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说课稿

时间:2023-03-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想北平》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想北平》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地位分析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内文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属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二者比较。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高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一课时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对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等级,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把握大意,理解主旨;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

  (3)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

  (2)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德育目标:

  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文章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凸现老舍这篇散文的个性色彩,在教学中可以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较阅读。因此,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也应该设置为又一个教学重点。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

  1、指导美读。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对比分析。与课内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较分析,是鉴赏本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能见出本文的特色。既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又训练了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的运用。

  3、课堂协作讨论。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程序

  课前布置预习:

  1、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2、思考: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样的特征?

  课前预习的布置除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也让学生明白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讨论,归纳才会更有效果。

  (一)导入

  情境导入法——“乡情是一颗由甜蜜、温馨、哀愁凝结成的珍宝。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颦一笑,一离一合,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心底流过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对故国之恋的最好诠释。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指导美读

  诵读的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布置以下思考题:

  1、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2、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

  诵读过后,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举荐一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这种情感是直抒胸臆,浓烈,一泻而出,无须掩饰。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挚着眷恋。

  学生还可以在4——7节中概括写景的重要内容,如通过与“四大历史故都”(特别是巴黎)的对比,写出北平整体环境的“复杂又有边际”,院落布置的“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这一步骤让学生充分活动,自渎自答,相互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探讨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大意与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层次也已经明确无疑。

  (三)与《故都的秋》对比阅读,分析情感与写法上的异同。《想北平》属读本上的延伸性阅读,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一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利用课内学习的方法独立解决同题材文章;二开拓学生视野,增加文字积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也使本文的特点在比较中更加鲜明。

  这一环节灵活,可让学生充分独立展示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思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化形象的感知为抽象的理性分析。这一过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学会归纳。

  讨论要点如下:

  相同点:

  (1)都选取寻常景物,抛开风景名胜,表达一个文人的平民意识;

  (2)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烘托故都风物;

  (3)都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不同点:

  (1)对故都的热爱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个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从血脉中流出的充满血泪的“骨肉情”,一个是凄凉之景与凄清之情相吻合。

  (2)切入点不同。《故都的秋》选取具有“清”“静”“悲凉”特征的秋槐、秋蝉、秋果、秋雨等来写,欣赏秋的姿态与色彩;本文则是信手拈来,选取“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所有景致“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件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中艺术手法的分析,而且对于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体悟也更深厚了。“心有感于事物,叙事状物以表心意。”这是散文创作的一般原理,在解读语言文字中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品味语言

  鉴赏抒情散文,品味语言是基础。体会情感,赏析艺术手法都要与品味语言始终相随。在上步骤的分析中其实已经完成了部分语句的感悟。这里再单提出来,以使语言特色更加鲜明。

  散文的美未必来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你认为本文哪几处写的具有“动人光彩”,找出来,品味其语言。

  估计语段:

  第2节——“我爱我的母亲……”与北平之爱作类比;

  第6节——“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叶上的泥点……进了城还带一层白霜。”

  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这样的文字鼓舞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悟,甚至背诵下来。学生大致可得出平实、生动,看似平常语却那样贴切、形象。这与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关心苍生,为民请命的历史使命密不可分的。所以,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五、总结与拓展

  回顾教学主要内容(情感、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再次突出重点难点。

  结语: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个人的心灵归宿总是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

  附:板书设计

  《想北平》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专题针对的阅读问题:

  一部分中学生,面对有滋味的经典散文,知道好知道是美文,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入宝山而空回。寂寞的经典之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试图提供的有效阅读方法:文本研习——具体语句、题目、标点符号等的品读

  3、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得其味

  4、所选文本:

  “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想北平》——“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普通:语言平实如话,内容简单明了

  有滋味:深切的故园情思,对比写景物特点的手法

  5、学习者:有上述阅读问题的高一学生

  二、我分析之后的设计

  1、教学难点:得其滋味

  2、教学重点:品读具体语句,进入文本情感世界

  3、教学方式:

  品读具体语句:我真爱北平、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诵读重点段落:4~7段

  三个关键词:母亲、爱、几乎

  4、教学时数:2课时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冷送衣服的多是母亲——母亲总是和温暖联系在一起的

