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4-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 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范文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范文 15篇

说课稿范文 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课文《比尾巴》。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以及教学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比尾巴》是一年级上册拼音学习之后的第三组课文中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前面已经学习过了一组识字课文和一组精读课文。

  2、本课是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通过三问三答说出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儿歌旁边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体现了儿歌的意境,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儿歌,感受到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同时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年龄小、比较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还不足,集中的生字教学会使他们感到吃力。他们又刚学完拼音不久,识字、课文朗读都只是初步,在朗读方面,学生已有的技巧不多,难以准确读好问句。

  三、教学目标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联系插图和生活实际,认识本课12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撇折”和两个新偏旁“八”和“鸟”。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会朗读问句。 情感目标:在朗读感悟、自主探究中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有观察其他小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巩固识字和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认识12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撇折”和两个新偏旁“八”和“鸟”。

  教学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

  五、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一年级教材主张学生在玩中学、主动学的指导下,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好玩好动的特点,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下面四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字理识字教学法;

  3、随文识字法;

  4、游戏教学法。

  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在教学中我把读、说、贴等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本课的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标“以读为本,以读促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引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首先播放一首动画儿歌《小动物之歌》,把学生带入一个有趣的动物世界。然后通过儿歌创设情境:今天动物王国里要举行一场有趣的比赛,你想不想去观看比赛?那小动物们要比赛什么呢?随机出示并板书课题:比尾巴,要求学生书空并大声说出笔画名称。再利用课件指导认读识记“比、尾、巴”三个生字。提醒尾巴的“巴”读轻声。设计意图:这个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和老师拉近了距离,以故事开始,把动物王国搬进教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认读识记“比、尾、巴”三个生字,随文教字。

  第二步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尾巴大赛呢?”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含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设计意图: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这时候的学生乐于走进文本,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第三步由浅入深 认读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回答问题,教师出示六张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大屏幕出示六个小动物的名字,开始识字。识字分5个小环节。

  1.看图片、拼拼音、读名字;

  2.去掉图片看拼音读名字;

  3.去掉拼音只读名字;

  4.上台看图片贴名字。

  5.自主识记剩余4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以直观的动物图片形式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且采取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记住生字。

  贴图环节,出示不带尾巴的小动物。过渡语:小朋友们,看到公鸡和鸭子,松鼠一一亮相,剩下的三个参赛选手也坐不住了,你看,他们也跑来了!快和他们问声好,这是谁?这时图片出示:猴子、兔子、孔雀(不带尾巴的)贴到黑板上,我接着说:小动物们到齐了,你知道他们举行的是什么比赛吗?(出示课件“比尾巴”),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巩固学习生字。

  设计意图:这样运用课件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一部分生字的认读。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自主识记剩余4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取的是由扶到放的方式。课堂主要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负责穿针引线,让学生们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归纳识字方法,随后还可以通过同桌合

说课稿范文 2

  【说教材】

  一 教材解析:

  教材的目的是通过欣赏漫画作品,学习漫画的构思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敏捷。培养学生用敏锐的目光捕捉生活中的现象,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以校园生活、社会现象为题,用漫画的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漫画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等,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打破学生对漫画创作的神秘感。漫画创作就是通过夸张、对比、误会、比喻等一些常用方法将事情表现出来,或讽刺或幽默,给人们讲述一个道理或带来乐趣。

  难点:有些想法可能学生不一定能够表现出来,可适当的补充一些文字对话,但是不能因为漫画的线条比较简单而漫不经心,潦草从事,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漫画。

  三 教学目标与内容:

  ①欣赏漫画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了解漫画的一些基本常识和漫画创作的常用手法。②试着画一幅或一组漫画。③认识漫画具有特有的讽刺丑恶,弘扬正气的社会功能还具有其独创性,画漫画就应该有独创性在里面,要别出心裁。

  【说学情】

  一提到漫画,很多的学生就会联想到日式连环漫画卡通片的形象。但是这只是漫画的一种,不能让学生的思维陷入到这种漫画的局限之中。可以给他们看更多的漫画来开拓他们的视野。

  【说教法】

  为了让这一节的美术课更容易让学生学习,我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一、引导学生观看。①看课本,学习课本上关于漫画的基本知识。②看课件,讲解漫画的创作。③看漫画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思考。讲给学生几个笑话。

  同学们进行讨论,思考解决如何把笑话变成为漫画。

  三 引导学生绘画。

  ①给同桌画一张肖像画。②分小组把笑话改为漫画进行创作。

  【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课本,起稿用的.铅笔、橡皮和黑色的水笔。

  教师:相关的PPT课件,漫画图片以及一些幽默的笑话。

  2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2分钟)

  ⑴ 拿出几张不同种类的漫画让学生看,吸引他们的兴趣。

  ⑵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画吗?”

