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10-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五、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以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导入课题,简单介绍文中主要人物。

  第二版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版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突破难点。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一个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法的引导。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连句。理解之后大声朗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四版块: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动漫故事,激发兴趣,学生自由读课文、读译文。交流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学生初识古文,初步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刚刚读出古文的一点味道来,一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兴趣,又能考查一下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一举两得。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六版块:课外拓展,丰富阅读。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细致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抓主要事件的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课文中叙述的"偷枣"这件事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并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3、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三、说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通过二年的学习,已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抓住难读的字、词进行正音即可。理解词语是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关于比较句子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定式思维,只要是文章中用的那一句,总是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后,比较出句子的不同点,一句比较简明扼要,而另一句则用比喻等手法写得具体生动。课文中显然用第二句合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简明扼要也是非常需要的。有了这样辨证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新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既做到分步实施,又注重给学生一些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事例"。

  六、说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根据教学策略,分以下几个步骤落实:

  (一)整体感知,厘清脉络。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刺猬是怎样的感情?作者通过什么事写出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要的话概括地说,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在了解作者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之后,通过读句子,抓刺猬偷枣的动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按先后顺序复述小刺猬偷枣子的经过,使学生对课文加深了解,培养学生概括、复述等能力。让学生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总起句,说说刺猬偷枣高明在哪?帮助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练习,拓宽视野。

  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明白每组的第二句更适合在这篇课文中,而第一句在别的条件下,也是可用的。这样辨证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信息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课前了解的动物独到的本事,使学生能将今天的所学进行迁移,运用作者写作的方法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怒、暮、燥、雅”等8个生字。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3)激发观察的兴趣,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得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与贴画,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看黑板上是什么图?(展示一个钟表)说说它的用途?再板书“花”,看了“花钟”这个课题,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时学生会提出花钟是什么样的?什么是“花钟”?

  (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兴趣是的老师,在孩子熟悉的事物中)

  (二)自由读文,感知文本

  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那“花钟”里都种了哪些花呢,下面董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欣赏各种各样的花,伴着音乐解说)欣赏完这些花,你们有什么感受想说说吗?(学生自由说)由此引入课文第一自然段: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在这里我紧扣课题,由“什么是花钟”这个问题带动全文,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初次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出示幻灯片:课文最后一段))

  (三)以读促讲,直奔重点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

  设置“读了课文,你知道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呢?”这个问题,让小组合作,你读我找。出示并欣赏照片,说出花的名字。

  然后找出文中描写花开放时间的句子,如“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重点品读。学生会感受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产生的形象生动等效果,在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过程中,读写结合、相互贯通,进行仿写。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学习语文具有模仿性和较强的发表欲等特点。引导学生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学生肯定会对花为何开放时间不同,提出疑问,由此导入第二自然段中寻找原因。

  (四)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生动有趣,语言贴近儿童生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语句,细细品读,从而更好的落实教学内容。

  (五)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漫游了花之语王国,通过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探索,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会了思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相信,大自然里还有许多许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本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缤、枚、争、勾、喇、叭、厚、曲、丰"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淡黄、丰收、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兴致高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应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老师必须有策略地对朗读进行指导。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我将合理运用多媒体,以情景助读。

  四、说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非常适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所以,我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五、教学过程

  作为第一课时,我这样安排:说秋天——体会秋雨的清凉与温柔——总体把握,统领全文——感受秋天的美景,理解五彩缤纷(读中体会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美景,感受语言美。)

  怎样才能突破难点?怎样让学生读好课文?怎样让学生去感受,去领会?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画画秋天,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背景音乐,以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这样安排了一些内容: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地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他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课文写得那么美,那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写好,我没有这个把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章,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触很深: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导学生去读、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语句来表达。看来自己真的该多读读书了!

