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说课稿

时间:2022-07-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春》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说课稿

  《春》说课稿 篇1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写景散文,学习一些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共同完成本单元的任务,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可见,这篇课文在单元中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学情与校情分析

  (1)学情分析:

  这是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因此,恰当使用范读录音,适时的指导,对学生的提高会很有帮助.

  5、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激发兴趣法、诵读法、问题导引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示范,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

  2、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3、教学设想:

  在教学上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学生听读,朗读,来了解文章内容,感受美,并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朗读技巧;第二课时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第三课时品味语言,练习表达

  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 检查预习

  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检测

  1、作者介绍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用屏幕出示)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乡下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二)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你知道哪些描绘赞美春天的诗句?(学生回答后齐声诵读)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说明]

  1、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诗文用大屏幕打出,,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三)听读课文感受美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听两遍朗读录音,第一遍只让学生静听,闭目想象,感受春天之美第二遍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对春天的描写分几个步骤;在描写春景时共有几个画面?

  点击进入★(若此文件不能正常播放请安装Realplayer)

  如果说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四)指导朗读表现美

  在这一步骤,教师以朗读第二段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确朗读要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要求做到:

  1、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

  2、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先指导后学生练习

  这个步骤的设计继续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及情感目标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五)精读课文,欣赏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以“春风图”的分析作示范,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其它部分的分析,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准备好,等到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 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通过教师的示范到同学的自学、讨论,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六)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在这一步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学生学情,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春》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课文扣住了春天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学习这篇课文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2、学教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字词。

  ②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③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学教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4、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说学教理念

  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学教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三、说学教方法

  采取学案导学的学习方式。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1、情景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四、说学教流程

  (一)课文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认真阅读学案,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完成学案上所设计的导学问题。

  第二,小组内合作,归纳出重难点和关键,确定个体学习目标认同整体目标,并找出疑难问题加以记录,并在课上交流。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讨论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使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走进学习小组,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纠正解释。

  第三,将交流中新的启示和同组内其它同学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并展示在各组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根据学习时产生的新的问题,本组在全面讨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所分工的问题,为展示交流课做准备。

  第五,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春》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

  教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9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对于《红楼梦》比较陌生,课文又是节选自原文,文中的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而且学生所掌握的《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关于《红楼梦》的生活体验几乎为零,理解更为不易。因此,在教学中要致力于指导学生读通课文,通过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了解课文描写的场景,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所以,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并举,突出学生的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感悟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在感悟的同时,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体会语言、肖像描写。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播放《红楼梦》插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交流并相继导入课题。导入课题后,为学生补充有关《红楼梦》、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提出阅读要求:自由读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激发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重点做好学生对课文朗读情况的检查,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文,通过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引导学生把句子读通,把课文读顺。

  (4)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后,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的人物,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的句段,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了解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5)交流资料,说说读对文中人物的了解。在交流中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内容,感受人物。

  (1)为了让学生较快地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首先提出阅读要求: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本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阅读要求的提出其实也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3)在了解故事内容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在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产旨,感受他们放风筝的自由欢乐,感受贾宝玉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4)在感受人物形象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最多。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引导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例如,在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的交流中,结合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抓住对贾宝玉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怕被嘲笑等,感受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

  4、通过回顾全文,总结写法,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深入感受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总结在阅读中借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5、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中描写“凤辣子”的一个片段,感受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的妙笔生花,并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彩,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中国汉语言文学在表达形式上,在遣词造句上,在文字表面,在朗读感觉上所特有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读来朗朗上口的语言风格,感受明清小说“古白话文”特别的语言风味。受到没得熏陶和享受。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6、在布置作业环节,推荐学生从《红楼梦》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阅读,读出《红楼梦》中悠久的历史,读出《红楼梦》中灿烂的文化,读出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独到之处。成功的将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是必要的,课文的阅读仿佛是一扇大门,打开了大门,学生就可以从大门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而大门里的阅读给予学生的是“方法”──读懂人物方法。也正是这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语文课堂最终回归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根据学生课堂上自主阅读中对课文的了解和感悟体会逐步形成的。内容简单,概括性强,有助于学生通过板书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主旨。