  ⑶ 导出新课,板书课题——《漫画》

  3 展示课件 学习新课(10分钟)

  师生共同观看课件,学习漫画的特点,类别,和创作。

  4小组活动 绘画训练

  ①给同桌画一张肖像画。要求夸张和简约。(10分钟)

  ②讲笑话并把笑话改为漫画进行创作。分成小组进行集体创作,比一比看哪一组的设计更夸张和别出心裁。(20分钟)

  5小结展示

  把学生的肖像漫画和小组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让学生评选最好的作品和创意。(3分钟)

说课稿范文 3

  一、说教材

  “生命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18课《生命的壮歌》中的第二个小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打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去世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奔腾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歌唱了戋戋弱者在生去世攸关的要害时候所体现出的难得的互助与献身精力。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群羚羊被打猎队赶到了悬崖边,一只老羚羊带着一只年轻羚羊向悬崖劈面跃去。第二自然段写老羚羊资助年轻羚羊跃过了悬崖,自己却坠入山涧。第三自然段写一队队羚羊照着前面的样子秩序井然地快速奔腾,以老羚羊的去世亡调换了年轻羚羊的生命,那悲壮神圣的局面惊得猎人放下了枪。

  二、说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四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于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在提供的语言材料基础上,培养学生们感悟的能力,理解羚羊们可贵的合作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了解重点句段,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本文难点:理解老羚羊用身体做桥墩的自我牺牲的过程,理解“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生命桥,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是一个让读者眼流泪、心滴血的词。那么一篇这样的文章如何让我们小学生在阅读时候,能读懂,能心为所动呢?

  1、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如:学生在自己朗读时,读不出“几分钟后,羚羊分成了两群”这话的另一层含义。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一群羚羊有着可能连人类都没有的果敢和机智,值得品读。但学生感觉不到。所以,我设问“几分钟后”、“分成两了群”说明了什么?从时间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又如理解羚羊起跳的合作过程时,我设计这些小问题“为什么要‘紧跟’?晚几秒不行吗?为什么‘高度还要低一些’”?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2、巧抓想象点,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假如让那“几分钟”延长,再多些时间让这些羚羊话别,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呢?

  B、试跳成功以后,当年轻羚羊到达彼岸,看着一望无底的深渊,它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就看见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见那依依话别的场面。情动才涌,学生读到深处,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3、用课外资料,壮歌“余音绕梁”。

  引导学生延伸阅读。固然,如今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获取信息,但究竟上,学生查找资料的本领照旧有限,课前我从网上找了其他动物的资料,包罗《生命桥》的原文《斑羚飞渡》。这些文章阅读起来都有些难度,以是,让感兴趣的同学前来领取。一来使用学生的好奇心自动到场阅读;二来满意程度不等的学生的差别必要。让悲壮的生命之歌继承唱响,让学生的感观扩张。

说课稿范文 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夏夜多美》

  一.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他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的种种自然现象,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语言及思维。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习字、词和初步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预示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品德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浅显易懂,对话分明,结构大体一致的特点,及聋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版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学生。

  三.学法

  结合聋生的认知特点,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

  导入新课前,我采用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认字,组词,说话。这一环节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培养了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过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那个和谐的童话世界,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景,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知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教学环节,为了把握学生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参与,以情景激趣。我首先说了这样几句话:“要下雨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都忙碌起来了,想知道它们都在干什么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用笔划出文中的小动物。”然后让学生说出找到的小动物,教师按顺序出示图片。这样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条理。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学中我以情景引导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为了体现师生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思想,我也参与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在共同参与情景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分角色扮演,深化体验

  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表演,老师为学生创造表演氛围,及制作各个小动物的头饰,让不同角色相互配合。这样既加深了对本课意境的体会,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五)引导质疑,拓展思维

  在本课结尾时,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的活动雨天气变化有关?”这些提问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拓展了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布置作业

  我设计的作业是回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并切问问爸爸妈妈看看下雨前还有那些自然现象。将本堂课教学延伸到家庭教育。不仅使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向家长做了反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不仅书本上可以学习,从老师那可以学习,生活也是个大课堂。

  五.板书设计

  要下雨了

  燕子空气潮湿飞不高

  小兔子 小鱼水里闷透透气

  蚂蚁高处搬家

  说板书: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直观形象,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范文 5

  教村分析

  《找对称》是一个科学类的数学活动,主要让幼儿理解"对称"的含义。此教学教师并不采用直接讲授的教学方式,而是用看一看、折一折、找一找、做一做的几个环节,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如,在让孩子们找三角形、花朵、蝴蝶这三张图片左右两边的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提醒着他们"三角形的角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不过,这样说也不是很清晰,为了突出方向,就画了方向明显的图案,让幼儿看得更清楚。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通过各位老师的研讨及商量,对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得到了解决。在设计活动中,采取了由易到难过程,在设计教案中,刚开始从认识简单图形,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来了解对称的图形,接着是"找一找"的环节,即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让幼儿在认识简单图形对称的基础上,来找一找对称的有趣图案。大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最后是一个"找一找"的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巩固"对称"的理解,从而更多的发现物体的对称性,由于第一研幼儿操作下来,对于飞机的图案,幼儿材料书上画的飞机跟现实生活中的飞机有所差异,因此,不能直接看出它是对称图案,必须通过实际去联系,幼儿很难理解,后来,我就在第二研中,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把对称的飞机形象的画出来,当做例题讲解,但在幼儿操作时仍没有好的效果,一直认为是不对称图形,因而,对我的教学带来了困惑,令我不知所措。

  还有一些地方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对于数学自己本身了解的不够透彻,教学活动准备前,没有认真去研究一些细微的地方和复杂的图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有些地方出现一笔带过的现象,而造成了幼儿的不易理解。