  3、设情境,说中品,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闭上眼,通过引述让他们仿佛闻到秋雨藏着的气味,并读出来。再让他们小组讨论,秋雨里还藏着什么香味?(课件出示)请学生当当小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秋天的`果园,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自由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就出示了这样的例子(课件出示),为学生思维的表达作出了实例示范,这时的学生也许会说:"板栗树上的板栗球露出了笑脸,板栗们趁此机会溜出来了"等一些句子。此时的我会充当学生忠实的听众,引领学生由阅读迁移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让学生们明白:这样美的语言我也可以说出来。

  在品读第四自然段时,(课件)顺学而导,以学定教,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首先告诉学生秋雨是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瞧!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好朋友关心的说些什么呢?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再让孩子们当当森林中的广播员,替秋雨姑娘广播广播!设想有哪些动植物听到了?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表演,不知不觉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超越文本,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语言的创新能力。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习课文去学习和理解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同时,去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先从整体去把握而后逐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疑,思之始,学之端。”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会了解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增强表现力,也更真切而细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去表达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方法。

  (四) 细致分析, 品读主题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 “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 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以上三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对整篇课文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激发内心的情感去思考问题,并 深刻理解科学家在对待科学的问题上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精神。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同时,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同学们学到的道理和精神。使文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 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致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五。作业设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课后不断的思考和巩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温习和巩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六年制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共包括四篇课文,分别从古代的思想家、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几个角度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主要是介绍北宋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热闹的街市以及桥北头的具体场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这幅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找出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个学段的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生活情景不熟悉,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对照画面学课文”这种学习方法是学生新接触的`,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画面中的场景距离现实很远,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还不强,因此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的资料。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由于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相距很远,我提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法,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让学生对照多媒体上的图片还有课本上的局部图,凭借联想,借助生活体验,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读出感情,并采用小导游解说,老师范读桥北头的情景等多种方式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我联系本单元主题谈到: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悄悄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认识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领略了古代建筑赵州桥的风采,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板书课题,让学生用这个单元里学的一个词语解释“名扬中外”,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既然是名扬中外,那你觉得应该用怎么样的感情去读这个标题。学生读好后问:看到标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积极提问“这幅画画了什么?”“这幅画叫什么?”“为什么这幅画能够名扬中外?”等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

  在肯定学生的积极动脑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纠正三个多音字“作”“溜”“乘”,交流搜集的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分享资料。

  (三)剖析课文

  在学生初读课文和交流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交流了《清明上河图》的大致情况,包括年代,作者,尺寸,画面内容,保存位置。紧接着利用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收获,用多媒体展示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体验画面中的情境,并重点指导课文中间几个段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后,回归课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之后给出答案。结局之后,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另外的局部内容。这幅画内容很丰富,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拓展总结

  《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课后大家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太阳》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六组的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繁殖”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方法,所以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层层深入的启发、引导阅读,让学生逐步明白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

  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2、读写结合法。本课的4—8自然段都是讲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在学生充分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我

  让学生模仿曾经学过的诗歌《假如》的表达方式,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本课我打算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环节是初读课文,学习

  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太阳的特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细读课文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略读4—8自然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的训练。

  下面,我着重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这节课我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

  块——导入新课;第二板块——抓住特点,品读方法;第三板块——欣赏语言,学习表达;第四板块——总结,发散。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欣赏一段动画:后羿射日

  2、画面定格后,老师导语:这个动画的画面是非常好看的。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它却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你能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来挑挑这个故事哪些地方不科学吗?相信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很快说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后羿的箭是不可能射下太阳的,因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太阳很大,太阳很热。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远大热)

  【动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课伊始,我用动画片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挑出动画中的不科学的因素,不仅是对学生上节

  课所学的一种回顾,又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二板块——抓住特点,品读方法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方式,既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有扶到放的指导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一共分四步来进行引导的】

  1、引导过渡:学习说明文,我们不仅要明白它说了什么(随机板书:说什么),还要体会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说清楚的。(板书:说清楚)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2、合作学习:学习《太阳》这样的相对较为枯燥的科普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同时我也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3、汇报交流。

  (1)学习“远”的小组汇报。

  首先,学生一定会汇报,太阳“远”的特点是通过这句话来说清楚的:“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方法肯定还不熟悉。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一个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在指名口头练习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就这样说着说着,你有没有发现括号里所填的内容都是什么词?预计学生一眼就能明白,都是数量词。于是我相机点拨:象这样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的方法,就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