  《春》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一)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二)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三)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三)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春》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词《武陵春》是选自20xx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当中的第四首。代表了南宋时期的其中流派之一——婉约派。《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水平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另外,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统一编排。单元中五首词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能力,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感受”“欣赏能力”对聋生来说难度偏高。针对本班聋生的语言基础薄弱、知识面相对窄的学情,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定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女词人李清照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b、初步学会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a、引导聋生反复诵读学会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充分发挥聋生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c、指导聋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d、鼓励聋生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体会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c、在感悟中使聋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前两个目标侧重能力目标,后一个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词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领略婉约词风是本单元的重点,因而定为本节教学重点;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赏析能力。对聋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依文学语”是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以语学文”是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故在教学中,我采用将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多种语言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适应聋生以目代耳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使用诵读法、问题讨论法和描述法等来为教学服务的。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口语、手语)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悟读;从方式上看,师范读,引导聋生跟读细读个读自由读,帮助聋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聋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问题讨论法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聋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我注重小组互相研讨,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且提问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及延伸的问题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聋生对整首词的理解,达到发展聋生形象思维,增强思辩能力的目的。这几个问题是:

  1、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李清照愁从何来?

  4、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5、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6、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7、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8、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描述法

  引导聋生合理想象,将词作转化为画面,让聋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这样做既对聋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又培养了聋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

  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聋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聋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节奏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聋生学习词的基本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聋生积极参与的探究活动。为此,安排大量的聋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聋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聋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聋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出示两书《诗经》《宋词今译》。这样导入从视觉上吸引聋生,营造气氛,唤醒聋生对词的喜爱之情。板书课题。

  第二步、资料助读。让聋生简介词人生平、展示词人的个性名片,了解历史背景,师作补充,有助于聋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聋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的准备;教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引导。本环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历史课的联系。培养聋生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通过制作人物名片,培养聋生概括能力及动手能力。由于语言障碍,聋生面对众多的资料往往无从下手,缺乏甄别能力和概括能力,所以我特地安排了这个环节。

  第三步、师生共同赏读。分四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初读---找愁

  1、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注意读出停顿、节奏与语气。)

  2、 聋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字词意,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 聋生概述了解整首词的大意,教师指正。

  (二)细读---读愁、析愁(课件)

  1、师生共同逐句学习词的上下片。(结合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义)

  2、引导聋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为消除聋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先作个示例,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学习中,老师要激活聋生自主、合作、讨论,通过同伴间的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聋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品读---品愁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 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 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聋生体验,老师点拨。聋生在读的基础上,感受词作者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体验,老师对体验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四)感悟---议愁

  1、李清照愁从何来?(边小结边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聋生准备、教师引导。聋生品味、教师点拨。聋生对词的语言及表达进行赏析,着眼于名句、关键词,教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予以适当的指点。

  第四步、拓展延伸

  1、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2、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聋生讨论、教师主持。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让聋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以讨论争鸣的形式,使聋生间不同思想与理解互相碰撞,闪现聋生学习的灵感,开阔聋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在其中作为一个组织者,起一个承接作用。

  第五步、反馈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2、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3、再读整首词。

  聋生总结,教师归纳。让聋生学习阅读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欣赏词的基本过程。让他们试着提出疑惑,学会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第一二题背诵并默写《武陵春》这首词;请上网搜索有关描写“愁”的诗句”为必做题是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第三四题为任选题,难度较高,要求聋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的画面。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品味写“愁”的技巧。因为聋生常常会说,但怕写,作业中写的任务是为了以读促写,把发展聋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聋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以简笔画一艘舴艋舟为中心,舟中用红笔写上一个大大的愁字,突出本文的主旨,上面是一个个貌似石头的方框,每一个方框内分别写上国破、家亡、物失、夫逝、……把愁字形象化,概括化,艺术化,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

  《春》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及课文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

  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初一学生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这篇文章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教师点拨法和合作探究法来授课。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第一课时

  主要是读课文,包括老师泛读和学生齐读,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介绍文章及作者的背景,然后由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习题。教师帮助出现自学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下课前检测生词和文学常识。

  自读并讨论,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

  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然后小组共同完成学案。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1、提问作者、作品,出示作者图片。

  2、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根据学案,整体把握,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

  (三)品读揣摩。(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此时利用学案

  在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提问:文章地地段中的“闹”改为“飞”字好不好?

  不好,“闹”中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四)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提高题)。(10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2)自学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引用俗语的目的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

  (3)《春》的艺术表现上的鲜明特色?