  一课二研活动,对于课前的准备如教师对教案的熟悉,教师的回应能力,还有教具等都需要认真准备,可以说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二研之后,虽然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漏洞或不足的地方,但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免会令自己感到开心。

  设计意图:

  从幼儿经验需求的补助与点拨方面来说,处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趋于单一的.数字或者是简单的加减法这一模式来套用,他们需求的是多元化数学知识的吸收与灌输,所以在本次大班数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上,我选用了数学中"对称"这一知识点对大班幼儿在入学前做一简单的数学知识的点拨,没有过多的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完全掌握这一知识点,但至少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让他们对数学中"对称"这一知识点不再陌生。

  活动目标:

  一、学习"对称"这一数学知识点,大志了解"对称"这一含义。

  二、操作体验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会裁剪简单的对称图形。

  活动难点:侠义理解"对称"的含义,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其知识点,把学以至用放在幼儿的教学课堂。

  活动重点:广义理解"对称",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其学习的乐趣。

  活动流程:

  一、"玩"对称,体验特征

  二、"剪"对称,操作体验

  1.说一说

  定义:什么叫对称?(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看一看

  3.剪一剪

  三"找一找"对称,提高认识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说课稿范文 6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教学上的一些思考:

  《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教学中可以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整堂课还应该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一到两个字,而不是把写字放到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写字的难度,孩子们能更加轻松地把字记牢、写好。

  我是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节,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对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在孩子们眼中,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由此我设计了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昨晚我在头脑中装进了几则谜语。今天,我就考考你们谁反应快,猜得对。”

  张词卡:公鸡、鸭子、兔子、猴子、孔雀、松鼠。在与动物打招呼中,把字宝宝送到小动物的手里的活动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与生字见了第一次面。接着我向孩子们介绍一位粗心的小画家丁丁(课件),启发孩子用慧眼去发现小画家画的小动物们都缺了尾巴。孩子们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畅畅而谈这三个小动物的模样,结合孩子的回答,穿插教学生字长、短、把。轻易地理解了字意,也分散了识字任务。随后,我设计了两道关口:识字挑战与朗读课文挑战。孩子要读的想法强烈。为了朗读好,理所当然得接受第一个挑战:识字——比比谁的记性好,识字本领大。一年级的孩子们好表现,一见要挑战,要展示自己的聪明,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思维活跃,同桌合作想办法记字效率也会高。字宝宝装进了记忆宝库,可是它调皮地躲进了课文中,你能学着阿姨响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吗?孩子们快乐地模仿朗读。在多形式地比赛朗读中,孩子们自我评议、合作纠正,朗读能力不断提高。然后我引导孩子从读中体会,读后谈谈猴子、松鼠、小兔的'尾巴长得啥模样。在孩子们交流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小小的一条尾巴,为何长得各不相同,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在互相交流中增长见识,感受着动物尾巴的奇妙,在孩子畅所欲言后,我也相应地介绍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知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趁机我要求感兴趣的孩子在课外多多观察、收集小动物图片,去了解更多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设计时我也动了一些脑筋,但一个人的力量小,考虑不周全,很多地方肯定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愿大家多多指点,多提意见。

说课稿范文 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题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快乐的舞蹈。《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第一、第二乐句句尾都空出两拍,让演唱者表演动作,第三、四乐句密切相连,最后也空出两拍做动作,所以这首歌曲比较适合表演。情绪热烈欢快,富于感染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的唱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学生带着快乐情绪,借助肢体、表情来参与活动。

  (2)通过练唱歌曲,感受和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

  (3)在唱演过程中引导学生集体合作意识编创歌词和对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再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谈话法,示范法,游戏法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1、第一个环节:拓展思维,引入课堂,在创作中寻找乐趣。用出示(漂亮的风景图,上面有花、树、房子、蓝天、白云、高山、小湖)。让孩子们看这幅美丽的画面,问学生还缺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创作。(老师引入说:“那就带着大家去寻找很多的快乐时光,想参加的和我一起出发吧!”)

  2、第二个环节:(跟伴奏作律动)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

  3、第三个环节:趣味游戏,操练节奏,演唱歌曲。

  1)、让学生用这个节奏说一说律动后的心情。出示节奏( x x x x x 0 ‖)教师表扬说得好的学生,又让学生用这个节奏来互相表扬。(这样学生尽情地创作,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出示节奏并说出来: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 0 0‖

  同学们呀 老师 请你 唱首 歌 (拍手)

  让学生也按这个节奏邀请老师演唱。(生齐说)。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铃鼓这一乐器来进行教学。我说:“我万分乐意为大家演唱,但是需要大家给我一个小小的帮忙,如果你们觉得喜欢,就用你们的身体语言来跟我配合好吗?”学生配合这些动作;拍拍手、跺跺脚、打打肩、握握手。(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合作演唱这首歌曲,充分地让学生述说自己的快乐、幸福的心情,为后面的学唱做好铺垫。)

  2)、学唱歌曲

  A、 出示歌词,让学生跟老师有节奏地念第一段。

  B、 播放歌曲,让学生一起跟歌曲轻声唱。

  C、 教师用电子琴伴奏,让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在教唱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乐曲的感受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和老师配合演出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多次的.聆听中对这段音乐有了完整的深刻的体验,直至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这个过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使孩子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整首歌的学习。)