  最后齐读这句话,加深对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理解。

  (2)学习“大”的小组汇报,

  预计小组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板书:作比较)我会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书上的学习泡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我会借机表扬这一组的同学,并告诉大家,读书时注意泡泡里的话,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习惯。

  (3)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我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比如:课文介绍太阳“热”这个特点的时候,采用了说明方法,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并把这个句子读出来。

  预计学生有了前面两组的汇报,能很快明白,这一段,也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其实,这三段话中,还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是,对于作为刚接触说明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一下子掌握这么多的说明方法,容易混淆。因此,对于这两种方法,我准备只作简单介绍。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其实这三段话中,还有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现在就以第三自然段为例,你能说说哪一句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哪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引导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是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就是钢铁碰到他,也会变成汽”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板书:举例子打比方)

  4、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第三板块——欣赏语言,学习表达

  【本课的4—8自然段都是讲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文字流畅,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已经读明白主要讲什么了,因此,我把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放在欣赏语言,学习表达上。】

  1、自主品读,欣赏语言

  我是这样引导的:学习说明文,我们不止是了解文章中蕴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味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请大家细细地

  读读课文4—8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地方的语言值得你特别欣赏,边动笔墨边读书。

  学生品读课文,教师巡视。

  2、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认为值得特别欣赏的语句。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我就不作详细说明。我会相机点评如:你很会品读课文的语言;

  你有很敏锐的语文学习能力等等。

  3、刚才,同学们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生动。其实,我们也有能力来运用这些生动优美的语句。(板书:会运用)

  课件出示要求:再次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来写一些太阳和人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假如没有太阳,;……

  4、指名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小诗深情地朗读出来。

  老师小结:是呀,假如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5、指导朗读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所说:常识性的课文课文应该怎么上才姓“语”?惟有着眼于语言形式,促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以上这种变换形式,文改诗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构,转化为新的言语,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第四板块——总结,发散

  1、老师导语:学习了《太阳》,我们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老师现在考考大家,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谁能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

  预计学生能说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等等。

  2、引导发散: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呢?

  学生自由想象,老师加以鼓励:真不错,希望有一天老师能用上你们发明的东西。

  【本组教材都是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的。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再到“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呢?”以生活为依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21、太阳

  说什么说清楚会运用

  远列数字

  大作比较

  热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板书是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用箭头表示本课教学的思路,清楚地显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的思路,为学生今后学习说明文指名了方向。】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鸟儿》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出自文学名匠冰心之手,语言清新流畅,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每天在树枝上唱歌,被孩子们打中后两只老鸟把它接住并带回巢中的事。文章以爱为主旋律,歌颂了亲情的伟大;批评了不成熟的儿童爱,因爱的方式不对,给鸟儿带来了伤害;告诉我们生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的,我们人类应该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应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教育孩子们对于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仅要爱,而且要会爱,爱不是自私地占有,不是无情地伤害,而是欣赏、呵护和无私的奉献。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应该爱护鸟类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3、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应该爱护鸟类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3、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方法

  学生升入三年级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想象、口头表达、交流合作、朗读等方面的能力,但是这些方面的能力都不强,比较薄弱,比如观察不细致,不能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口头表达方面说话不够流利、完整、通顺,朗读水平不高等等这些能力都有待于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培养,不断提高。针对学生的现状又结合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通过运用朗读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图文结合法、理解重点词句法来进行本课的教学,并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结合《一只小鸟》一文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一、激趣导入

