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计划

时间:2023-02-13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计划1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理教学计划15篇

物理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二、学生分析

  我所承担的是八年级的物理教学,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学生基础薄弱,有些学生讨厌理科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作业马虎了事,抄袭作业严重且作业格式不正确,写字不认真.部分学生学习虽然刻苦,但十分吃力,效果不好,这主要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问题.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抓好基础知识,是物理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

  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物理教学计划2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 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教学计划3

  一、基本情况概述:

  1、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精神,狠抓基础教育,努力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切实保证教育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水平,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能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都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窄,两级分化较突出,所带八(1)、(2)班学生差距较大,八(1)班学生活跃;八(2)班学生相对而言比较沉默寡言。

  3、教材分析:

  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四、学情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七、教改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物理教学计划4

  第一,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

  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二,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三,说明与建议:

  1.建议期中练习前教学进度控制到第二章结束。

  2.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会考要求与高考要求的关系,高一学生的文理倾向并不形成,因此不要过早的.向高考要求靠拢;第二,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关系,特别注意九、十两个月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一定要适当,这套教科书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希望在教学中认真体会,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第三,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讲练习题的关系,切忌以讲练习题替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3.对于学生实验,教材中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作用放在了实验的起始位置,请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内容与进度,注意从一般的实验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以形成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实验习惯。

物理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教学法

  六、教学特色

  本教学使用讲授法,把前面学过的速度与本节的加速度对比的去学习,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区别,从而加深对这两节内容的理解,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以下是三种车加速起步一段时间后的速度,请填下面的表格并比较哪种车速度变化的最快:大客车:起步15s后速度为60km/h;

  小轿车:起步15s后速度为100km/h;

  摩托车:起步12s后速度为60km/h;

  通过比较三种车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速度。

  (二)、新课的讲解

  1、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对比:速度是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越快。对比:速度时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式:a=△v/△t =(v-v0)/△t。对比:v=?x ?t

  4.单位:米每二次方秒写作:m/s2或m·s-2 (推导加速度的单位)

  例题1.关于加速度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增加

  b、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

  c、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快慢

  d、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相同.

  对比:速度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

  (1)若vt>v0,速度增大,a为正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同;

  (2)若vt

  例题2.足球以12m/s的速度与墙壁相碰后,以8m/s的速度反向弹回,球与墙的接触时间为0.1s,求足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解: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即指向墙为正方向

  则:v0=12m/s,v=-8m/s t=0.1s

  2所以足球的加速度大小为200m/s,方向指向足球被反弹的方向.

  例题3:速度为18m/s的火车,制动后15s停止运动。求火车的加速度

  解:已知v0=18m/s,vt=0,t=15s

  根据加速度公式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比值(vt-v0)/t是恒定的,即加速度a的大小、方向不改变.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什么是变化率?

  一个量的变化跟时间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该量变化的数值,叫做这个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因而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1)速度大的加速度不一定大(例如飞机以600m/s的速度匀速飞行),加速度大的速度不一定大(火箭刚刚升空时,速度不是很快,但加速度极其大.).

  (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由a=△v/△t得知)。

  (3)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0,加速度为g)。

  区别: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改变的快慢;速度描述的是位置改变的快慢

物理教学计划6

  全息的意义是记录物光波的全部信息。自从20世纪60年代激光出现以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它包含全息照相和全息干涉计量两大内容。

  全息照相的'种类很多,按一定分类法有:同轴全息图、离轴全息图、菲涅耳全息图和傅里叶变换全息图等等。

  本实验主要包括两项基本全息照相实验:

  (一)全息光栅:可以看成基元全息图,当参考光波和物光波都是点光源且与全息干板对称放置时可以在干板上形成平行直条纹图形,采用线性曝光可以得到正弦振幅型全息光栅。

  (二)三维全息:通过干涉将漫反射物体的三维信息记录在全息干板上,再通过原光路衍射得到与原物体完全相似的物光波。

  本实验的意义是让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掌握全息照相的基本技术,更深刻地认识光的相干条件的物理意义,初步了解全息术的基本理论。

  全息光栅光路图

  全息照相光路图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全息照相的干涉记录和衍射再现的技术手段。

  2.使学生较深刻理解全息照相的本质。

物理教学计划7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提高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