  4、第四个环节创编

  1)创编题目

  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起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编,教师适当给予表扬。接着总结: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来自日本的儿童歌曲,在中国,不同的人给他起了不同的题目,有的直接叫它《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有的简单的叫它《幸福拍手歌》

  2)创编歌词

  让学生通过想象其他动作,再加上歌词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学生自由创编,然后展示一段。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创编中得到快乐。

  5、第五个环节综合表演

  老师为学生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双响筒、手铃(出示打击乐器)让学生用上这些东西使歌曲变得更丰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小组内创作出最有特色的节目。(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从创作中获得自信、获得满足。)

  6、第六个环节课堂小结

  1)让学生说出最喜欢这首歌中的哪一段并唱出来。还要回答为什么喜欢?(在这个环节的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了解。)

  2)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想把这首歌送给谁,学生自由回答,简单点评后接着我就说:“老师想把这首歌送给四川灾区的人民,祝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当然这是针对今年的情况而设计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有一颗爱心。)

  3)、在师生配合中结束这节课。

  A、师唱:假如幸福的话点点头吧

  生:点头。

  B、师唱:假如幸福的话笑一笑吧

  生:笑一笑。

  C、师唱:假如幸福的话说再见吧

  生说:再见。 (最后播放这首歌曲,学生走出教室。)

说课稿范文 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起来略显轻松。同时学生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指导学生采取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模式。

  2、学法指导本节课比较系统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对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喜欢什么“水”,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跟进这些是水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刚才说到的这些并非水而是溶液,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的一类物质,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溶液的形成)

  2、实验探究

  (1)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后可进一步设疑:我们得到的糖水上下是否一样甜?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①一样②不一样(下甜)据后一种结果,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糖水选取一位学生代表让其品尝上下两部分的糖水比较甜度。该学生回答品尝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进一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糖水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何现象?若将此糖水密封外界条件不变糖会从中析出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成因。总结出溶液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稳定性。(板书: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2)实验9-2、9-3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及讨论交流得出:水可以溶解物质,它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溶解一些物质。也可作溶剂。

  学生活动①说出上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②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汽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乙醇汽油(此时学生可能会对其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出现争论,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举例论证)。

  由以上问题引导讨论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它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若有水存在,无论量多少一般水为溶剂。

  设疑:溶质A溶于溶剂B中请说出该溶液的名称(从此总结出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A的B溶液)出示几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说出溶液的名称。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溶液等)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水做溶剂的溶液名称中省去溶剂水,换句话说没有提到溶剂的溶液溶剂均为水。

  4、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5、达标练习:

  一杯食盐水中又加入了一些蔗糖并完全溶解掉,此事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6、作业:P331、2、3

说课稿范文 9

  一、教材文本解读。

  《自然之道》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和几个同伴看到嘲鸫啄正在出龟巢探道的小乌龟,因同情的缘故,要求导游救小乌龟,结果违反了自然之道,成群的小乌龟获得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是安全的,倾巢触动,遇到了无数食肉鸟的袭击 。小乌龟因我们对自然之道的违反,受到了严重伤害。文章的故事发人深省,即大自然存在的规律,人类不能人为地介入,进行干预,会破坏这个规律,引起严重后果。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黄河的变迁,及其由繁衍后代的母亲河,变成今天的祸河的原因。阅读课以读懂课文、梳清条理为主。 《蝙蝠和雷达》一课介绍了蝙蝠夜行的秘密:一边飞行,一边发出超出波来决定前进的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这就是神奇的仿生学。

  《大自然的启示》之一《“打扫”森林》一文从林务官“打扫”森林一事入手,揭示人类干预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树林渐渐地毁了。本文与〈自然之道〉有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学习,得出结论: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存在生态平衡,人类的干预会影响到这种平衡。

  《大自然的启示》之二《人类的老师》一文介绍了仿生学的重要。大自然的动物——鸟类、昆虫、鱼儿成了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与〈蝙蝠与雷达〉可以进行类比阅读,从而使学生学会比较、总结、归纳。

  二、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已经逐步进行了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训练,学生初读课文应该能比较快的掌握字词,因此在字词教学方面不需要很多时间,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中差生自学能力一定要差一些,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抓住重点词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课堂上应让学生潜心读书,仔细探究,边读边找出有关词句。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交流,发表见解,体会发现者的愉悦。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加强词语的积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2、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完成语文园地中的各项能力训练,特别是口语交际训练,要培养学生搜集和表达的能力。而习作注重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注重细心体验在活动中的经历,注重体会,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出来。

  6、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把握文章

  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自然现象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3、组织学生参加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会。

  4、帮助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体会再现,进一步提练,最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五、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教学方法。

  (一)加强课前指导,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

  为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说明文《蝙蝠和雷达》之前,有必要先指导学生查找关于蝙蝠与雷达的资料,同时要教给学生分析、整理资料为己所用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书面材料或图片展示到班级墙报上,供同学们互相阅读??学生查找资料的预习无疑能为课堂更好地学习创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而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更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中的其它课文,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功能。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把自己查找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例如《蝙蝠和雷达》中,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回声》去理解,再结合课前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画示意图理解等方法,这个难点便可较好地解决。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就会有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对蝙蝠与雷达的了解作解答或补充。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解答也回归于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这也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抓住主要内容。在本单元的导语中,明确地要求我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就要给于落实。并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归纳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