  以自己和母亲十几年的相伴,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概括性的定语

  体贴的母亲

  温暖的母亲

  给我安全感的母亲。。。。。。

  ——引出第一个关键词:母亲

  (二)进入文本:

  问:老舍把北平看作母亲,说他爱北平母亲,那么,文中的母亲可不可以用这些词语形容?可以的请从原文找出依据。不可以的话,请告诉我们,文中的母亲老舍用了什么词语来形容?也要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目的:明确内容要点,概括景物特点,为情感的品读打基础。

  动中有静的“母亲”

  在人为中显出自然的“母亲”

  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母亲”

  ——点:对比的写法,突出景物特点,比直接写更有表现力。

  所以要诵读,感受一个鲜明的“我”之景物。

  品读:让景物特点活起来

  小结:

  “我”爱这样的北平母亲,给“我”闲适、安全、妥帖生活的“母亲”。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几乎”: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负载

  复杂的感情集合体,无法一下子全讲出来

  轻声读全文,寻找“爱”里包含的丰富情感。

  有自豪

  有依恋

  有欣赏

  有赞美

  有喜爱

  景物的描写里浸润着对故乡、家园如此丰富复杂的情感,却都浓缩在一个“爱”字里。

  所以要诵读,让丰富深切的情感之花绽放美丽。

  诵读。让情感绽放开来

  (三)总结方法:

  越经典越没有匠气,大雅若俗,越容易一读而过,要做阅读有心人,学会细嚼慢咽;

  从具体语句深入,学会用自己的经历、感受、思考泡出文字的滋味,必将体验到满口余香的阅读乐趣。

  回答千古一问:

  有心之人品其文

  用心之人得其味。

  (四)作业:

  阅读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写景物的散文《故都的秋》。

  (1)品味北京另一种美,体悟爱的别般滋味。

  (2)完成文后题目。

  《想北平》说课稿 篇3

  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

  (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

  (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重点是鉴赏的方法,对散文语言的鉴赏主要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语言的特色和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依据是,散文的语言往往渗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语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大多时候它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了这些也就把握了文章,其它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同时学生平时在鉴赏方法上积累较少,生活的经验积累也少,故而少年人来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又因为第三册的散文单元目标是把揣摩语言作为重点来对待的,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就是渗透情感,具有丰富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题目是《想北平》,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课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单元中《故都的秋》已对北京,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目标定位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表达效果”。

  根据此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定位如下: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味语言的情感、含义及特色。

  2、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对比等写作技巧。

  (四)教学设想

  1、教学时数:考虑其是读本文章,主要是学生自学为主,安排1教时。

  2、教材处理: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从课文正文的第二段中“我真爱北平”切入,因为此句为本文的文眼(有关文眼在《荷塘月色》中强调过),展开文章思路的理清。在理清文章思路之后着重对重点语句进行情感和含义的揣摩,分析其语言特色,写作技巧,最后总结全文。

  3、教学方法: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①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情境法。人类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③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三个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4、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教”是为了最终落实学生的“学”,以达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习”的目的,而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是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1、学法指导

  ①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③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2、习惯培养

  ①诵读的习惯,为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有效的习惯

  ②对散文中抒情语句和议论语句的敏感。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由住校生在外读书求学想家导入,调出一个人长期在外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情感准备,同时达到要文情感基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理解课文。

  2、作家介绍和背景介绍(用幻灯打出)

  ①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②用幻灯播放北京城的布局,环境,自然风景、人文生活,使学生有了对“北京”特色的感性认识,这些能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3、学生一起诵读课文体味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思考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情感?这是落实重点、难点的第一步。

  4、理清线索和思路

  从第二段“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切入,因为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全文的情感抒发和材料组织都是围绕这句话进行的。在解决诵读时的问题同时理清线索和思路。

  (情)俊伟景物上海、天津(情)

  复杂有边际巴黎

  我真爱北平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四大历史都城真想念北平

  (神聚)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其它地方(神聚)