  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等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相关的课程改革教材。同时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理论,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成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小组,开展联合研究,推进课程改革。本学期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构建教学模式,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

  2、加强教学的日常检查,做好检查或抽查备课笔记、讲义、作业批改等工作。认真交流教学经验。努力创建“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备课和听课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

  三、加强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这学期,我们将继续加强江苏省“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研究项目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及市级教研项目《指导物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研究内容,明确了分工,责任到人,保证了研究质量。

  四、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1、继续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要求他们坚持自学教育理论,写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2、加强对青年教师备课和听课的指导,探索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和方法,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座、讨论、参观等学习,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业务,提高教学专业水平。

  第五,加强基础年级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作为基础年级,物理教学应注重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他们善于积极交流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

物理教学计划8

  本学期我承担高二1、2班的教学任务、高二一班班主任工作。我会总结上学期的工作情况,及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通过不懈的努力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克服一切困难,注重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成绩,依据学校“精讲、细抠”的要求,狠抓落实,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打好基础、成人、成才”。

  一、教学目标

  1.总的目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把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关注物理学科与科技、社会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达到让全体学生在本学期期末考试中能取得较好成绩

  2.具体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学期所学内容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的基本规律,能区别相近概念;掌握基本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情形,能熟练运用规律解答物理问题。依据区期末统一考试要求,将高二上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复习,并与本期内容相结合,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2)方法目标:掌握电磁感应、交变电流、振动和波动、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动量等章节中的知识点,常规题的处理方法,知道特殊题型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方法,知道一般计算题的规范答题的基本步骤,能基本达到规范答题的要求。能与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内容知识相结合,了解知识综合性较强的题型的处理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能量的观点和守恒的观点来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将力学知识应用于电学知识中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内容分为选修3-2与选修3-4。选修3-2为电磁学的.后半部分,电磁感应与交变电流为教学的重点,选修3-4为机械振动、机械波与光。本学期任务较重,要求在本期内完成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以便后面高考复习时间上的安排,便于对学生进行高考的第一轮基础复习。

  三、教学验收

  1、做好教学验收工作。布置作业不应过多,作业难易程度要适中,要分层去验收。争取做到作业全批全改。杜绝不写作业抄作业的现象。通过小测验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公式定理,通过课堂验收使不太注意听课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2、盯紧尖子生,抓住较差生。尖子生是我们学校的未来,保证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令其再有所提高和突破。较差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足并较爱犯错误,影响班级的学习风气。我要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严格要求此类学生,使班级整体学习成绩提高。

  四、实施办法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本学期过后就迎来高三的紧张复习,要学生要紧张起来,克服以

  前的坏习惯。做好思想工作,坚定学好物理的信心,由于物理学科理解性强,加之中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产生了畏惧情绪,为此,多在班级介绍学习方法,做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有深刻认识,掌握学习物理的规律和方法。

  2、各班的作业量要适中,能及时批改并加以反馈。对学生的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以便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

  3、利用自习课等时间段,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过关验收,既要优秀率,还要注意全员的平均分。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和兴趣,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开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内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专题研究。

  5、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对演示实验要求全做,对学生实验有条件的要做,条件暂不具备的至少要在课堂上演示。

  6、加强对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成就的习题以及跨学科综合习题的训练。

  7、为了达成目标和计划,本学期要真正做到降低难度,减少内容,加强训练,反复记忆,尤其在课堂上,要真正落实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提高课和作业的效率。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继续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方法,坚定不移地推行“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注重打牢学习的基础,突出学习主动性要求,规范学习行为和习惯,坚持教学班区分层次教学、分类重点指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 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二、学情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 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两端式的核心还是要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交流沟通起来。教师做好调动和引导工作,提供合作自学的资源,指导学生如何按照知识线索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最终做到——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自己能学会的;自己能做的;自己思考的,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结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最鲜活的、最有生命力的课堂。两端式教学,不只是知识的教授,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地喜悦,激发热情,激发求知欲最终获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上,突出“自主、善导、合作”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身体验磁场研究的过程,将结论教学变成过程教学,知识的得出要有学生的参与。学习的重点在如何表述和理解不同磁场的磁感线。