  六、教学课时安排:

  9、自然之道 2课时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课时

  11、蝙蝠和雷达 2课时

  12、大自然的启示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5课时

  合计 13课时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三、教学设想

  (一)单元构思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四、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学习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收看教师制作的《战争中的儿童》专题片。内容包括战争中涌现的著名的小英雄的故事,现代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悲惨的生活等。以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本单元的专题,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2、教学建议

  (1)《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都是讲的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可以整合起来上成一个专题《战争中的小英雄》。以这两篇课文为主打文章,重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小英雄。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

  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夜莺的歌声》中有写句子含义比较深,需要学生读进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可让学生把这类句子都找出来一起体会。这一课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可讲得过深过细,让学生对比着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特点。

  接下来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推荐文章:《撒尿小男孩》《鸡毛信》《王二小》《马背上的小红军》《珍贵的教科书》等 推荐书目:《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安妮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结合起来,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战争硝烟地区的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和工作状况。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可组织一些段落的配乐朗诵,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传达诗歌的情感、韵味。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小节或诗句,熟读成诵,并摘抄下来。

  学习这首诗歌的同时组织学生认真读“阅读链接”的《儿童和平条约》,从不同的语言形式感受呼唤和平的共同的心声。

  3、拓展活动:本组学习的结束应该是孩子们走向另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的开始。本组的学习激起的是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对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的问题,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孩子们或许有一些自己的心声要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让孩子把学习的感受尽情抒发。可以唱一唱有关的歌曲,看一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可以演一演小英雄的故事,可以给仍处在战乱中的小朋友写封信,可以办一期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做一个“战争与和平”的专题采访??让孩子们在这些语文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四、教学课时安排:

  《夜莺的歌声》 3课时

  《小英雄雨来》 2 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课时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4课时

  总课时 13课时

说课稿范文 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结构上:本节是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的起始节,对整章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知识基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内容上:以天气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也将天气与气候进行概念上的比较

  教育意义上:天气以及气候都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以及天气符号能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分析,能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含义区分开来;通过读卫星云图,能简单的对卫星云图所表达的天气状况进行描述;能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并且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了解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所含的指数,知道空气污染指数所含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以及天气预报员等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角色扮演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活动,同时通过课后小组探索知道人类活动对大气有着很多负面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大部分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跃课堂氛围且能让更多的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2、角色扮演情景法:天气影响不同行业的人;课后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上治理大气污染

  3、读书指导法:齐读课本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内容,学生养成读书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说学法

  1、头脑风暴法:尽量多的想出获得天气预报的方式;快速记忆常用天气符号

  2、比较法: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比较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火眼金睛会分辨】

  1.齐读课本P67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总结出天气与气候各自的特点。

  2.区分以下哪些词汇是形容天气,哪些词汇是形容气候的?

  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风和日丽、常年高温、阴转多云、电闪雷鸣

  活动二【角色扮演我能行】如果我是...,我要注意...天气,因为...

  活动三【天气预报细细听】观看天气预报视频并注意其中描述天气的词语。

  活动四【天气符号记得牢】快速记忆地图册P30常用的天气符号,自制教具—手绘天气符号卡片

  活动五【我是天气预报员】请选择投影仪上部分城市进行天气预报

  课后活动【保护空气,身边做起】请阅读教材P69关于“空气质量日报的部分”并与你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探究

  【我能画出思维导图】与小组成员一起画出思维导图

  五、说板书

  以学生白班板书为主,教师只在学生出现知识错误或遗漏的地方做精简的提示。

说课稿范文 1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 瑞雪图 》 (板书 课题) ,下面我将从 教材、 学情、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和 说板书设计 等几 个方面 对本课 进行 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 瑞雪图 》 是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十 二 单元的第 一 篇课文,该单元以 雪 为主题展开。 《 瑞雪图 》 是一篇讲读 课文,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作者按雪前、雪中和雪后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的美,表达对这一场预兆来年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 标 第二学段的 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 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认 字 8 个,写字 6 个 ;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 、品味重点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2 、 研读课文,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疑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3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使学生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高。

  重点难点:

  为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 本课 教学重点确定为: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 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 2 个课时 进行教学 。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第 二 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 说学情

  我们班共有 54 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如:搜集资料的能力, “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的 能力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 《 瑞雪图 》 安排在本册书第 十 二 单元, 学生通过前 几个单元的 学习, 已经 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 、分类处理问题的能力; 标画重点词句,在阅读中品词析 句的 能力、默读的能力 也 一直在训练当中,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 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学生是学习 的 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的 教学内容,结合 四 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 " 自主、合作、探究 " 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 "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通过自主 阅 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 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在 第一课我已经完成了以下目标

  1 、指导学生完成摘录笔记,学习了生字生词。

  2 、 了解了文章大意 ,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 。

  本 课 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 我分六 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指出第二学段要在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略读,能粗知文章大意。基于此目标, 我在上课伊始,

  1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 瑞雪图 》, 利用题目拓展法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 、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 通过说说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这场雪的, 带领学生迅速回顾全文,理清线索。

  我相机引板书: 下雪前下雪时 下雪后联想

  第二环节: 静心读文 , 质疑思考 。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思考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 默读课文,随手标记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是字词也可以是课文内容。接下来分类处理问题,简单的字词问题当时处理,大家共性的问题 以及突破课文难点的重点问题在深入学文时处理。例如: 课题为什么是《瑞雪图》 ?“北国寒冬瑞雪丰年”是什么意思?