  因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学习,一开始我便以“昨天我们认识了一只小鸟朋友,今天它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大家还想继续了解它吗?” 导语导入,(通过“小鸟朋友”这样亲切的叫法,拉近学生与小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检查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新课标要求,理解课文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第一部分的学习我设计运用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我设计围绕“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个问题,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静心潜读课文,与鸟儿作心灵的吟唱,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在愉快的交流过程中学会知识,再经过全班交流,学生对鸟儿的外形、活动、叫声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鸟儿那机灵可爱的样子便会跃然纸上。“如此可爱快乐的小鸟,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它的快乐呢?”此时趁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鸟的可爱快乐,通过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生评读、老师适时的激发、导读,我想学生应该可以读得活、读出韵味。此时又我设计了“同学们对第一部分的学生还有什么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吗?”这样一个质疑的环节,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另一方面可以点出重点,如“啁啾”是个生僻字(形容鸟儿的叫声);有些学生可能不太理解,可以让学生帮助解答;再如“自然”在这里指大自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大自然除了有“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等等,还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到因为有了小鸟清脆柔美的歌声,大自然的这种和谐的美才能够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样一来,也就为解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找到了依据。最后我又设计以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鸟快乐可爱的形象及欣赏关于小鸟的图片、叫声的环节把学生对小鸟的快乐、可爱的理解推向巅峰。

  第二部分(3—6)是文章的重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设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方法突破重难点。如这句“它正要发声,忽然“啪”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了下去”“忽然”说明了什么?(意料之外)“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掉”?(跌说明完全失去控制,很重的掉下来,说明鸟儿受伤很重)“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斜刺里”不好理解,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仔细观察图中两只老鸟的动作,通过适当的动作或手势从而理解“斜刺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箭也似的”说明像箭一样速度飞快;另外通过“飞来、接住、衔上”一系列动词体现出老鸟救子的急切心情;“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地落到地上来。”“一滴一滴”说明什么?(学生只要理解小鸟流血过多,受伤严重)刚才还活蹦乱跳的雏鸟就这样受伤,就这样失去了生机、清脆的叫声甚至也许是生命。此时孩子的情感从高峰跌入谷底,他们为小鸟的不幸而悲愤,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共鸣:爱不能成为一种伤害,爱应该是欣赏、呵护和奉献。通过对“斜刺里”“箭也似的”“一滴一滴”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加之教师适时的指导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等有效地、充分地朗读,我觉得学生应该能体会亲情的伟大。

  三、想象拓展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想像、口头表达和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因此我安排了让学生想象:

  (1)故事讲到这里,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对小鸟、对鸟爸爸、鸟妈妈、或对孩子们、对人类)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让学生把“肚子里的话都倒出来”放心大胆地说出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消失的歌声又再次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设计续编故事这样的环节,进一步的培养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

  我本着让学生“自由作业,快乐学习”的目的设计了三项选作题:

  1、续写故事:后来,消失的歌声又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登陆网站了解更多关于鸟类的知识。

  3、设计并制作标语牌,写上你创作的保护鸟儿的标语。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这篇文章应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8个会认字及相关的词语,熟练书写13个字。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及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积累象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课文重点是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说说自己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3、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让大自然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俨然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情境中感知,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美读感悟,放飞想象:在教学中始终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真是太美妙了"贯串始终,重点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思考,大胆的展开想象,有感情地读,配乐读,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读,全班齐读,在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风声的美妙,水声的有趣,动物声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布置学生课后在大自然找一些新发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教学开始,我先向学生播放一些自然界的声音,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交流"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感觉到夏天已经来临?"在交流中使学生更近一步接近文本,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通过同座互读,互相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在全班交流中说说自己喜欢的生字的识记方法。对于会写字,引导学生在开火车读中,说说自己读到的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三)厘清文脉,了解文意。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很自然地使学生了解到课文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在读中标注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接触拟声词。以上过程为学生继续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四)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1、大胆想象,美读悟妙,感悟风的声音。

  首先,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不同感受的对比。然后出示相关句子,指名美读,指名赛读,男生女生合作读。引导学生抓住"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来体会微风的温柔;"激动""力量""威力"体会狂风的雄壮,从而感受到风声的美妙。通过有感情朗读读出风的美妙。

  2、直观感知,美读悟趣,了解水的声音。

  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和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演奏会的精彩场面。通过教师引读、配乐读、合作读来感受歌唱的绝妙。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淙淙、潺潺、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真正感悟到——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3、角色体验,美读悟乐,欣赏动物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的时机,课件出示文中相关的句段,通过指名读,教师引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

