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相似三角形条件说课稿

时间:2022-12-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探索相似三角形条件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探索相似三角形条件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探索相似三角形条件说课稿

探索相似三角形条件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利用两个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它是三角形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又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其他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利用两个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力目标:通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小组合作等活动归纳出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培养宪政“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运用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三角形相似的探索,特别“对应”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贯穿于本节课教学环节的主线是:观察---探究-----讨论----归纳-----巩固展示,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同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来突破重难点。

  三、学法指导

  (1)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和多边形相似,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相似”和“全等”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要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八年级学生总体较好动,且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更多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5分钟)

  问题:课本第94页,思考……………….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应注重:(1)复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多边形相似的条件,强调边对应,角对应。

  (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学生活动,探究新知 (10分钟)

  学生活动1:课本第94页,思考:(1)如何画出三个三角形(2)三角形(1)与三角形(2)全等吗?由学生表述并书写。

  学生活动2:(1)师提问:根据多边形相似的条件,你能判断三角形(1)与三角形(3)相似吗?引导学生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方面思考

  (2)学生测量、计算、思考、探究……………………

  (3)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1:

  如果说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数学语言:在△A“B”C“与△ABC中,若∠A“=∠A,∠B”=∠B,

  则△A“B”C“∽△ABC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1)学生对“对应”的把握 (2)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适当运用“不错”“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 (3)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的能力和质量如何。

  3、例题分析、讲解 (10分钟)

  例1:课本第94页:例1 例2:课本第95页:例2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1)在已知题知中如何寻找两个对应角相等 (2)进行规范的板书

  学生活动3:课本第95页:思考:……………..

  此环节由学生分析并书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趁热打铁,巩固新知 (10分钟)

  本环节设计4小题,为课本第95页到96页练习1—4题,由学生单独思考并书写推理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合理,书写是否规范

  (2)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并适时表扬书写规范,说理清楚的学生,通过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学生成果展示 (6分钟)

  展示内容与方法:巩固练习的4小题,在展台上进行分析过程并强调如何规范书写,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和肯定。

  6、总结新知,强调数学思想方法 (3分钟)

  设问法,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1)学习小结的知识内容 (2)在能力和情感方面有什么提高和体会,这与“三维目标”相呼应。(3)教师强调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7、布置作业(1分钟)

  作业在讲学稿上,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的理念。

  8、板书设计

  (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

  (2)例题讲解 例1: 例2:

  (3)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探索相似三角形条件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的《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一)》这一课内容。下面我分五部分来汇报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这就是“教材分析“、“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是在学习了相似图形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等知识后,单独研究如何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的一课,本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求几何图形和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它在工农业生产、土木建筑、测量绘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在测量水塔、高楼大厦的高度时,都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来解决有关问题。在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其初步应用,这就为下节课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二)(三)打下好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纲要》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l知识目标:

  ①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一)。

  ②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来判断及计算。

  l能力目标:

  ①通过亲身体会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l情感目标:通过实物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从而发

  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应用。

  难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的运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讲解、课后小结直至布置作业,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设计“实验、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点燃思维火花(趣味题目引入,配以动画演示)

  1、为了测量一个大峡谷的宽度,地质勘探人员在对面的岩石上观察到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点O,再在他们所在的这一侧选点A、B、D,使得AB┷AO,DB┷AB,然后确定DO和AB的交点C,测得AC=120m,CB=60m,BD=50m,你能帮助他们算出峡谷的宽度AO吗?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题目引入,从而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假如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可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那么如何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验探索(分小组研究讨论)

  还记得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吗?那么判定相似三角形要不要这么多条件呢?假如当条件只有角这个元素时,能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1、若有一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投示)(1)每人画一个△ABC,使∠BAC=60°,与同伴交流,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结论:只有一个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若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一人画△ABC,另一人画△A′B′C′,使∠A与∠A′都等于60°,∠B与∠B′都等于45°,比较∠C和∠C′是否相等,测量三边长度,探求是否相等。

  改变角的度数再试一次。(用三个小组测量结果)