  紧接着,我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再次走进课文,深入学习课文 ”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悟情明理 。

  新课程标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这一目标,在第三环节的学习中 我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流程:自主阅读 —— 深入品析—— 探究讨论

  第一步, 自主阅读 。让默读课文 3 、 4 、 5 自然段 ,在阅读中勾画 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第二步,深入品析。 这一步,是教学 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既然大家对下雪时 和 下 雪后的美景感兴趣,我们就去看看雪是怎么下的 。 ”我指导学生用“读 --- 思 --- 议 --- 读”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段。读内容;思考雪下得怎么样。议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感情读。

  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大片大片、一会儿地上就白了”“万籁俱寂、沙 沙声、咯吱声”体会作者是通过看到的、听到的来描写雪大的特点。

  并相机板书: 看听理解 “万籁俱寂”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实现。

  四五段 “ 雪后美景” 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让学生用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读 --- 思 --- 议 --- 读”来学习四五自然段。读内容,思雪后景色怎么样,议那些语句突出了雪景美,感情读。

  全班交流第四段时, 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 “极目远眺”, 发现 这段描写有 远景、近景、 有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孩子们虽然身处北方,但是这样大的雪是不曾见到过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 雪大、雪美,我利用多媒体适时出示图片,拉进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了让学生读出美感,我引导学生读描写近景的句子,将去掉“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形容词的句子和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就会读的有滋有味。

  学生交流第五段 “雪后人欢笑”我引导学生思考: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作者是为了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

  第三步,探究讨论。我们欣赏了下雪时和下雪后的美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到孩子们欢笑就体现了作者的快乐,可能会说到文中直抒胸欧臆的句子:嗬!好大的雪啊!等等,我借机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6xx年到 62 年,正是我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粮棉歉收,人们特别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 62 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一场雪,联想到了谚语:瑞雪兆丰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这时请学生说说瑞雪兆丰年的意思, 理解“瑞”的含义是吉祥。 你你还知道哪句谚语也说明了冬天下大雪预示着会丰收?(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此时,我问学生: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是瑞雪图了吗? 课前学生的 问题迎刃而解 。 指出“借景抒情”手法,并板书。

  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再来朗读一次全文!“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第四环节: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

  我指导学生 回顾雪景的那一部分,根据板书回顾 写法, “这场雨下得真大啊!”开头写一段话。

  这样的练习 根据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巧妙地 把 “ 听、说、读、写 ” 真正地落到实 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 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 是 :

  1, 谚语积累 :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 读“秋色赋”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

  五,说板书设计。

  瑞雪图(借景抒情)

  下雪前

  下雪时看听

  下雪后远近静动

  联想 (喜悦)

  此板书清晰明了 的展示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描写雪景时所运用的方法 ,易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写作方法 。

说课稿范文 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信客》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使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而本课所讲的是大爱中的诚信部分。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积累字词。

  (2)培养快速阅读及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相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学习信客的优秀品质,特别是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4)教学重点:培养快速阅读及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相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5)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二、学情介绍

  本班学生对作品分析有一定的基础,60%以上的学生能够将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对新的东西做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有可能在对记叙文语言的局部赏析上存在说话不流畅、表述不准确的现象,这可能是一个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诵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外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信客的崇高品质。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原先所学到的汉字源流知识来对“信”进行解读,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5、以入关、闯关为激励手段,激励学生向上、竞争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对“信”字的源流进行探究------人+言=人说话就是要讲究诚信。

  2、作者介绍:

  3、入关----引出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

  (2)培养快速阅读及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相关内容、分析人物特点的能力。

  (3)学习信客的优秀品质,特别是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4、互动交流

  闯关1----读准下列词语和理解下列词语

  闯关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人物:

  鉴于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快速浏览课文,请抢答: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3)读完课文你觉得信客这一工作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从哪里体现出来?

  (4)文中写信客时重点写了他的什么事迹?

  (5) 通过这些事迹,你认为信客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闯关3----深入探究

  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圈点出文中最能够表现信客的形象特点的段落、句子或者词语,并大声朗诵,看谁最能够分析出作者的语言表现力。(提示:可以从词语、情感色彩、修辞、详略等入手,老师可以示范一个)

  5.对准目标谈收获或者质疑

  6、当堂练习:阅读短文,回答: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 --------”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01、成语是:

  02、概括文段内容后,填写你所获得的启示。

  7、板书

  现在的教学侧重于多媒体教学,因此板书越精越好,我设计的板书只有题目,作者和一个“信”字,一、简洁明了;二、全文以这个字为字眼展开;三、突出诚信的重要性。

  五、说预期效果

  我估计学生能够掌握80%以上的字词及其含义,对文章中心及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剖析人物特点。