  (形散)对比手法

  5、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6、文章语言特色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讨论回答。

  ①语言朴素、自然,带有北京地方特色。

  ②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③句式灵活,整句的运用,使语言抒情味更浓。④⑤⑥

  7、总结

  对文章的写作思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寻找关键句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梳理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8、作业布置

  课后模仿老舍的《想北平》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想家乡》字数600字。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七)附板设计

  俊伟景物上海、天津(情)

  (情)复杂有边际巴黎

  我真爱北平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四大历史都城真是想念北平

  (神聚)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其它地方(神聚)

  (形散)对比手法

  (八)理论支持

  1、散文鉴赏的方法:主要从语言、技巧、思想内容三方面入手。

  2、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讲与不讲原则“是否有利于学生学”。

  3、中观分析:宏观的把握与微观处理原则。

  4、顾泠沅先生的情意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

  5、褚树荣先生的主题式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6、曹樟玉先生的新课改评价理论

  《想北平》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A、知识目标:

  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

  B、 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文章。

  三、说学法:

  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异同之处。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

  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习课文——导问法

  (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

  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样道出这种“爱”的?

  A、朗读课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

  B、可能出现的情况:回答零散

  C、教师归纳整理:主要通过和其他城市比较,表达对北平的爱

  比较结论:

  ①北平“热闹”,但北平“动中有静”

  ② 北平布置更为匀调,人为中有“自然风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贴近自然

  (4)作者没有涉及到“爱”,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处处体会到这无处不在的“爱”,这种从细微处着眼来体物抒情的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 以小见大。

  (5)小结全文: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4、 拓展训练——比较法

  (1)学习新课文,但同时也要回忆旧课文,并把相关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时时进行比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

  (2)自由讨论已学过的三篇课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3)可能出现的情况:

  A、相同点(容易回答):对北京深沉的“爱”;以小见大的手法

  B、不同点(较难回答):物象选择

  感情侧重点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讨论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示)

  (4)教师点评归纳并适当总结:感情一脉相承,文风各有千秋。

  5、 创新思维训练

  (1)研读课文,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当堂训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导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乡水,美不美家乡人”,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人儿虽不能说是“十足的游子”,但却也是难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们在此的许多同学内心同样也深埋着一颗“爱家”、“爱家乡”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在清晨当我们疾步于雾霭之中时被摧醒,也或许在傍晚当我们漫步于落叶之下时被惊动。那么,今天,请大家就借此大好机会尽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惦念吧!

  (3)如时间允许,当堂展示优秀短文片断,做到“奇文共欣赏”。

  《想北平》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想北平》。我的说课内容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说教学难点、说教学计划、说教法、说教学设计。下面就开始我们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老舍在1936年待在山东济南时,面对国内动乱的局势而写出的作品。这是他对北平的最真挚的眷恋,作者描写的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为的是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正在读这散文的人。老舍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风物美景,而是娓娓地叙谈,这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变得悠远绵长。

  《想北平》被编为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散文为主,学生要在对文章的内容熟知的情况下,才能体会到散文能够借景抒情的魅力所在,并在这一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学生们已经学过许多借景抒情的诗了,而借景抒情的散文在以往的学习中只是零零散散地出现,并没有像本单元一样进行系统地学习。对散文的形式、作用及美感都没有得到深刻认识。而本课的重点就是在结合时代背景的情况下,体会作者通过笔触传达给我们的情感,并进一步探讨散文的写作形式。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即通过学习,能够对散文写作形式进行了解并熟知散文抒发情感的表现的要求。现对本课学习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熟读散文,联系写作背景,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所在。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探讨散文与诗歌和小说的不同之处

  3、课后尝试写一篇散文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散文中作者拿“北平”和“伦敦”等城市作比较的目的,整篇课文作者都像是在与读者作对话,表面上虽是告诉给读者“北平”是个怎样的地方,其实目的只是想将自己的那份情思传达给读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作者这种传达情感的方法。更深层次地说,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了解散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五、说教学难点