  (五)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教师导言——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鼓励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六)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引导学生了解先总述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2、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模仿课文第四自然段,把有趣的发现写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用课文的关键词的方法来设计板书,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比较简单直观,目的是引领学生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2、赏析教学法:即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我主要是通过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品析,采用了以读代讲 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0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还在朗读中让学生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在学习生字环节和学习“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时,用上了这两个学习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教学中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辛勤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唤起情感,激趣导入

  首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在童年最快乐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提出贴近生活、情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文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在朗读中检查学生生字读音,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变枯燥为生动,学生才有想读课文的欲 望,为课文的学习进行铺垫。

  3、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让学生找出描写做风筝时表现心情的句子,并通过想和同桌交流风筝什么都不像,却还把它叫做“幸福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做风筝的快乐,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的融入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度到对情感的体验。

  (2)感悟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描写风筝飞起来的词语,从内容上感受放风筝的心情,再联系生活想象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自己在放飞风筝时的动作、语言、心情等。让生活在课堂中回放,并观看放风筝时图片,让放风筝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这样的设计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

  (3)体验找风筝的心情。教师配悲伤音乐范读风筝飞走时的心情,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并通过找描写心情难过的词语,进一步理解此时的心情,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理解两个关键词“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来深入体会由快乐到难过的心情变化,朗读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并通过寻找风筝来找回那份快乐,此时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想象找到风筝和没找到风筝的心情变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东方之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语言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东方之珠——香港的繁华与美丽,而且还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无一不让人产生对香港和祖国的热爱。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丽。但是学生对生活周围的东西感受更为真切,而让其感知离自己生活较远的事物则比较困难,也不够真切。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而阅读教学的重点又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除此之外,阅读还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课文,能说出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作者介绍景物的方法,并试着说一段话。

  四、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知道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限,只能对生活中的事真切的感受,对于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大都市香港了解甚少,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遥远的香港的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教学课件及教学资料的收集,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能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将紧紧围绕”趣”这个字展开。

  (一)激情引入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事情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开课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我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引入课文的学习,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

  在开课前,我便欣赏《东方之珠》这首歌,并让学生说出歌的名字和歌曲所唱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再用上“香港”和“东方之珠”两个词说一句话,教师有机的引出全文的文眼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在未束缚学生思维的情况下,让学生大胆想象心中的明珠是什么样子的,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璀璨”,借助“璀璨”的理解来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后针对这段话提出问题,并抓住“为什么说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二)调动激情,初读课文

  兴趣是的'老师。而童心、童趣是一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有了童心、童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拢了,再富含童趣地组织学生搭乘旅游飞机去香港旅游,学生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抓住学生的这份兴致,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读课文枯燥了,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初读时说:

  “让我们跟着作者乘上飞机去香港游一游,去香港的路途比较遥远,让我们利用途中的时间好好地翻看一下手中的旅游手册,并读一读,自己最想去的那一个地方?”最后便根据学生举手表决决定旅游路线,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又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三)调动积极性,精读课文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再结合图画理解课文,感受香港的美便容易多了。在学习二、三、四、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想去那里?这样让学生抓住每个地方的特点去理解,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其真切地感受到香港的繁华与美丽。

  1、在感受浅水湾的迷人时,通过抓重点句,让学生轻读、慢想、细品,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来帮助学生感知,并通过老师有意地错误范读来理解“倾听”和“浪涛拍岸”,然后通过指名读,小组读来练习。

  2、感受海洋公园的着名时,让学生着重去勾划动物们表演的句子,并通过对“哈哈大笑”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深切体会海洋公园的着名。然后让男女生对读,同桌读强化练习。

  3、领略街市的热闹时,通过图片和“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上人流如潮”等词来感受街市上的繁华与热闹,而香港的夜景则更加迷人了,学生看了图片已欣喜万分,再结合生活实际联想焰火溅落和闪光的长河的情境,更为真切地感受香港夜晚的美。然后让学生读,找出本段主要围绕什么在写。并出示例句“一到节假日,大街上可热闹了”。让学生练习说一段话,再指名生现场说。从而让学生感受作者介绍景物的方法。