说课稿范文 13

  一、 说教材

  本课图像与眼睛是湖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第一单元第二课,该单元的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已经让学生了解了“美”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懂得是美术作品的定义。第二课《图像与眼睛》就是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要素就是点、线、面、色彩、明暗等等,这些要素构成的主要形式就叫图像,教材中阐述了图像的真正内涵,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与再现,而是有着不同的特征与表现形式,根据图像的不同特征,美术作品可分为具像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三大类型。本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分类,理解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方式,怎样去认识去欣赏这三类作品,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定义如下:

  二、 说教学目的

  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了解美术作品包括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三大类

  2、理解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的内涵、特征及表现方式

  3、学会如何欣赏这三类作品

  4、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综上所述,本课的重点应该是

  了解美术作品的种类,理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的内涵,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的局限

  难点:初步掌握欣赏这三类作品的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利用直观的多媒体图片结合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进行启发式教学,比较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比,启发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

  学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通过亲自动笔作画来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异同,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它们的表现形式。

  五、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入场时,播放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同时配上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艺术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

  2、导课

  我觉得本课的导入尤为重要,应该打破常规,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先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画一条鱼,其他同学也同时开始画自己的鱼,要求不能和别人画的一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等学生画完后提出问题:

  你们觉得黑板上的鱼哪条鱼画得最好?为什么?最不喜欢哪条鱼?为什么?

  学生大多数会支持画得很像的才是好,画得不像的就不好,这时老师指出,其实不管是画得像的还是不像的都是美术作品反映出来的图像,欣赏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看像不像,因为美术作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内心的感受。有像的,有不太像的,也有完全不像的,从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图像与眼睛。

  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比直接了断的介绍更有悬念,和吸引力。因为美术鉴赏的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几幅名画,而要学会如何去欣赏分析各种美术作品,理解它们内涵。

  3、学习新知

  ①了解美术作品的分类:根据图像的不同特征可分为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

  ②、欣赏、理解具像美术

  展示中、西方的具像美术作品(重屏会棋图,贵妇人,刘胡兰)让学生欣赏,同时老师作简单介绍,提问:这些画面上画了什么?画得象吗?看懂了吗?表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并写下来。

  老师归纳并小结什么是具象美术,并用绘画与摄影比较,让学生理解具象美术虽然画得很像,但不是被动地再现客观物象,它注重典型意义和人物的精神世界。

  ③、欣赏、理解意象美术

  展示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夏加尔的《生日》,毕加索的《公牛》朱耷的《荷石水禽图》让学生欣赏,提出问题,这画面上的人物,动物画得象吗?

  你从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

  你觉得艺术家要表现什么内容?

  艺术家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图像的形体比例,色彩,意境等,与具像美术比较,归纳出意象美术的特征,使学生明白不能以用欣赏具象美术的方法欣赏它们。

  (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注重主观认识和情感渗透,采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法,或突出结构特点,或强调色彩感受,或打破时空概念,营造出一种幻境)

  ④、欣赏、理解抽象美术

  展示康定斯基的《即兴》,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成》

  提问画面上画了什么,像什么?这些作品令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形式角度来理解抽象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家的情感表现。

  小结抽象美术特征并讲授热抽象和冷抽象(抽象美术指的是完全不可辨认的图像。这类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而强调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的衡量标准不是形象的准确与否,而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旋律、节奏等因素是否让人感觉舒服。 )

  播放抽象绘画视频,让学生感悟抽象美术的内涵。

  展示书法作品(张旭)篆刻作品(齐白石)

  提问这些字写得好吗?怎么欣赏这些篆刻?

  小结书法作品与篆刻的艺术特征。

  展示抽象雕塑作品,老师再次讲解抽象美术的特征与表现方式

  4、课堂实践

  a、分组画画,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今天的心情:

  1组:具像 2组:意象 3组抽象

  教师抽样点评并采纳学生的意见。

  b、展示各类型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按具象、意象、和抽象三类进行分类,并分析他们各自在形体结构色彩线条等方面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

  美术作品表现的形式各种各样,有具象的,意象的,抽象的,我们不但要能区分他们的种类,更要学会欣赏它们,理解这三大美术作品内涵,要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的局限,也要学会以各种形式的图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情绪等。

  五、作业:将具像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绘成表格,并以实例进行说明。

  六:教学评价:

  1、 对老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2、 学生课堂实践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说课稿范文 14

  一、说教学思路设计:

  《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

  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在教学本课时,我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的教法中体现:

  (1) 审美体验价值

  (2) 音乐中加强群体意识

  (3) 变难为易的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分组合作、质疑探究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对音乐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的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通过创编动作,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乐曲的特点,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3、唱好二声部合唱,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说关键处的处理: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重点是用柔美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变拍子节奏,表现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思乡情。在这个环节,我采取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学生想象美丽景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另外利用游戏的形式,将3/4与4/4变拍子节奏这一难点解决并消化,让它变成一个轻松的可以一笔带过的东西。

  四、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听三拍子和四拍子音乐进教室(《苹果丰收》、《我怎样长大》) 边做律动边进教室,通过聆听感受三拍四拍子乐曲的节奏特点,并运用形体的动作增强学生对两种拍子的韵律印象。学生说出两种拍子的不同,你是用什么方式区分的?

  2、导课: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听的这两首歌曲是本学期刚学过的,你们谁还记得它是哪个

  国家的作品?

  那么,你们还记得这两首作品的拍号吗?