  本节课分为二个部分,分别为磁场概念的`建立和磁场的形象描述。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教学方法如下。课题引入部分,通过游戏“旋转飞碟”具体情景和问题引入磁场的存在;学生汇报课前整理的有关磁现象的资料。再播放老师做的失败的“旋转飞碟”视频,引发学生探究磁场性质及空间分布的热情和需求。第一部分是自学部分,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和预习网上查找的资料自学,依据教师给出三个问题认识磁场、检测磁场、知道如何确定磁场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合作学习汇报部分,先通过类比磁感线和电场线,利用知识的迁移知道磁感线的作用;自主实验探究和小组间的交流自我思考、自由表达、自己构建不同场的磁感线,总结出安培定则;再将线圈周围的磁感线转化为平面图。课堂小结部分,请同学们思考“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希望引起学生对电流和磁铁磁场的不同与联系的思考,以及地磁场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 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 课采用类似 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 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趣味实验的演示与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欲。

  (3)、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体会科学知识的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磁场的分布及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教学难点:掌握磁场的分布及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六、教学流程

  学生展示:磁现象及其应用

  小组活动5:画出磁感线的平面图

  创设情境:视频“旋转飞碟”

  小组活动4:讨论安培定则

  小组活动3:合作实验,画出磁感线

  小组活动2:讨论磁场的形象描述磁感线的理解

  小组活动1:自学交流,建立磁场的概念

  小结,并初试如何成功旋转飞碟

  七、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1、 类比电场线,磁感线有哪些特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八、板书设计

  磁铁

  电流

  产生

  磁场

  磁感线

  描述

物理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初三年级学生的具体实际,以探究性教学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开展初三物理教学工作。

  二、学情及教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物理学习,应该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 学习了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可能不如上学年,学生两级分化严重,甚至有些学生已经掉队,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努力,引导学生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物理方法的引导,尽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另外本册书重点是力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所以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因此在学习中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同时因为是初三,在确保优生更优的同时,主抓边缘生,为考学人数的增多做最直接、最有效的铺垫。

  三、 教材分析:

  本学期要探讨和研究的内容有七章:前五章都是力学,最后两章与能量有关。前五章力学的学习注重了对力学的学习方法,实验探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计算能力的考查与培养。同时本学期的学习也恰是中考中的重点及难点。力学在中考中占30分左右。因此我们说本学期的物理教与学是很关键的一学期。所以说把握好本学期的教法与学法,把握好教材尤为重要。

  四、 初三物理教学目标:

  1、 掌握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2、 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技能

  3、 能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4、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

  度、学习方法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五、 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潜心挖掘教材内容,深入钻研教法,力争备好每一节课。

  (一) 每天都要集体备课,直到备好课为止。其余时间备好预习和练习,并随时交流)。备课要求:,经集体备课后研究确定。(二)集体备课时主备人要把本课的上课思路及教法阐述清晰,其它教师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集体讨论选出最佳的上课思路和方法。(三)上课后如果有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地方,课下要及时交流与沟通,保证下一个上课的教师能选择最佳方案与学生共同交流与学习。自习)为反馈与练习课。 特别是预习课一定不能随便看,学生要按预习提纲进行自学、互学和互教。教师要巡回辅导,主抓重点生同时关注边缘生,确保预习效果。

  2、初三物理课堂教学严格遵循我校: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定导、当堂巩固、稳步提高的教学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的搞好物理教学,在遵循我校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教法及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组课堂教学实施预习、展示、跟踪反馈三段式教学。这三段式教学中和我校提出的课堂六步走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的学生展示主要以学案为主进行交流式学习与展示(25分钟左右)。新课学习分为预习课和展示课。展示课分四个时间段:展标2分钟,展示25分钟左右,(教师及时给与追问)跟踪约13分钟,约五分钟总结与质疑。本学期重点围绕课前预习,课上进行展示的方法进行教与学。当然做好预习是很关键的。我们要根据学案中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如果预习不够充分,那么新课将是无法进行。课上学生也不可能进行精彩展示。不能充分预习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对于预习课如何组织与进行,我们必须认真进行交流与切磋。

物理教学计划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容器的基本构造,了解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认识常见的电容器。

  (2)理解电容的物理意义,掌握电容的定义公式、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能利用公式判断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物理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2)学生在利用“控制变量法” 自主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因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电容器的广泛应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