  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

  引出判定条件1:(学生总结,教师纠正)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对应边和对应角入手进行观察。教师在多媒体几何画板上直观地演示。在教学中,通过以趣味性题目引入,从而引起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即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样,从学生自己动力手操作、实验所得出的判定条件,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例题讲解:

  例:如图,D、E分别是△ABC这AB、BC上的点,DE∥BC,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

  分析:本例意在渗透平行与相似的内在联系,同时,本例有意识地渗透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思想,承前启后。

  解:(1)DE//BC

  ∠ADE与∠ABC是同位角∠ADE=∠ABC,∠AED=∠ACB

  ∠AED与∠ACB是同位角

  (2)△ADE∽△ABC理由是:

  ∠ADE=∠ABC

  ∠AED=∠ACB△ADE∽△ABC

  (3)△ADE∽△ABC==

  想一想:在上面的例题的条件下,=吗?=吗?(学生画图,交流,老师用多媒体演示出来。)

  解:由DE//BC得,=

  根据比例基本性质得:

  =

  即=

  两边同时减去1,得

  1=1

  即=

  课后思考:若DE与BC不平行,它们还可能相似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分三个问题显示,由易到难,新旧知识相结合,分散难点,让学生明白判定方法(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后设置一道课后思考与讨论,使题目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随堂练习:

  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老师用几何画板演示)

  (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3)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5)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解:(1)对。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因为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有一对直角相等,再加上一对锐角相等,根据判定方法1,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错。

  (3)错。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不相似。

  例:一个顶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与一个底角等于30°的等腰三角形就不相似.

  (4)对。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因为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相等,所以它们的四个底角都相等,因此有三对角对应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对。因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判定方法(一)的理解。)

  (四)补充练习:

  (1)已知:△ABC和△A′B′C′中,∠B=∠B′=75°,∠C=50°,∠A′=55°,问: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解:(1)在△ABC中,

  ∵∠B=75°,∠C=50°

  ∴∠A=55°

  ∴∠B=∠B′,∠A=∠A′

  ∴△ABC∽△A′B′C′

  (2)已知△ABC和△A′B′C′中,∠B=∠B′=75°,∠A=50°,∠A′=55°,问: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解:(1)在△ABC中,

  ∵∠B=75°,∠A=50°

  ∴∠C=55°

  而在△A′B′C′中,

  ∵∠B′=75°,∠A′=55°

  ∴∠C′=50°

  ∴根据判定方法(一),△ABC和△A′B′C′不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这两道题中条件的异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判定方法(一)的运用)

  现再请学生回头看看引入那道题,利用判定方法(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再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解这道题,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对判定方法(一)的理解,二来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使难度点予以突破,同时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提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同桌对讲,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发言,老师总结与归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全员参与,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六)、分层作业:

  (必做题):P119的习题4.7的1、2

  (选做题):

  如图,已知D是△ABC的边AB上任一点,DF∥AC交BC于E.AF交BC于M,且∠B=∠F,△AMC∽△BDE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l新的探索:(提高题)

  (4)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90°,对角线BD⊥DC,求证:△ABD∽△DCB.

  分析:由已知条件不可能推出有关比例式时,只能找相等的角.用定理“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图形中的公共角、对顶角、直角、两直线平行时的同位角、内错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等等.

  (设计意图:旨在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同时上述问题的进一步伸展,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思维发散的平台。而且这也为下节课学习证明作了必要的铺垫。)

  四、教学评价: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上组织学生参与“创设问题、实验、观察、讨论、总结”这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观点,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拓展性和开放性题目的设计编排,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五分钟小测:

  1、

  C

  如图,AB,CD相交于E,ΔAEC∽ΔDEB,∠A与∠D是对应角,则其余的对应角为xx,对应边的比例式为xx

  A

  E

  B

  D

  2、

  A

  如图:∠BAC=∠ADB,图中有相似三角形吗?

  为什么?

  D

  C

  B

  3、已知ΔABC,P是AB上一点,连接CP,满足什么条件时,ΔACP与ΔABC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