会问立夫:“你最近写什么文章了吗?”立夫用笔名写的文章,木兰读了,不知道是谁写的,可总是会心一笑,深表同感,木兰和立夫的心性可真遥相呼应啊。这让我想到了宝黛钗三人,宝钗总是想为了宝玉好,劝他考取功名。而黛玉则不会,甚至与宝玉共读俗人眼中的“秽书”――《西厢记》(想想画面太美)。名义上的为人好,其实还不如惺惺相惜、情投意合难得。当然立夫重情之人,娶了莫愁之后,一心对妻子,尽管他心中还是有木兰的一席之地。除了爱情,最让我感动的是木兰和父亲之间的亲情了。木兰自嫁了荪亚后,总受委屈。父亲也很无奈,然而父亲总是开导她。父亲让她明白,人怎么活,全靠自己。父亲信道,崇尚庄子,常用道语开导木兰。木兰又是极聪慧的人,一点即开。当初曾家逼婚时,父亲未曾逼过木兰半分,他让木兰自己拿主意,因为他明白,木兰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一个父亲,在鬼子来临之时,他为了守住那一箱子甲骨文,不让它落在鬼子之手,留在家中。他让女儿先走,木兰很舍不得,木兰哽咽道:“从小到大,您为我费了那么多心血,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呢?”看到这里,这些生离死别,我像经历过一遍似的,潸然泪下。父亲,女儿,生离死别,人世间多么痛苦的时刻。父亲也许见不到女儿了,牵挂,思念涌上心头。女儿可能再也看不到父亲了,不舍、伤心和担心总在心上。而父亲,为了大家,为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甲骨文,忍痛舍小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放火烧了前来抢东西的鬼子,连同甲骨文和他自己。这悲壮的一幕,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一部《京华烟云》,不止爱情,亲情,爱国之情让人动容,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回味。不知道下次看,还有什么体会呢。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