  一、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注意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二、诗情画意相融合。没有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情融于景。

  三、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式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再加上叠音词和口语词的使用,使文章活泼,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五)小结

  (1)内容小结。

  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计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写法小结。

  全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课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描绘。

  (3)写景的佳词妙句。

  (4)思想上的启迪。

  (六)拓展训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

  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搞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宏观勾勒: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层次

  春草图钻鲜嫩

  春花图繁茂艳丽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和煦轻盈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细密平和植物-人

  迎春图赶趟儿

  赞春新、美、力

  《春》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lsxad,参赛的课题是——《杜甫诗三首》之《春望》。

  《杜甫诗三首》,学生最不喜欢《春望》,不好懂,不好听,不好背。其实也不好讲。但是,困难越大才越要挑战。

  本课选自人教版 语文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语感,特别提出“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 基本成诵”,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 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习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鉴赏本课可以不讲,一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语感好的学生,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般学生,只能“读诗四顾心茫然”。但是,古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高中老师更是埋怨初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一穷二白”, 所以,我把慢慢渗透诗歌赏析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

  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 多层对话 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所以,讲课顺序,内容详略,资料呈现,都以学生需要为准。本课以“整合”为特色,激活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补充同类诗词名句,总结鉴赏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跟据教学流程 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我对教学的理解。本课分为三大板块: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和归纳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诗,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环节意在创设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知人论世,细读诗歌”做铺垫。0458。9

  接着是第二板块:朗读诗歌。这是本课的主体,大约用30到35分钟,可以分为初读、精读、细读和诵读四个递进的环节。

  一、初读,读准诗歌。教师先配乐范读: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第二、精读,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这个环节分小组进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

  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1、春望,杜甫望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人形象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形象和诗歌情境。0122

  第三细读,理解诗情。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先由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这样做,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后教师提供助读资料,可能呈现:历史资料——安史之乱;杜甫生平;杜甫中晚年创作的诗歌《月夜》《登高》等;

  2、以诗解诗。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作注释。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情。

  3、以诗解情,以诗句为线索,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诗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通过本环节的整合,学生对杜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其他文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新的认识。

  本环节不仅有范读、自读、领读,齐读、指名读、问答读、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还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第四,品读,赏析诗歌。改换词语,理解诗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将“草木深”改为“改为“草木生”,行吗?用改换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师生通过比较朗读、激情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特色。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如: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第五,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归纳反思。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春》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春夜喜雨》是首五言律诗。本单元共有八首关于春的古诗,对于它们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诗歌方法的掌握,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抓住春雨的特点展开。本诗写于公元761年春,杜甫这时在成都定居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本年的二月间,成都发生旱灾,经历了旱灾的人,最懂春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欧歌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2、品读诗文,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作者内心的情感美

  3、再次朗读古诗,深入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4、学习本诗的写法美 全诗教学的重难点就是感受是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说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说学情:

  本班学生虽已学会理解诗意的方法,但在运用上还不是很熟练。

  说教法:

  我采用预案导学法进行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 合作学习,然后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再指导,再总结。

  说教学流程:

  1、根据题目确定朗读基调后,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把握朗读节奏,找出韵脚,明确押什么韵,然后朗读体会古诗和谐的韵律美。

  3、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4、品味古诗语言的凝练美,着重抓住“知、潜、重”三个字来体会。

  5、学习本诗的写法

  6、教师小结,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发挥你的丰富合理的想象力,为“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一幅画面。此环节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春》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课,整过程采取了听、唱、演奏、律动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下面我就以下几个部分向大家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个以“春”为情境主题的单元组合,内容包括演唱歌曲《春晓》、《春风》,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春》和活动《春天歌会》。

  本课的编写遵循了音乐教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原则,突出了“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能充满感情的学会演唱歌曲《春晓》体验词曲完美结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

  2、能够与同学合作,用明亮、轻快地声音自信地学会演唱歌曲《春风》。

  3、在听赏《春》的活动中,能感知乐曲的情绪转换,熟悉音乐主题,感受和表现乐曲描绘的情境,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每一乐章的音乐特点。

  4、能积极收集有关春天的歌曲和诗歌,大胆地参与《春天歌会》的音乐活动,从中体验到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甜美自然的声音轻松愉快地与他人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春风》。