  老舍的这篇文章从表面上看来就是一部思乡作品,但他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去写的,其情感便不仅仅就只是思念故乡了。这还有想激起大家都思念北平,热爱祖国的情怀的意图。因此,如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理解其作品真正内涵,便成为学习此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另外,还要在对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中,体认散文与诗歌的不同之处,就成了第二个教学难点。

  六、说教学计划

  由于还要学习散文的写作和散文与诗歌的比较区别问题,这就加重了教学的任务量,因此相应地,需要三个课时来完成本课学习。

  第一节课:以学习课文为主,并对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手法加以学习。

  第二节课:加深对文章的情感把握,理解文章写作的目的,把握散文写作时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意义所在,进而学习如何写好一篇散文。

  第三节课:对散文的形式进行探讨,区别诗歌与散文。

  七、说教法

  1、用默读法,让学生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分段并概括其段落内容。

  2、用复述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老舍笔下的北平描述一遍,再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关于那个年代的北平的景的幻灯片。

  3、分组讨论法,由老师提供当时作家写下此篇散文的时代背景,再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此篇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所在。

  4、通过老舍笔下的这些景物描写,进一步为学生阐述散文借景抒情的作用所在。

  5、采用点拨法,在老师提醒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诗歌与散文的区别。

  八、说教学设计

  1、导入

  (1)导语激趣。导语的作用是既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主要任务,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对北京了解有多少?除了知道它是我们的首都外,还对它有没有其他了解?北京最初不叫“北京”,而叫“北平”。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想北平》用的是“北京”的前任名字,可想而知,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离现在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而当时的北平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一起进入他那个年代的他眼中的北平世界,进而体悟他所表达的情感。等我们将这篇文章读透后,再从整体上要它与诗歌的形式进行对比学习。

  (2)幻灯片辅助教学。用幻灯片播放课前收集的有关于那个时候的北平相片和今日的北京相片,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再用其与老舍笔下的北平作对比,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全文。

  2、寻找美景,寻找作者与读者进行情感沟通的地方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分段的过程中挑选老舍笔下所写的“北平美景”,然后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可以在4——7节中概括写景的重要内容,如通过与“四大历史故都”(特别是巴黎)的对比,写出北平整体环境的“复杂又有边际”,院落布置的“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接着,再在一次略读的过程中找出老舍试图与读者建立情感连接的地方,由基础一般的同学进行回答。(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这种情感是直抒胸臆,浓烈,一泻而出,无须掩饰。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执着眷恋。)最后是老师进行点评,并说明这些景怎样在作者笔下勾起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3、老师为学生道明作者写作背景

  作者既然那么喜欢北平,那他为什么会选择离开?这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离不开的,老师对此为学生讲解作者写这篇散文时的背景:《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了华北危急,北平危急。老舍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4、找出文中描写其他城市与北平的不同的地方

  作者除了写北平以外,还写了其他城市。他用这些城市与北平相比较,力图使其思乡感情更为深切。让学生精度课文,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回答北平与其他城市的不同。

  板书:天津、上海知识、性格、脾气是北平赋予的

  巴黎太热闹、太旷、使人贫乏,位置差点

  伦敦与北平不相似,成天冒烟的工厂

  罗马

  堪司坦丁堡

  5、分组探讨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对于以上环节,老师进行点评后,开始下一个教学任务,即对于同样有借景抒情作用的诗歌,散文到底和它有什么样的区别?该问题的完成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进行。将全班60名学生分为十组,每六人一组,各组人员定好各组的组长和记录员,大家可一起讨论散文和诗歌的区别,记录员将自己组员想法记下,五分钟后由组长进行回答。

  (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可大致归为两点:①诗歌的文字简练、意蕴内涵深远;散文文字优雅舒展,有可以尽情发挥的空间。②诗歌偏重直觉和灵感,根据不同内容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宗教诗等,可含蓄可直接;散文讲究形式自由,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6、 总结

  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入手,而不是单纯地只读表面。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是与诗歌不同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已经明确知道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以便以后再次学习时能够更容易把握。

  7、课后作业

  (1)找几篇散文进行阅读,达到自主学习

  (2)自己学着写一篇散文

  我的说课完毕,如有什么不当之处,希望老师给予指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