  (2)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策略: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电容的比值定义式,进一步运用类比法加深对电容物理意义的理解。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 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策略:由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积极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法,改进完善实验,总结结论简单应用,从而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深刻,理解透彻。

  三、教学仪器

  电容器若干个、、 干电池(3节)、单刀双掷开关(1个)、平行板电容器实验器材(1个)、感应起电机(1台)、静电计(1个)、导线若干、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一.导入课题

  通过对照相机闪光灯的工作原理的设疑,课件展示电容器广泛应用的图片,导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介绍电容器的基本结构组成

  拆开一个电容器,让学生观察电容器的基本构成,利用课件进行总结电容器的结构、符号。

  2.指导学生利用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加强对电容器基本工作流程的`了解。

  储存电荷并在需要时快速释放电荷是电容器的基本工作流程。

  电键偏向1,充电过程。

  电键偏向2,放电过程。

  3、进行理论分析总结。

  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为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用Q表示。

  两个极板间存在电场,两个极板间的电势差用U表示。

  保持与外电路断开时,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不变。

  4.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到电容的概念,利用类比法进一步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电容的物理意义的理解。

  ①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②公式:C =

  ③物理意义:

  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1V时电容器需要带的电荷量。

  引导学生与水容器类比:

  ——C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大小。

  ④单位:法拉(法),符号:F

  1F = 106 μF = 1012 pF

  ⑤比值定义法:C与Q、U无关,定义式提供了一种测量的方法。

  7.由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可能因素

  问:为获得较大电容值的电容器,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

  提示:几乎所有的电容器都是平行板电容器的变形。

  展示平行板电容器实物,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

  问: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各种可能因素进行评价、梳理、总结。

  指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的解决:

  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

  如何给平行板电容器充电?

  没有提供直接测量电容的仪器怎么办?

  如何保证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不变?

  怎样测量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能用电压表吗?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

  8.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应用结论,加深理解。

  给出由理论分析得到的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表达式。

  ①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

  --- ε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②两个公式的比较

  C = ——定义式

  ——决定式

  9.介绍常见的电容器

  利用多种电容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要介绍常用电容器及击穿电压、工作电压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过度充电现象,加强学生对击穿电压的理解。

  指导学生把课前上网查找的信息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自我小结:

  本节课学到了那些物理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接触到了那些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看图片,思考回答

  观察实物,获得感性认识。

  连接电路,实验观察,分析回答:

  充电过程:灵敏电流计的指针猛的偏转,再慢慢变小,最后归零。

  放电过程也有短时电流产生,但电流反向,放电完毕,电流消失。

  观看、分析、理解。

  同一个电容器,电荷量Q与电势差U的比值恒定。

  回顾比值定义法的应用---

  指出类比的对象:

  电容器 —— 柱形水容器

  电荷量 Q—— 盛水量 V

  电势差 U —— 水 位 H

  电 容 C —— 横截面积 S

  常识性了解法拉是一个很大的单位。

  进行简单练习、应用。

  观看图片,讨论提出探究的问题——

  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可能因素

  观察实物,大胆猜想:

  可能与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的正对面积S、两极板间的距离d、两极板间插入的电介质有关

  分组讨论、探究,

  汇报可行的实验方案。

  “控制变量法”

  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操作。其他学生设计表格,记录现象,寻找规律,进行总结。

  插入电介质

  变小

  变大

  用理论公式分析实验探究的结果。

  了解几种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思考、讨论

  定义式——提供了测量的方法

  决定式——提供了控制、制作的方法

  练习、应用。

  观察,了解。

  讨论、交流。

  进行自我小结。

  知识回顾。

  方法回顾:比值定义法

  类比法

  控制变量法等

  “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了解电容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对电容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出课题。

  使学生获得对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感性认识,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

  将抽象的模型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电容的概念”,在成功突破教学重点的同时感受科学研究方法——比值定义法

  利用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将抽象的物理量用直观形象的事物来类比,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出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渗透方法的功能。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生活实际抽象出探究的问题,充分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引导学生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评价、梳理、总结,提高探究活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问题探究中的相互交流、讨论,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两个公式的比较,既是对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究效果的检测,又进一步突显了主干知识结构。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研究的意识和习惯,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总结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总结,理清本节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方法、过程的回顾与思考,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反思:

  希望上文提供的人教版高二物理电容器教学计划相关内容能够对大家有帮助,感谢大家的阅读。

物理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二、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九年的内容相对八年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教材简析:

  本学期要完成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三章到第十九章的教学内容,包括内能、内能的利用、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生活用电等内容,其中欧姆定律和电功率是重点也是难点,大部分是电学内容。

  四、学生情况简析:

  本届九年级学生优生较多,差生较少,学生思想稳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能遵守纪律,自觉认真地完成各科作业。只要老师适当合理地引导,就可以顺利健康快乐地成长,并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个人的科学素质。

  五、教学进度:

  略

物理教学计划13

  本组共有数学教师18人,其中高一5人,高二6人,高三6人,中加1人,围绕“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活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为目标,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充实学习情趣,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加强教研组建设,以争创优秀教研组为动力,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智慧,努力使数学教研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抓工作目标:

  1、通过主题性研讨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

  2、通过专家引领,共同研讨,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水平,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

  3、立足课堂,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

  4、深化数学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

  5、激励全组成员不断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促自身专业成长。

  6、寻找师德的薄弱环节,增强全体数学教师责任感;无论学生怎样,我们都要全心全意为学校工作,为学生尽心。

  二、抓常规工作:

  1、抓好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定期举行教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定期检查备课笔记,教研组内交流教案,定期分析教案的质量。

  2、抓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要在教材分析、教学资料、备课、讲课、生活等方面多给以帮助,并在思想上多给以关心,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尽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

  3、搞好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每一次的活动有内容,有实效。真正做到三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教法。

  4、联系教科研所老师来校进行现场听课点评指导,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5、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积极推选他们参加各类赛事活动,提升学校数学组的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6、加强课件的制作、应用,资源共享,推广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交流平台,鼓励组内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7、1、常规教学高一要完成必修1、2的教学;高二文科要完成选修1-1、1-2的教学;高二理科要完成选修2-1、2-2教学,高三要全面结束第一轮复习,并转入第二轮复习。

  三、抓高三复习:

  1)抓高三教师一轮复习。建议:

  1、注重对基础知识、通性通法的教学;

  2、加强对课本例题、习题的讲解和利用、重视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3、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答题技巧的训练;

  4、狠抓学生的运算,减少计算失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算技巧;

  5、注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6、要注意学生的答题的规范性,卷面干净整洁,答题简明扼要;

  7、认真研究大型模拟考试试题,如各地模拟试卷、省质检、重点学校的校模拟考试,并注意讲解时不要就题论题,要注意试题的课本原型和试题的引申和变式。

  2)、抓高三教师第二轮复习建议:

  1、立足基础,注重落实;

  2、抓好细节,强化规范;

  3、抓住关键,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4、强化数据处理能力,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5、加强训练,强化心理辅导。

  3、抓学生在考试中的几种优秀习惯,包括审题要慢,解题要快;基础题要慢,难题要快;“会做”与“得分”的关系——解题要规范,卷面要整洁;先与后的关系——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反思一题多解,领会发散思想;反思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反思多题归一,感悟学科模型建立的重要性。

  四、抓竞赛求提升

  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竞赛是学生综合素质展示的平台。以赛促研,以赛促提高,为师生成长创造条件与时空。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上级有关竞赛活动,并加强竞赛前辅导,努力提高参赛水平,促进师生富有个性地成长。尽快开展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有针对性培养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学生,为高三的数学联赛做好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参加泉州市高中数学竞赛。

  考试内容

  1、高中课程内容:必修1、必修2、必修4、必修5、选修2-1的课程内容。这些高中课程内容,在理解程度、灵活运用能力以及方法与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等方面相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有更高的要求。

  2、拓展课程内容:

  (1)平面几何

  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三角形中的几个特殊点:旁心、费马点,欧拉线。几何不等式。几何极值问题。几何中的变换:对称、平移、旋转。圆的幂和根轴。面积方法,复数方法,向量方法,解析几何方法。

  (2)代数

  周期函数,带绝对值的函数。递归,递归数列及其性质,一阶、二阶线性常系数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

  重点工作:

  1、围绕“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活动,每堂研究课都以这一研究主题为中心进行研讨。

  2、分年级组开展一次学生数学竞赛活动。

  3、组织全体组内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组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片段、课件、反思等内容的赛事活动。