  教学难点:在二声部合唱中做到声音和谐,声部均衡。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春天”为情境主题,围绕“找春天——听春天——唱春天”这一主线展开教学。

  “找春天”围绕春天歌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展示收集的歌曲和诗歌,让学生了解春天,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听春天”围绕维瓦尔第的《春》,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感受、体验并表现春天的美。“唱春天”通过学唱歌曲《春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音乐拟人化,更好地用歌声展现春天的魅力。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音乐治疗的目的,本课运用了多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有关的教学手段,如听、唱、演奏、音乐创作、音乐与其他艺术等等各种活动,而不是只是听听音乐。教学时我针对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为了提高他们的主导作用,还特地加入了绘画着一新元素环节,力求更好的让学生积极参与,起主动求学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重点采用引导法、听唱法、情境教学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活动激趣———找春天

  播放CAI课件展示:春天的歌、春天的诗,学生聆听观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歌曲?来,唱一唱。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画面音响,从中享受春天带给人们的美感,同时培养学生课余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二、听赏感受———听春天

  播放《春》音乐及画面,学生边看边听自由表现。(让学生感受乐曲情绪,并展开想象。)

  结合课件介绍作者及小提琴套曲《四季》,讨论:乐曲中用的主要乐器是什么?模仿了什么的叫声?

  通过随琴模唱、随乐哼唱、随乐唱谱这三个由易到难的步骤学习,并在每个步骤都明确提出声音情绪和准确度的要求,以便学生很好的进行乐谱的.识读。

  三、歌曲表现———唱春天

  请学生学学小树、溪水和花儿欢迎春风的样子。感受音乐形象。

  通过学生的听赏模仿,以及演唱,已经达到了练声的效果,为歌曲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听赏了维瓦尔第《四季》中的《春》,学会了《春风》这首歌,从中领略了春的绚丽、春的生机、春的豪情,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在这美好的春天里都有一份新的收获、新的喜悦!

  最后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春》说课稿 篇10

  幅经典的世界名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旨在贯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精神。该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主张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美术作品与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既能通过一定的文化情境有效地解读和欣赏作品,又能通过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化情境。

  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根据学生已经了解和对春天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显性目标:(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2)在认识作品的形式美感的

  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隐性目标: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和多元文化的态度,养成珍惜人的生命价值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人文精神。培养丰富的情感。

  重点:

  理解作品与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系以及作品的形式美。

  难点:

  了解作品中神话人物的象征与寓意关系。

  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导入(导入技能):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

  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 (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 问题1:你能描述春天的感觉吗?(要求学生用形容词或一句话表达)

  鸟语花香,微风习习,富有生气,春回大地,万木争荣。春天是美好的、富有生机的,春天是作家、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 生活里是,艺术也同样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艺术里的春。今天我们的学习作品《春》。(板书课题)

  问题2:你能在仔细观察后,描述作品中的形状、色彩和细节吗?能客观地说明这件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春的印象吗?

  描述:在桶树林里,一群人且行且舞,人物的聚散组合,极富节奏感;满地长着各种奇花异草。这是一幅蛋彩画。

  这件作品是作者按照诗人波利齐安诺的诗创作的。中间那位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是全面的'+心人物。她的形象端庄、秀美,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她举着的右手好像控制着整个画中的人物。

  左边三位“H惠”三女神(阿格莱西、塞莱亚、伙美罗西尼)被描绘得富有生气。女神沫浴在阳光里,正相互携手翻潮起舞。右边的一个象征“美丽”,中间一个象征“青春”,左边一个象征“欢乐”,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机和欢乐。在画的右边(自左向右),

  分别是花神、春神和风神。三个形象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季节即将来临。

  而在画面上最左边那个好像在采摘树上果子的力神赫耳墨斯。实际上在用他的神杖驱散冬天的阴云。他在这里是报春的象征。此外,在维纳斯头上,还飞翔着被蒙住双眼的小爱神丘比特。他正在朝着左边的人准备把金箭射出去。谁要是中了他的金箭,便产生如痴似狂的爱情。

  作者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表现主题。画中虽为神灵之境,却洋溢着人间的世俗之情,给人间送来爱与美的温缮。他的作品不仅富于诗的想象,而且在造型手法方面独树一帜。这就是画家不完全依靠欧洲传统绘画的明暗造型法,重视线条的表现、细节的刻画,追求装饰效果。整个画面在表现春的欢乐中又十分矛盾地带有一种忧郁的抒情和淡淡的幻想,使作品韵味深长。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当你欣赏一幅美术名作时,如同在聆听一首名曲,领悟和感受其中的思想与美,那真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事。今天,我们师生共同体会到了!