  既然是体会为什么说香港是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个文眼,那么在每欣赏完一处时,老师都有必要突出一下这一句话。

  4、还可以介绍一些香港的其他特色,以此来突显香港的“璀璨”。

  (四)延伸内化

  1、谈话: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它是旅游者的乐园、购物者的的天堂,香港不愧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一天的香港之旅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乘坐返航的飞机回家了,看着窗外迷人的香港,你想对香港说点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个人对香港热爱的情感,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最后再次以深情地朗读课题来结束本课的学习。

  3、播放《1997香港》述说香港的过去和回归祖国,引发学生共同来祝愿香港。

  (五)趣味作业(课件出示)

  1、爱读书的你,不妨读读第六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香港之夜》。

  2、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游”香港的感受。

  3、爱画画的你,不妨画出香港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爱朗诵的你,不妨有感情的读出香港各旅游地景色的特点。

  5、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七、说板书设计

  力图通过板书将香港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影响。

  八、说设计效果

  新教材倡导“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体现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合谐交流合作的课堂新氛围。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趣”贯穿始终,设计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气氛应该很浓郁。教师也将尝试依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教学,为了避免“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会在课堂上有一些失控”这类情况的发生,我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如:坐姿端正,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和学生的朗读等进行及时的表扬,鼓励全体学生有序而活跃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主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及激情朗读,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对香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香港的热爱之情,再把这种感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爬天都峰》。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是一篇科普性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杂草对稻秧生长的危害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作用。全文充满童趣将科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更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3、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内容的表演使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知道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

  4、教学难点:小稻秧、杂草、喷雾器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及表演。

  5、课时分配:本篇课文我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教练生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第二课时:抓重点词句读中分析、理解、领悟、表演,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1、情景创设 读演感悟

  情景创设,意在中低年级儿童形象直观思维与心理状态,旨在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贯穿课堂始终。只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学生爱语文、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我创设不同的、最能激起他们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感悟课文语言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2、小组合作,启迪智慧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必须落实到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各小组合作表演使教师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共同完成表演任务,是各成员间互相接纳、认同、启发和鼓励。

  三、说学法

  1、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读中感悟道理,分析、体会感情。

  2、边读边写,读写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复习揭题

  教师请学生回忆课文,再次体会小稻秧的境域。接下来,用几句话来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上节所学内容。这一环节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好课文奠定了基础。

  2、读演感悟,品读课文

  学习1—2自然段,小稻秧遇险。在这一部分学习时逐步启发学生思考:“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等关键词语的意思,练习读、指导读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意并借助表演加深印象,感悟文章。

  学习3—4自然段,小稻秧脱险。在这一部分学习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稻秧如何才能脱险,而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得出结论,最后读演课文,加深印象。

  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题,教育的本质是唤起学生主题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创新自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的体会出杂草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小稻秧的柔弱无助,喷雾器大夫的正义凛然。

  3、升华体验,综合实践

  这一环节先总结、回顾全文在给学生留下拓展想象的空间。既能发展学生思维又能在表演交流中使学生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升华,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角色的独特体验。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们奇妙的世界》,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奇妙的世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二课的内容。 本文通过描绘天地中的各种事物,展现了世界之奇、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着奇妙世界的喜爱。文中所写事物都是生活中极普通的,但在作者眼中却有如此美的发现,也启发读者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课文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围绕“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个关键句,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的最大特色。课文每一段都很简短,大多数段落只有一句话,却充满诗意和画面感。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呈、雕”等8个生字,会写“呈、幻”等13个字,会写“奇妙、飞行”等24个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天空和大地的。