  利用孩子们对竞争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并加以及时的表扬、鼓励。

  3、节奏游戏,兴趣引路:

  在教唱《故乡的小路》一课时,在一开始先用游戏抓住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将这节课的重点提出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消化它。比如:听歌曲《故乡的小路》的伴奏音乐,教师带领大家做变拍子的拍手游戏,让学生通过拍手这一简单的动作,领会变拍子歌曲的特点。首先,教师规定一套表现三拍子和四拍子强弱规律的动作,比如:三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四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点手心。老师举起拍号卡,(3/4拍和4/4拍的)带领学生一边做动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让学生开动脑筋,各自编创一套独具风格的动作,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最后,老师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重新收拢,集体进行变拍子的音乐游戏:

  根据老师弹奏的音乐节拍特点,做出不同的规定动作。

  而所有的这些只是为了《故乡的小路》这首歌曲的教唱和歌曲中变拍子节奏的把握做铺垫。通过以上的练习,解决了曲谱教学中的难点,为新课的教学扫除了障碍。这种教学中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和条件。并且让学生明白生活本身就是音乐的源泉。

  4、测试听力,区别变音记号:

  刚才大家的练习做的非常好,老师现在想测试一下你们的听力。请听老师弹奏的这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

  弹奏歌曲第二乐句,并将变化音改动一次,让学生听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练唱,解决关键音的演唱。

  5、熟悉旋律,合作学唱:

  通过老师范唱和教唱,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并利用节奏拍手传递游戏的形式,一边拍手一边读歌词。另外,采取让他们分组接唱、分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从易到难逐步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使学习效果更具有实效。

  演唱的过程中注意情感的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最后按处理将歌曲完整的带有情感的演唱。

  6、歌声中结束:

  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带来了活力,注入了生机,弥补了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以直观的美感享受。

  五、说课件设计:

  第一页:优美的图片做背景,插入三拍子、四拍子音乐,听音乐做动作,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第二页: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图示。做游戏时的节奏图谱

  第三页: 变化音符的演奏乐谱。

  第四页:歌曲《故乡的小路》的歌词,配合读词做游戏

  第五页: 歌曲《故乡的小路》的图谱

  第六页:优美图片做背景,插入歌曲《故乡的小路》的范唱音乐以及伴奏音乐,

  进行接唱、领唱、齐唱的练习。

  这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范文 15

  一 、指导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终身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性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本节课首先采用故事导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以情境教学贯穿整堂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乐中学,学中乐”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一切活动的开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根据这些理念及水平一学生的特点,本人构思并设计本课教学,如运用鲤鱼跳龙门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将其蕴涵着人文教育因素引入到体育课堂上来,力图挖掘体育课更为丰厚的教育含量,以此来充实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文化课成绩、身体素质普遍较好。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意识淡薄,该班级班风活泼,班级纪律性较强,班风凝聚力、荣誉感强,对体育课兴趣较浓。此水平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可塑性很强,采用情境教学是最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学生积极参与,积极配合

  2、运动技能目标:学会在自然助跑中一脚蹬地踏跳、双脚轻巧落地的跳跃方法;在游戏中进行移动、躲闪的练习

  3、身体健康目标:发展身体灵巧性和动作的.协调性,增强下肢力量

  4、心理健康目标:养成勇敢、诚实、机智、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具有相互合作、帮助的精神与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难点:自然助跑中一脚蹬地踏跳、双脚轻巧落地的跳跃方法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入景动情,明理知味。用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体验到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最佳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自主探究法。在练习中,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突出其自主性,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敢于“放”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创造性能力。

  2、学法指导:

  本课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使学生在创设情境的教学活动中学习。通过故事导入----兴趣提升---设疑----解答----师生共同参与----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的过程,使本课的重、难点得到解决,并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

  七、教学过程

  1、热身运动(8分钟)

  课前进行整队和简单的热身慢跑,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自主做准备活动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意识。

  2、新课讲授(28分钟)

  教学一:小鲤鱼跳龙门(20分钟)

  在新课教学前先创设鲤鱼跳龙门的教学情景,通过这个故事引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告知学生今天大家就是这群小鲤鱼。典故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很大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思考,提出各种疑问。对于这些困惑,教师进行指导,并让部分同学按照他们的构思进行跳跃,通过自己体验对比,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而且还掌握了双脚落地曲膝缓冲的本领。

  在活动中,我还让学生担当小组内的不同角色例如:担任小组长、担当牵橡皮筋的任务等,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等能力;同时小典故也告诉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敢于成功这个道理。学生在各个角色都表现的非常出色。

  教学二:小鲤鱼智斗渔翁(8分钟)

  创设教学情境:小鲤鱼的欢乐童年生活,调动学生的模仿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游戏——躲避渔翁,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和奔跑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协作、遵守规则的精神品质。

  3、整理放松(4分钟)

  1、让学生想象着胜利后成为腾云驾雾的龙,放松身心,体验今天取得的收获

  2、同学反思并小结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教师给予鼓励肯定

  八、场地器材:

  跳高架一副,长皮筋一根,短皮筋六根,小体操垫六块,用竹竿、呼啦圈、跳绳做的“网兜”一副。

  九:运动密度:

  43%左右 预计平均心率每分钟135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