  回顾我们今天欣赏《春》的过程,并思考一些问题,彼此分享。写出两三点收获。

  1. 因为课件的导入环节中插入了音乐,在导入部分欣赏图片

  时,应注意及时把音乐关上,以免授课的其它环节受到影响。

  2.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3. 以上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春”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春》说课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

  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

  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

  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

  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

  国(破)

  《春》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春夜喜雨》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它是首五言律诗。本单元共有八首关于春的古诗,对于它们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诗歌方法的掌握,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抓住春雨的特点展开。本诗写于公元761年春,杜甫这时在成都定居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本年的二月间,成都发生旱灾,经历了旱灾的人,最懂春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欧歌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2、品读诗文,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作者内心的情感美

  3、再次朗读古诗,深入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4、学习本诗的写法美

  全诗教学的重难点就是感受是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三、说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说学情

  本班学生虽已学会理解诗意的方法,但在运用上还不是很熟练。

  五、说教法

  我采用预案导学法进行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 合作学习,然后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再指导,再总结。

  六、说教学流程

  1、根据题目确定朗读基调后,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把握朗读节奏,找出韵脚,明确押什么韵,然后朗读体会古诗和谐的韵律美。

  3、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4、品味古诗语言的凝练美,着重抓住“知、潜、重”三个字来体会。

  5、学习本诗的写法 6、教师小结,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发挥你的丰富合理的想象力,为“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一幅画面。此环节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7、布置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五言律诗

  杜甫

  《春》说课稿 篇13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钱塘湖春行》。

  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30首,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春》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两个单元,比如《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理想》等,主要是书写人生感悟,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二、说学情学法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提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读顺,读熟,并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欣赏春天的美。

  四、说教学过程设定环节

  环节1 导入新课。首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春天。学生无非回答两种答案,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春天的人占大多数。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活力,给人以努力的力量。每当春天到来人们总情不自禁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曲赋。课前布置学生去积累搜集有关春的古诗文,了解古人对春的感受。接下来看看今人是怎么赞美春天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

  环节2 走进作者。学习课文之前简单的介绍作者,让学生对朱自清有初步的了解。

  环节3 课题解说。解说作者写《春》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下这篇精品散文。不仅仅是为了赞美春天,而赋予它新的内涵—————渴望一个新的社会的出现。也表现了他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环节4 研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由我示范朗读,读出感情,先带领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春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悉字词,正音解字。并把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标注读音,加深印象。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3)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者的热爱之情。并给学生提示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要把握好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

  (4)理清文路。请学生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个朗读接龙,一段由一位同学朗读。学生读一段老师简单的讲解这一段的大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讲解完之后根据大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分为三个部分。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课文也描写了五副春景图,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5)再读,深入探究课文。请学生自由快速的朗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句子并举手发言。提问后老师一一给以解疑。老师在解答时学生也可思考问题。在解答完全部同学的疑问后老师反问学生问题,问学生作者把春天当作是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来着重突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6)齐声朗读课文。最后请学生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同时要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春》说课稿 篇15

  老师们好!接下来和大家研讨的是《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依据地位说教材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结构精巧、语言精致、笔触清晰,文辞优美。部编教材将此篇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是一个引领。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好第一课,第一个单元,一方面要学好课文,增益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决心和信心。教学好《春》这一课,等于为学生架设好了小初衔接的桥梁,开启了初中语文快乐的学习之旅。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安排不仅由课文特点决定,也是由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并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小学已经训练过朗读,现在升到初中,应该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变朗读为美读;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不管是那个学段,都应该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基于学生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我将《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把握文章的内容层次;

  2、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

  3、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依据目标说创意

  根据教学目标,我对《春》一课进行了教学创新设计,本课最大的创意是:朗读浸润整个课堂,以读带品,以读带赏:自读——读出层次;导读(重音)——读出感情;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四、依据创意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

  1、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他散文的特点;

  2、自读课文,能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春的?