  (3)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理解。

  (4)能仿照例句,写自己发现的普通而美的事物。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呈、雕”等8个生字,会写“呈、幻”等13个字,会写“奇妙、飞行”等24个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理解。能仿照例句,写自己发现的普通而美的事物。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三、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首先图片导入:毛毛虫变成蝴蝶;花籽开出五颜六色的鲜花。真是神奇美妙。然后播放毛毛虫变蝴蝶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后,有一个词说一下自己的感受,理解“奇妙”的含义。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我们奇妙的'世界》。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进入诗歌的学习中。并随文识“墨”,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第二环节: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我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通过互帮互助方式,师生共同解决,然后让学生在朗读过程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由“一切、无穷”引出问题:“一切”、“无穷”说明奇妙的事物有很多,那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奇妙的世界的?你能用抓关键句的方法找一找吗?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有了前面字词的指导和长句子的指导,再让学生朗读课文,难度就降低了。通过初读,学生有了读书后的整体印象。“你看天空的珍藏——”“再看大地的珍藏——”,两个句子显而易见,学生很容易找到这两个关键词句。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一)“天空的珍藏”教学。

  1、齐读第2段,提问:这一段讲的是?(天空的珍藏)(随文理解“珍藏”:很珍贵的收藏。)

  师:这里还有一个破折号,表示引出下文,说明后面的部分都是在具体讲天空的珍藏。

  2、默读3—8段,找一找课文具体介绍了天空的哪些珍藏呢?(PPT:朝阳、云彩、雨点、水洼、落日、群星)

  3、逐段出示,抽生读文后交流,引导圈画概括。

  4、作者在介绍这些珍藏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提示:动笔画一画这部分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思考答案。

  5、交流,板书:【从早到晚】

  (二)自学“大地的珍藏”。

  1、大地有哪些珍藏?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请你自己学一学9——16自然段,然后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预设:第9自然段在讲大地的珍藏,主要介绍了种子、水果、大树、蝴蝶、鸟儿、秋风、冰柱、水滴这些景物。按照四季变化的顺序。)

  (三)学以致用1+1——《大自然畅想曲》。

  训练学生从浅显文章中感知“从不同方面把事物写清楚”这一语文要素。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通过“教给方法——同桌合作——自学检测”三个步骤,由扶到放逐步,体现学习梯度:先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天空的珍藏”这一部分,教给方法;再通过独立实践、同桌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自学“大地的珍藏”,习得方法

  第四环节:优化作业,仿写铺垫

  我我让学生续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世界的奇妙。观察周围世界,发现大自然中事物的奇妙,仿写句子。 【设计意图:第一项作业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进一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词句的精美,品悟语言。第二项作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有意识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练习仿写句子,为下一节课在课堂上品悟、仿写做铺垫。】

  四、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

  说教材:

  课文主要介绍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说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哪些方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用"五光十色"、"热情"、"有名"等词语口头说话。

  4、能对课文优美的句子进行摘抄。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设计边朗读、边理解、边体会的教学手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内容,导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提问:课文是怎样夸葡萄沟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

  二、精读课文,理解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在学生明确目标,初读课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读中逐步悟疑,并提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

  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练就技能的。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就高,教学效果就会好。

  选择教学方法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所以一节课上应选用多种教学方法,让他们运用多种器官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写葡萄沟的葡萄颜色多,这一段文字语言通俗易懂,于是,让学生动笔画一画,从而体会葡萄沟的葡萄很美。再如:理解葡萄沟的老乡热情好客,让学生亲自扮演一下。这些方法,完全由学生自己动手,也让他们感到了一份新奇。如:葡萄沟的老乡非常好客。

  (1)大家把这句话找出来,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

  (2)假如你是一位游客,同学们猜想一下,热情的老乡会对你怎么说?看看课文的插图,闭上眼睛想一想。

  2、以读代讲,轻松学习

  学生的'朗读从正确到流利,直至有感情,这正是对文章内容理解的体现,所以,课堂上应给学生较多时间的读书机会。在读课文时,可采用分小组读,师生对读、轮读、男女生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选读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如:

  三、分层设计,巩固提高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在作业环节上也应有所区别。能力强的查找资料,会画画的同学画画,差一些的学生记优美句子。在这个环节中力求做到各档学生都有所提高。作业设计如下:

  1、这一课有许多优美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抄在本子上。

  2、喜欢画画的同学把你想象中的葡萄沟画出来。

  3、有条件的同学收集有关新疆的图片及文字资料。