  4、协助教务处做好对本学科学期授课计划和教师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检查工作。

  5、新老师汇报课。第五周晓玲、第七周王燕红、第九周柏杨、第11周肖斌、第13周李卓、第15周许河泓、第17周陈振权。

  6、新老师说题比赛。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开学前一天检查全组教师备课笔记(开学前所有教师需超前备好一周课)

  2、开展第一次教研活动,商讨本期的教学教研重点工作。

  3、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在组内学习;规范备课,学生课堂练习的格式。

  4、组织教师重温全国卷课标(采取自学方式进行)。

  5、组织老师们参加各项比赛活动。

  6、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十月份:

  1、制定学生竞赛活动方案,组织好每学期一次的学生竞赛活动。

  2、开展数学研讨课备课、试讲、公开课。

  3、做好期中教学检查工作。

  4、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做好期中复习工作,各备课组做好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分年级组开展学生数学竞赛活动,将获奖作品交教研组长存档。

  3、对教材、大纲、考试说明、近10年全国卷高考试题进行研究

  4、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各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反思进行提炼总结,形成论文或课题,每位教师完成教学论文或案例一篇。

  2、收取多媒体制作作品。

  3、教研组备课、作业评优。

  4、评选优秀教研组组员。

  5、、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一月份:

  1、各备课组制定好复习计划,做好期末复习、考试、质量分析。

  2、召开教研组工作总结会,完成教研组工作总结。

  3、积极参加省、市、区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加强信息的搜集与整合,使高考复习少走弯路。

  4、做好期末复习工作,各备课组做好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5、期末教研组工作总结。

物理教学计划14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把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关注物理学科与科技、社会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

  一、指导思想

  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应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论、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二、做好做足的几项工作

  1、能努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灵魂。教师不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志趣和专长,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选修模块,而且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类推进。既要利用新课程选择性的特点为优秀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又要关注学习不理想的学生的困难及其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2、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要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养成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认识,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究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使不同的学习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防止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方式的形式化、表面化、极端化倾向。

  6、改变教学行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物理新课程蕴含着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是教师教学行为不断优化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提倡尽可能的采用科学探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努力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只重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使自己不但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且也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和探究者。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构建并完善认知结构。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和意义构建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并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着主动探究的学习气氛。

  7、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8、力求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生主动式互动教学”,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一过程,而是学生主动获得学习经历的过程,教师以一个交流者(甚至不是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教师以话题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出结论。甚至可以像说相声一样,与一名或多名学生在讲台前探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但是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的考虑从正确地思路出发,不然时间有限,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

  9、搞好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工具,是平台。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很重要的。可以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信息获得途径。多媒体又是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通过视听,可以把很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即时的反映出来,一些重要的板书、表格和图片、例题很方便的就可以在教室里面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又可以把实验演示的活灵活现,物理模型也可以通过课件分析的透彻有余,展示多媒体课件和媒体资料。

物理教学计划15

  一、学情分析

  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有定性的比较和定量的比较。教材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获得比较物体快慢的不同方法。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通过只提供一辆小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路程和时间不相等的矛盾,为建立速度概念奠定基础。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量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不太习惯。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学生也是第一次见到,教学中要注意强调,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这块知识,速度公式的变形在此可以降低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只提供一辆小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路程和时间不相等的矛盾情景,使学生体验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首先说明,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个重要问题。赛跑时,谁得冠军,看快慢。汽车、火车、飞机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进行思考。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

  问: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何区别?

  答: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问: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只需观察他们哪个在前。

  教师归纳: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播放动画片---百米赛跑片段。

  问: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答:测量出100m的距离,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问: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小车A和B,四位同学一小组,利用它们来寻找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探究实验

  1.议一议: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小组交流后得出: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运动较快。

  2.做一做: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思考: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什么缺陷?

  3.想一想: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

  4.试一试:每组只给一辆小车,利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 提问:

  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5.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问: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三)速度

  s __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t

  2.速度的'计算公式v= 。v和t分别是英语单词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s __t

  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 v= 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1米/秒=3.6千米/时

  教学中要注意纠正有些学生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的习惯。

  4.读一读:阅读课本图2-22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

  5.例题教学

  分析:(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四)平均速度

  讨论: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s __师: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t

  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 算出来的速度称

  为平均速度。严格说来,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

  为大家推荐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教学计划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