  【活动目的:预习为走入文本,进行课堂的朗读指导、情感体验、语言品析、手法欣赏作了充分的铺设。】

  五、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部分:

  1、入课

  2、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

  3、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

  4、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5、结课

  (一)入课: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副迷人的画卷。对于春天,有的人吟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惆怅,有的人唱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伤,而朱自清却被春的活力所感动,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

  【活动目的:用诗意的语言走进课文,同时为课堂奠定情感基调】

  (二)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

  这个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一个主问题:本文结构明晰,对春的赞美一气呵成: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抒情线索行文。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划出三个部分的起止点吗?

  然后是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2、用师生串读的方式,读出层次。

  师读(1、2段盼春)——指名学生读(3—7段绘春)——师生全体读(8—10段赞春)

  (朗读要求:声音响亮,身姿端正,仪态大方,感情充沛。)

  3、学生再读“盼春”部分,试着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段内容。

  【活动目的:通过串读和自读,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主体内容,明确作者写了悄然而至的春草,五彩缤纷的春花,“吹面不寒”的春风,“密密斜织”的春雨,喜迎春归的人们这五种图景。】

  (三)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

  语言片段三:这个教学内容分三个步骤

  第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或段落,在相关的内容旁边做一点小小的批注。)

  第二,学生交流,教师点拨,重点点拨盼春和赞春部分,体现对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对春天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珍惜。)

  第三,指导学生用“重音”读出感情。

  语言片段一: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指导: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递进,后一个要重读,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来、近”传达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所以要重读。

  语言片段二: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指导:“一切”是这段要表达的对象,可以重读;后面排比句中的“朗润、涨、红”突出了山水太阳的不同特点,表现初春各种事物勃勃生机的景象,可以重读,重读之后,排比句强调语势的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也在这重读中表达出来了。

  语言片段三: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指导:结尾这三句话,赞美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第一句话“春天、新、生长”要重读,着重赞美了春天是新的、生长着的;第二句话“春天、笑、走”要重读,着重赞美春天是漂亮的、欢快的;第三句话“春天、铁、向前去”要重读,着重赞美春天是强盛的、有力的。这三个排比句,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昂扬。但不要过于阳刚,要读出春天的柔美之感。

  【活动目的:本单元的朗读重点之一是掌握重音,读出重音,就是强调课文中的某些内容,突出表达某些情感。实现这一个目标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既明确文章作者表达的情感,也学会在朗读中通过重音传情达意。】

  (四)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这个教学内容我安排了四个步骤。

  1、提出主问题:请大家默读下面文段,从写法角度说说你的发现。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归纳。

  学生能发现的:

  ①借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比喻突出色彩,拟人使景物更有灵性,排比增强气势,加强情感。

  ②发挥想象描写写春花想到了秋果。

  ③调动各种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突出春天的五彩缤纷,生机盎然。

  学生难发现的:

  ①句式富于变化,短句为主,生动活泼

  ②虚实结合,(花是实,果是虚)以想象拓展画面

  ③动静相宜,动态为主,写春花就写蜜蜂嗡闹、蝴蝶翻飞。烘托映衬春花的繁多、灿烂。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

  3、指导学生用“停连”读出画面、读出景物的特性。

  例: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我是这样指导的: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手法描绘出百花争先恐后景象开放的情形,要连读,读出争先恐后的画面感。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再三设譬花色,强调花色的艳丽,增强画面的色彩美,要停顿。

  “树上”领起后面的联想,“花下”领起后面蜜蜂酿蜜喧嚣沸腾的景象,要停顿。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是说杂样儿;“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说散在草丛里。两个比喻写出野花的细小明艳,一个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使画面呈现生机。要连读,读出野花的繁多,读出野花的明艳,读出野花的情态。

  4、方法学用。用所学的停顿和连读的方法,朗读下面三个语言片段。

  语言片段一: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语言片段二:

  

  【活动目的:《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文中的语言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体现出了作者一定的写作个性。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第二个朗读重点——停连,欣赏本文写景手法的独特之处,感受作者朱自清的写作个性与语言风格。】

  (五)结课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运用新学的朗读技巧,串联表演读文。

  指名一生读盼春——指名五生读绘春——全体生读赞春,教师情不自禁加入

  【活动目的:串联演读,既是对课堂朗读学习的检验,也是朗读的升华,同时课堂首尾照应,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